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教学模式在“食品毒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2018-01-18 02:53吉莉莉张佳敏
农产品加工 2018年21期
关键词:毒理学外源毒性

吉莉莉,陈 林,侯 薄,张佳敏,王 卫

(成都大学,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106)

食品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规律,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其安全限值,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1]。该学科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还有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健康为目的。“食品毒理学”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分析毒理学事件、解决毒理学问题,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完成毒理学实验。食品毒理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涌现。研究领域从最初的描述毒理学,到机制毒理学发展到管理毒理学。经历了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细胞再到分子、从分析到综合、又至整体和群体、试验到理论、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当今的食品毒理学是诸多学科的交叉,涉及广泛的领域,且相互渗透[2-3]。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的“食品毒理学”教学。

习明纳(Seminar)教学又称为研究式教学,起源于德国,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eminar教学具有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自学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合作,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优势。毒理学事件的分析是“食品毒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应用毒理学基础知识分析食品毒理学事件的原因,了解外源化学物中毒机理和中毒后急救方法,以及如何管理外源化学物避免再次发生。探讨Seminar教学手法应用于“食品毒理学”教学课程,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影响。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的问题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在药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学科,需要应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如食品卫生学、微生物学、分析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学、病理学等[4]。因此“食品毒理学”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概念有100多个,加之理论学时有限,学生在学习起来枯燥乏味且记忆量大。传统的教师讲授法,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兴趣不高,难以掌握知识点,更加难以应用。因此,如何能将众多的知识点,全面地串联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成为了目前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 Seminar教学模式的实施

2.1 选择Seminar教学内容与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择运用Seminar教学的内容,选取乙醇产生毒性的可能性途径为主要研究内容,5~8人为1组,准备1~2周时间,根据讨论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相关材料的文献查阅、分析、整理、总结,并按照要求,制作成PPT。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分工合作能力,最终由1位学生进行发言汇报。

2.2 Seminar教学实施过程

在Seminar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主持人,控制讲解的时间大约5 min。小组发言人根据团队所搜集的资料和制作的PPT,对乙醇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发言结束后,进行讨论交流,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此时,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言,同时也要把握讨论的注重点。最终对教师学生提出的观点和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对每个小组的报告作出简要评价,结合教学大纲进一步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3 Seminar教学模式的效果

通过开展Seminar教学,利用“食品毒理学”中的理论知识对乙醇产生毒性的可能性途径进行了分析,通过各小组的汇报讲解,学生与教师的讨论,最终阐明了乙醇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乙醇产生毒性的途径为最直接的途径,通过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所产生的毒性。

乙醇在人体的吸收与代谢见图1。

Seminar教学过程中,增进了师生感情,增加课堂中的互动与交流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整个Seminar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把握整个讨论的方向,而学生通过已搜集的资料进行主动发挥,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形式将食品毒理学中的问题越讨论越清晰,知识点越运用越熟练。通过这种方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利用乙醇产生毒性的可能性途径这个问题,立体地串联起来,成为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的到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了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Seminar教学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文献查阅,不仅仅停留于字面上的关键词,扩大知识面,且资料来源不仅局限于书本,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是分组完成,也锻炼了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在讨论阶段,也提高了阐述问题的表达能力。

4 结语

Seminar在“食品毒理学”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由于班级中人数较多,课时有限,能向大家汇报的人数受到限制,无法对完成过程中的每个学生的状态进行掌握和了解,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这还需要多提供讨论的问题和机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总的来说,Seminar教学模式在“食品毒理学”教学中是有效可行的。

猜你喜欢
毒理学外源毒性
具有外源输入的船舶横摇运动NARX神经网络预测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外源污染物对硬骨鱼甲状腺干扰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外源添加物对自制生物有机肥保存期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外源污染过程与控制研究室
应激宁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
天然活性化合物松萝胺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甲基苯丙胺神经毒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物之最——毒性谁最强
中国毒理学会第八次全国毒理学大会暨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第一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