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昏厥古今临床应用探析*

2018-01-18 06:18郭明凯林俏丽李际强
中医外治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刺络外治法合谷

郭明凯,林俏丽,李际强**

(1.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 北 唐山 06321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昏厥亦称晕厥,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其病因很多,其中以心源性与脑源性最为多见,甚至可引起猝死,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昏厥作为临床急诊中常见的一种病症,由于其突发性、严重性、致死性等特点,一直被历代医家所关注。古代中医治疗本病有一定的特色,本人从古今文献入手,结合临床实践,对中医对昏厥的认识与中医外治法对昏厥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急救提供思路。

1 中医对昏厥的认识

昏厥属于中医学“厥证”范畴,早在《素问·厥论》中就将厥证的病因进行了记载:“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类经·厥逆》进一步将厥证进行定义,并指出其发病特点:“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

由于病因不同,昏厥的临床表现也不同,如气厥、热厥、寒厥、痰厥、蛔厥、食厥、尿厥、肝厥等,昏厥急救之时也应辨证论治,分辨虚实[1],对于昏厥的施治之法早在《扁鹊心书》中就有提及:“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因此,中医救治昏厥我们首选针灸救急,次用中药调和脏腑,从而标本兼顾,以绝后患。如《神灸经纶》中所云:“风寒卒中,危在须臾,用药有所不及,灸得其要,立可回生。”对于周期性发作的晕厥,频繁使用针灸治疗不能根治,此时应该结合病因,辨证论治,施以丹药,以防昏厥复发[2]。

针灸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作为中医最为常用的施术工具,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有对昏厥的治疗记载:名医扁鹊用针刺及艾灸“百会”的方法,从而救治了虢太子的“尸厥”。同时由于针灸具有开窍醒神、泻热行气的作用,对于昏厥等急性病的治疗效如桴鼓。刘立公曾对古籍中针灸治疗昏厥的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分别为:艾灸、针刺、刺络放血、熨法等[3]。

2 外治法治疗昏厥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

2.1 艾灸法

《景岳全书》言:“凡用灸法,必其元阳暴脱及营卫气血不调,欲收速效,唯艾火为良。”《神灸经纶》说:“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肘后备急方》论述了针对不同病症,施灸不同穴位:“卒中鬼邪,灸承浆、人中……先腹痛者灸中脘、先洞泄者灸天枢,先呕吐者灸巨阙,先手足冷者灸三阴。”

现代报道中,李梅村等[4]用艾灸百会、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配以服用人参汤治疗久劳、久泻所致的气厥虚症患者,须臾即醒,两次即愈;司徒铃[5]用针刺治疗痰蒙气阻、气逆而喘导致痰厥患者,无效,遂直接灸中脘穴三壮,患者瞬间气顺痰消,神志清醒;林凌等[6]采用艾灸百会、足三里的方法治疗针刺后晕厥(晕针),患者10 min后复苏。因此,灸法具有温阳、理气、活血之功,对于气厥、寒厥、痰厥等厥证均有较好的效果。雷火灸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目前尚无其治疗昏厥的报道,但因其具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等特点,在昏厥的治疗中可能会起到较好的作用,有必要进行临床实践。

2.2 针刺法

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就提及针刺调和虚实、补泻之法:“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针灸大成》说:“中风中暑不省人事,针人中、百会、中冲、合谷。”亦有较多针刺治疗昏厥的现代报道:虞成英[7]选取合谷、曲池、涌泉、人中、内关等穴,运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昏厥患者,针刺后即刻苏醒占85.20 %;吕景山[8]选用膻中、内关治疗肝气上逆导致的气厥,半分钟后患者即醒,行针3次,共计留针半小时,患者即愈;焦增文[9]针刺印堂、鼻交、脑清、少商、涌泉等穴治疗麻疹而致的尸厥,针刺一次即可吞咽,针刺九次,精神转好,呼吸正常;孟繁伟[10]用太冲、合谷、内关、人中、中脘、足三里,治疗会餐后肝气不舒所致的食厥,针后即苏;邓世发[11]将昏厥分为亡阴型、亡阳型及厥证型,分别给予辨证施针,严守补虚、泻实、凉热、温寒的治疗原则,取得较好效果。

