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芍菊古苑”景区为例

2018-01-18 05:06周为杨宏周忠宝
吉林农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农园农经观光

周为,杨宏,周忠宝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渴求回归自然,渴求从拥挤的城市走进广阔的农村。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集农业生产、加工、游乐、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农场,或称“大自然乐园”,利用特色农业种植园、高科技农业种植技术、特色农业养殖场,兴建休闲运动场地及设施。通过广告宣传,吸引大批城市居民全家前往度假、游乐,吃放心菜、尝无污染果,并留宿在农场或庄园。但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及游客需求的不断变化,一种集观光游览、农产品种植加工、农艺展示、休闲运动、科普教育、旅游者广泛参与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观光农园旅游应运而生,很快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1]。人们选择此种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休闲,不想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旅途中,他们需要一种平和、宁静、舒心的意境和优美的环境,让自己真正得到精神的调整[2]。本文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农经学院”)“芍菊古苑”景区为例,分析观光农园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农经学院“芍菊古苑”景区的基本概况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AAA级景区校园。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校园里绿草如茵,松柏成行,湖水荡漾,鸟语花香,现代化的水上生态校园充满灵气,被教育专家评价为:最适合学生读书的地方。农经学院“芍菊古苑”景区按照功能主要分为观光游览模式、农业经贸模式、休闲度假模式及科普教育模式。

1.1 观光游览模式

农经学院芍药园是黑龙江省芍药株型最多、规模最大的芍药培育园。株型经过了30多年的辛勤选育,目前已有120多个新株型,成年株芍药3000余株,实生苗10000多株。每年6月,这里的芍药花如期盛开,引得游人如期而至。学院自2009年起,在每年六月芍药盛开之时举办校园芍药文化节。农经校园芍药文化节已经成为各方文化汇聚、交流的平台,并日渐成为牡丹江市民的节日,成为百万牡丹江市民的精神大餐。

1.2 农业经贸模式

农经学院采摘园作为黑龙江省中俄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的核心部分,拥有36栋果蔬大棚。园区内采用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结合学院科研项目及师生团队实训锻炼项目,栽种草莓、蓝莓、葡萄、水果黄瓜、西瓜、香瓜等绿色、安全、富集营养的优质果蔬品种。为推广绿色食品栽培技术,提高棚室蔬菜栽培的示范性,绿色农产品采摘园面向社会开放。

1.3 休闲度假模式

四季富氧徒步游是利用风景区优美风光和天然氧吧的自然优势,吸引喜爱户外运动的徒步爱好者。园区内拥有高尔夫培训中心、标准化塑胶跑道运动场、健身球类场馆等体育设施,吸引游人体验贵族体育运动,也可以承接体育赛事。

1.4 科普教育模式

农经学院具有5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以实训室、科技中心、艺术基地为载体的科技文化游逐渐吸引了中小学生、青少年的目光。每年接待参观、科普活动人数达1800人次,年开放天数达280天,累计接待外来参观人员70000余人次。

2 农园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由于地方财政有限,牡丹江市区到温春镇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有限。景区客房数量不足、缺少特色餐厅、没有夜间的娱乐设施、安保措施不到位,从而使游客逗留时间短,导致景区的旅游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2 宣传力度不到位

“芍菊古苑”景区的消费主体仍然以当地居民为主,来访者大多是通过亲友介绍,而通过媒体等宣传资料了解该景区的游客不足10%。

2.3 品牌意识淡薄

无论是采摘园里的果蔬还是各学院自制的食品,都没有规范化、品牌化,导致景区的旅游商品很难树立良好形象,甚至会使游客对旅游地产生负面影响。

3 农园旅游发展的策略

3.1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发展现代的农业旅游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注重以生态多样性保护为目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议景区收取适当的门票,以增强旅游的“质量意识”。一是保证游人最佳的观赏效果;二是防止游人过多导致草地枯死、土地板结。养护结合,只有保护好景区的青山绿水、碧草蓝天才能让景区更有吸引力。

3.2 创建生态产业链,开启农牧业循环模式

有机农产品种植的同时,还可开发特色养殖项目。在游客体验种植、养殖过程的同时,还可以品尝特色农、畜产品,培育农经特色,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游客的参与性,还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实现生产、消费以及废物再利用的完美闭环,使得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副产品互换和资源共享。把区域各行各业的生产、管理统一起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还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 开发创意旅游项目,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创建景区基于游客认领模式的有机生态农场,采取景区代管与游客自管相结合的模式,将农场的种植、认领、生产管理及农、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等一系列活动融合在一起,为游客打造一条龙的服务。运用高科技手段把农场“装进”手机里,让游客能够及时掌握农场的生产及运营信息,全程参与生产流程。在经历春种、夏忙、秋收过程中,体验收获满满的乐趣。还可以创建生态牧场,在普及农耕、渔猎传统文化的同时,让游客充分体验十足的农家情趣。

3.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省内知名度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宣传景区的旅游特色,特别是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针对目标客户重点推介,根据农产品的季节性,定期推出特色优惠活动,积极邀请摄影爱好者、作家等参与当地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争取成为摄影基地、电影拍摄基地。结合当地文化更好地对外宣传,积极与旅行社开展互利合作,扩大客源、增加效益,提高景区在牡丹江及周边乃至黑龙江省的知名度。

3.5 依托周边知名旅游景点,打造完美旅游线路

观光农园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黑龙江省的农业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很难发展为独立景点。可以依托现有较为成熟的旅游项目,使之与农业旅游相衔接。农经学院的“芍菊古苑”可以与临近的国家AAAAA级景区镜泊湖风景名胜区相融合,彼此拓宽旅游的内容和顾客群,使得旅客总能在旅游中得到新鲜的体验,从而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更多受众群体。

3.6 加强与政府间的合作,寻求更多支持

政府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科学规划发展战略、明确开发重点以及空间布局、建立相关法律、出台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完善交通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因此景区应积极寻求与政府间合作,力图解决产业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3.7 打造品牌化纪念品,促进旅游发展

品牌无论在市场营销理论体系中,还是在企业、消费者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构建和完善品牌框架,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则能有效地促进旅游购物的发展。因此农经学院的“芍菊古苑”应把农副产品的特色、把芍药园的形象融入到旅游纪念品中,使之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将景区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4 结语

本文以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的“芍菊古苑”景区为例,对观光农园游的特征进行总结,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为观光农园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期农业旅游产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与发展。

[1]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4(01),113-118.

[2]杨宏.观光型景区向休闲度假综合型景区的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6(12),50-52.

[3]赵胜宇.观光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7,(03).

[4]田晓珍,杨鸿佼,张法瑞.观光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04).

猜你喜欢
农园农经观光
城市娃娃农园开发运营现状及策略研究
石头山变身“花果山”怒江峡谷打造智慧农园样本
适合观光采摘的主要果树品种
搭建农经管理网络平台 提升农经管理水平
《农经》杂志2018 征订函
《农经》形象
盐城地区观光果园增值对策探讨
依托“学农园”,创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农经2017征订函
荡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