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芳: 小香包做成大事业

2018-01-17 07:41蓝草
华人时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庆阳香包展位

蓝草

在甘肃庆阳,受中华传统香包文化的影响,民间自古有做香包的传统,特别是每年的端午节,当地妇女都会做一种装有香料、绣制精美的香包,让孩子佩戴在身上,以求避邪消灾,长命百岁。受这种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庆阳一位女性,将这种香包刺绣文化发扬光大,不仅将这种传统刺绣工艺品做成品牌,还让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走出国门,飞遍世界,而她自己,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的传承人。她,就是刘兰芳。

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

甘肃庆阳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璀璨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盛行的“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中,女人们除完成织布缝衣外,还会做一些女红用来点缀生活,联络感情,香包也就由此应运而生并广为流传。

庆阳香包作为庆阳地区的一种民俗物品,当地人称之为“绌绌”,佩戴在服饰上不仅美观漂亮、香气宜人,还有许愿祈福、禳灾避邪之意。在庆阳农村的民俗中,女孩子出嫁时都会做一些精致的绣品作为陪嫁。如果嫁过去的新娘没有几件精致的绣品,会被婆家瞧不起。相反,如果有的话,婆家会觉得你是一个针线活做得好,能干的巧女子,在婆家会有话语权。所以女红刺绣历来被庆阳农村家庭所重视,从小到大,庆阳女子为了能嫁得好,备受刺绣文化的熏陶。

刘兰芳就是这样一个深受庆阳刺绣文化熏陶的女子。从8岁起,她便跟着外婆和母亲学习绣制香包。心灵手巧的她,喜欢做女红又肯动脑筋,她做的绣品,常被村里人称赞,在附近十里八村,她是乡亲们心中出了名的“巧女子”。世间万事有因便有果,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当年这个不起眼的小丫头,因为从小对女红的喜爱和坚持,若干年后,竟然以此为突破口,在不经意间成就了一番事业。

高中毕业后,刘兰芳在庆阳市西峰区一家国营企业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她下岗了。为了生活,刘兰芳和丈夫张仁明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几年的时间,两人开过饭馆、蹬过三轮车、捣腾过中药材、承包过荒山头,在经历了多次的创业失败之后,1997年,她开始涉足自己从小熟悉的传统香包研究与收藏。

1997年的一天,在庆阳举办的一个艺术专题展览上,刘兰芳和丈夫偶遇被誉为“甘肃民间艺术代言人”的王光普老师。王光普老师提醒他们:“真正的好东西都在农村的老人家家里压箱底呢!奶奶的奶奶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才是珍品啊!”之后,王光普老先生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持,他将自己研究过的一些有关民俗文化的手稿、书籍等资料全部送给刘兰芳夫妇,供他们参考研习。

在王光普老师的启发和支持下,2001年到2002年期间,他们拿着开画廊赚到的钱,每天骑着摩托车到乡镇赶集,到处搜罗乡亲们手工制作的针线活。绣花鞋、袜子、虎头帽、围脖,甚至还有一些明清时期的“老物件”,有的是桌围的一面,有的只是衣服的前片或后片,破损程度不一,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刘兰芳夫妇的爱惜之情,每找到一样,他们都像发现宝贝似的买下来,拿回家收藏。

将爱好做成事业

2002年初,刘兰芳在报纸上看到,3月份在上海要举行一个民博会。而那个时候,正是他们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丈夫的酒店生意再次亏損,债台高筑。于是夫妻俩一合计,决定将他们收藏重复的一些十二生肖、香包挂件等挑出来,由刘兰芳带到民博会去销售。一来是趟趟路,二来是见见世面,学习经营和销售技巧,为以后在这方面的发展铺铺路。

于是,拿着借来的路费,带着6大纸箱手工艺品,刘兰芳踏上了去上海的旅程。一路颠簸到达上海后,刘兰芳傻眼了,因为没有提前报名、没有预订展位,她根本进不去展览会场。面对此种状况,初来乍到的她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刘兰芳辗转找到展会的负责人,介绍了自己带来的展品后,求人家给自己解决一个展位。该负责人被她的执著所感动,答应让她第二天早上10点开幕式之前来找他,他给她协调一个展位。刘兰芳一听高兴极了,连忙道谢。然而,让她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凌晨6点早早来到会展中心的她,直到上午开幕式结束,都没找到那位负责人。

