往圣无人识

2018-01-17 18:00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47期
关键词:董子董仲舒有益

我带着朝圣的心态来到了一代大儒董仲舒的故里——河北衡水广川镇大董故庄一带,去了董子墓。

孤零零的一个土堆,土堆前一座崭新的石碑,不远处几个劳作的工人,一切都是清清静静,冷冷清清。轻抚石碑,渴望去触摸伟大的灵魂。

从董子故里归来时,天阴沉沉的,一如我的心绪。心绪不佳,不仅是因为故居的崭新面貌、衣冠冢的应景(其实董仲舒葬于西汉京师长安西郊),更是因为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往圣的追念。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话一直激荡在我的心中,我认为董子的一生就是在为往圣继绝学,在为万世开太平。

董子,本农家子,幼时好学,目不窥园;成人以五经为业,尤善《春秋》。但当时却是黄老之学当道,儒学式微,各派学说纷争不断,人心动荡。儒学道统危矣!统一危矣!天下百姓危矣!正是董子提出了“大一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继儒学道统,让儒家之言成为堂堂之说,让道德之言,传唱千古。正是他的大一统思想,消除了割据,还天下百姓以安宁。

他博采众长,只要于国有益,于儒学有益,于民有益,就要高喊一声:“拿来!”可以说,没有董子,就没有流传至今的儒学。但也有人批评他、诋毁他,说他窜改孔圣的微言大义,只是为了迎合皇帝,满足个人的私欲;更有人说他钳制了思想,禁锢了自由。要知道没有长兴不衰的王朝,更没有万世不移的道理啊!

朔风阵阵,吹散了历史的迷雾,圣人永存,他的文化精魂一直默默的滋养着中华民族。

人物简介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学理论。

目不窥园

西汉时期,大儒学家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常常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后鸡一叫,就又起来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但他却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有人劝他出去走走,不要老呆在家里读书。他却说:“就算我出去,也只是和其他人讨论诗书。”后来他成为了有名的高等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出处: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运用之道

我们可以从董仲舒目不窥园、勤于治学的事例,提炼出专注、勤奋;可以从其博采众长发展儒家学说的事例,提炼出与时俱进,适应实际。例如:似锦的繁花,换不来他轻轻的一瞥;悦耳的鸟鸣,换不来他稍稍的流连;如丝绦的细柳缠不住他专注学习的心。他就是董仲舒,正是他数年专注于读书,才有了流芳千古的佳话。endprint

猜你喜欢
董子董仲舒有益
太饿的董子皓
读书有益
碍眼与碍心
殡仪主持人董子毅:天堂引路人
优贤不扬历
董仲舒的“不表扬”
静坐有益
找不回家的姥姥
“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
吸取书中有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