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县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

2018-01-18 06:09田艳艳隋洪瑞尹功超孙国荣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吸浆虫越夏麦粒

田艳艳 隋洪瑞 尹功超 孙国荣

(南皮县农业局 河北 南皮 061500)

2016年以来,小麦吸浆虫在南皮县局部麦田发生严重,全县小麦年种植面积41万亩,吸浆虫年发生面积为6万亩,部分麦田因吸浆虫危害减产30%~80%。据调查,2016年南皮县乌马营镇西五拨村由于吸浆虫危害,有的地块小麦产量仅为50~100 kg/亩;2017年刘八里乡张盘古村个别农户由于对吸浆虫认识不足,没有及时防治,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2018年3月27日南皮县植保站根据2017年吸浆虫发生情况,选择去年吸浆虫发生重的麦田取代表性样方20个进行淘土调查,平均每样方有虫21头,最高为82头,虫口基数比较大,因此,2018年吸浆虫的危害仍不容忽视。

1 发生规律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小麦秕粒、空壳。南皮县发生的主要是红吸浆虫。小麦吸浆虫在南皮县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夏。据调查,3月下旬~4月上旬小麦进入拔节阶段,越冬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到表土层;4月中下旬小麦孕穗时,幼虫结茧化蛹,蛹期10 d左右;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麦抽穗时,小麦吸浆虫开始羽化,羽化后很快交配,当日或次日产卵,把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卵多聚产在麦穗颖间与小穗间,一处3~5粒,1头雌虫产卵50粒以上,卵期3~5 d;幼虫孵化后,很快钻入颖壳,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吸取麦粒汁液为害。幼虫在小麦颖壳内生活15~20 d后老熟,然后老熟幼虫爬至颖壳及麦芒上,随雨珠、露水或自动弹落在土表,然后钻入土中作圆茧越夏、越冬。该虫畏光,中午潜伏在麦株下部丛间,多在早、晚活动。小麦吸浆虫发生为害与3、4月份的降雨和土壤湿度的大小关系密切,当土壤绝对含水量为20%~25%时,对小麦吸浆虫幼虫的破茧和上升、化蛹和成虫的羽化活动最适宜;土壤绝对含水量低于15%时,不利于小麦吸浆虫幼虫上升、化蛹和成虫羽化,不仅会降低羽化率,而且还推迟发生期。小麦扬花前后如果雨水偏多、湿度大,对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有利,吸浆虫将发生严重。麦收前降雨次数和降雨量决定吸浆虫幼虫脱穗入土数量,如麦收前气温高,干热风频繁,空气干燥,老熟幼虫不易脱壳入土越夏越冬。温度的高低对吸浆虫的发生也有较大的影响,春季土壤10 cm深处地温达到10℃左右时,大部分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土壤10cm地温达到15℃左右时,活动幼虫陆续化蛹,湿度大时,多结长茧化蛹,蛹期10 d左右;土温达到20℃时开始羽化出土,成虫活动最适宜的气温为20℃~25℃。

2 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2.1.1 选用抗虫品种。小麦吸浆虫发生的轻重与小麦品种有一定的关系,一般麦穗口紧、小穗密集、芒长多刺、扬花期短而整齐、种皮厚的品种,不利于吸浆虫成虫的产卵和幼虫侵入。因此要选用芒长多刺、穗形紧密、麦粒皮厚的小麦品种。

2.1.2 轮作倒茬。发生小麦吸浆虫的麦田耕种时要连年深翻,破坏吸浆虫越冬越夏环境,可以降低吸浆虫的虫源基数;还可以与非寄主作物如棉花、油菜、薯类、豆类和油菜等轮作1年,第2年再种小麦,对小麦吸浆虫危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2 化学防治

2.2.1 蛹期防治。小麦吸浆虫化蛹盛期,蛹大都位于地表,且多为裸蛹,对杀虫剂敏感,用药防治效果好,是小麦吸浆虫的重要防治时期,可以撒毒土进行防治。亩用5%毒死蜱颗粒剂0.6~0.9 kg或3%辛硫磷颗粒剂2~3 kg,配制成25~30 kg的毒土,顺垄均匀撒施在麦田地表,撒毒土后及时浇水可提高药效。注意不要带露水撒药,避免药剂黏在麦叶上给小麦造成药害。

2.2.2 成虫防治。在小麦抽穗达到70%时,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8%毒死蜱1 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重发区可间隔3 d连续用药2次,确保防治效果。小麦吸浆虫成虫畏强光,且以早晚活动最盛,所以喷药防治的最佳时间是晴朗无风的上午7:00~10:00或下午15:00~18:00。

猜你喜欢
吸浆虫越夏麦粒
果树安全越夏四注意
李子树采后的越夏管理方法
侯马:召开小麦吸浆虫防治现场会
掉在石缝里的麦粒
小麦吸浆虫的危害与防治
麦田吸浆虫无害化控制技术探讨
越夏茬蔬防虫工作要赶早
越夏黄瓜坐果难 巧用措施多坐瓜
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从麦粒到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