没有展位,带来的货品将无法展销,无奈之下,刘兰芳一个展位挨着一个展位问。来到一个卖夜光杯的展位前时,老板一听是甘肃老乡,便在展台一侧腾出一尺宽的柜台让给刘兰芳。最后,靠着这一尺柜台,3天展销时间,刘兰芳硬是卖出了7000多元的货物。拿着这些钱,刘兰芳激动坏了。

上海之行,让刘兰芳找到了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坚定了创业信心。接下来的日子,她开始组织资源进行香包的生产和销售。从最初制作荷包、鞋垫、枕套等最简单的物件入手,刘兰芳通过市场调查,将经营范围逐渐扩展到了生产制作绣花鞋、肚兜、盖头等既有地方特色又实用的产品。为了让生产出来的产品别具一格,更具民间艺术韵味,她潜心研究传统工艺,精心设计作品,创作出了一件件精美别致,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香包作品。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尽管她付出了百倍的努力,但事业刚起步的她,还是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虽然在作品设计上无可挑剔,但由于公司的绣品师傅缺乏专业知识,他们做的第一批7万多元的绣花鞋由于尺码、配色不一致等原因卖不出去,造成了产品积压。看着堆在仓库里的绣花鞋和员工们焦虑的眼神,刘兰芳意识到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于是,她去北京跟随“中国鞋履大师”王冠琴学习造型艺术和配色设计。学成归来后,刘兰芳又马不停蹄地外出考察学习,引进现代机器解决了材料剪裁的问题,用胶膜替代面浆糊,解决了手工制品受潮长毛的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专业的学习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很快让她的事业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

让香包带着爱飞遍世界

这之后,随着业务的发展,刘兰芳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和时代的发展,刘兰芳意识到传统的工艺已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为了改良生产工艺,刘兰芳多次外出考察学习,经常为了一道工序废寝忘食、反复琢磨。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刘兰芳的香包制作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深受消费者和代理商的欢迎。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公司的业务范围辐射到了全国。

2014年7月,文化部相关单位组织一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赴美国参加一个中国主题年的文化交流活动,刘兰芳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让她萌生了让庆阳香包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想法。次年4月,刘兰芳再次受邀前往美国,这次,她在美国耶鲁大学等5所名校开设了讲座,让美国人更深层次地认识了庆阳香包,了解了蕴含在香包背后的民俗故事。这次美国之行反响很大,美国许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她的作品还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

为了将庆阳香包一步步推向世界舞台,近年来,刘兰芳先后赴美国、加拿大、白俄罗斯、意大利、埃及、非洲及中国台湾等地区,进行庆阳香包民俗项目宣传、推介。通过多次的国外之行,刘兰芳认识到向外国友人推广香包工艺品,不仅要讲传统,更要“接地气”,才能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为此,她不断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接点,了解外国民众的审美理念,改进庆阳香包的设计图样,通过多次对外交流,让外国民众亲身体验香包的制作过程,感受来自中国民间艺术传承的魅力,使庆阳香包文化与国际文化融合,助推庆阳香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同时,为了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创新香包样式,刘兰芳不断走访,并收藏各个民族的艺术作品。她希望通过研究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把这些民族的艺术和庆阳的香包文化结合起来。“庆阳香包只是个地域文化,要想走得更远、走向国际,就必须融合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在设计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作为传递爱和友谊的信物,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庆阳香包,把爱和友谊传遍五湖四海。”刘兰芳说。

就这样,凭借自立自强的精神,刘兰芳和她的公司一路拼博一路发展。经过15年的努力,如今自主创业的刘兰芳已成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她的公司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可以自行设计生产300余个香包系列产品。

致富不忘众乡亲。每年,刘兰芳通过办培训班,组织讲课,为当地劳动力市场培训2000多名妇女从事绣艺编织工作。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已有2万多名妇女参与到公司的生产中,常年外协制作人员4000多人,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妇女创业就业,更在“精准扶贫”方面做出了贡献。

未来,相信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刘兰芳的事业会越做越大,得到长足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庆阳香包展位
Our Best Friend
端午香包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向阳如葵 奔腾似海
展位功能区域的划分与设计
广州车展展位图
第8届中国玩具展展商荟萃(一)
香包送亲朋
小策略 助死角展位变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