2.3 指针法

指针疗法是用手指点、按、掐体表腧穴,从而起到疏经活络、调整气血等作用的一种中医疗法[12]。指针疗法最早由葛洪提出并应用于昏厥的治疗,《肘后备急方》中言:“救卒中恶死,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对于晕针的患者,明代杨继洲也提倡使用指针治疗[13]。《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点天突穴以治痰厥……以指甲贴喉,指端着穴……令喉痒作嗽,其痰即出。”指针法也有补泻之法,掐法多泻,刺激量大,多用于实证;按法多补,刺激量小,多用于虚证;点法可补可泻,虚实皆宜[12]。郭俊田[14]用点刺水沟穴治疗痰厥患者,无效,遂用指针点按天突穴,效甚;夏丽萍等[15]用掐人中、点按百会的方法治疗血管抑制性晕厥,效佳。

2.4 刺络法

刺络疗法多用于急性热证,针刺脉络可以使瘀阻之血流出,《素问·针解篇》中云:“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从而使患者快速苏醒。刺络疗法也可以快速给邪气以通路,《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指出:“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乾坤生意》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例如张连生[16]用十宣刺络放血的方法,配合人中、大椎、合谷针刺,治疗小儿热厥,行针4次抽搐即止,次日病愈。

委中也是临床刺络法中常用的一个腧穴,《类经图翼》说:“委中者,血郭也,凡热病汗不出,小便难,蛆血不止,脊强反折,疾疽,癫疾,足热,厥逆,不得屈伸,取其经血立愈。”李惠芳[17]于曲泽、委中穴点刺放血十余滴,十二井穴点刺放血4滴~5滴,人中穴深刺,治疗暴厥实证,刺后即醒。

2.5 药熨法

药熨法首见于《内经》,《灵枢·寿夭刚柔第六》中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药熨法是将药物加热或是放入加热的面饼中,外敷于体表,利用温热药力,将药性通过腠理输入体内,对于身体虚弱之人等虚性病症应用广泛。《内经》中记载的药熨主要用于寒痹、痛痹(风湿性关节炎)[18],却未提及寒厥、肢厥等症。《普济方》对熨法的应用进一步补充,将熨法的应用范围扩大,指出“熨法,治三阴中寒。一切虚冷厥逆呕哕、阴盛阳虚之证、及阴毒伤寒、四肢厥冷。”药熨之法与现代隔物灸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关于熨法治疗昏厥的未见于现代报道。

2.6 推拿法

推拿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有调和阴阳、推行气血、疏通经络、扶伤止痛、祛邪扶正的功效,治疗昏厥患者具有简便速效的特点。朱瑞林[19]介绍了六种推拿方法救治昏厥患者,包括提拿患者二侧或一侧的海底筋(大腿根部);指甲掐压患者合谷穴及人中穴;一手拇指甲掐压患者人中穴,另一手提拿患者鼻尖向上;先提拿患者二侧腋筋(胸大肌腋部部分),次提拿患者二侧腹筋(腹外斜肌),再次提拿患者二侧海底筋,然后重按揉二涌泉穴;提拿患者两足跟腱;一手拇、食二指提拿患者足大趾头,另一手拇、食二指提拿患者足跟腱。

2.7 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将针灸与电学相结合,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邹军[20]通过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后超微结构、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电针能改善脑缺血后细胞的超微结构;电针能抑制脑缺血后细胞凋亡。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电针治疗昏厥患者,亦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在抢救猝死的患者时,除应用现代医学之心肺复苏技术外,尝试应用电针治疗,是一种大胆的探索。

3 讨 论

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检索,笔者发现中医对于昏厥的治疗方法形式各异,但各种疗法均有一定效果,古代医家多爱施灸,通过刘立公对古代文献的检索,灸治法治疗昏厥占82.60 %,针刺疗法治疗昏厥只占15.90 %[3],针灸施治结果的极不平衡可能受古代严寒气候的影响,同时也与古人的养生理念有关,如:“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而现代对于昏厥的治疗大都应用针刺疗法,至于艾灸、药熨法则次之,这种治疗理念与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以及针灸针易携带等特点有一定关系。针刺所取穴位一般以百会、人中、合谷、内关、十宣等为主,或采用辨证取穴的方法。至于中药对于昏厥的治疗,往往是针对昏厥周期性发作,病因明确,反复发作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危及患者生命,中医辨证用药可起到较好的效果。除了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外,我们还可以探讨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外治法,但中医外治法的前提是遵循中医学基本理论,可将声、光、电、磁等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引入中医外治法领域[21],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去做。

当然,笔者也发现在中医治疗昏厥的文献中,多以个案报道为主,并且使用方法及取穴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个体化特点。目前未发现有较大型的临床研究,笔者下一步将开展应用中医外治法如电针疗法或针药并用提高心脏骤停(昏厥)复苏成功率的临床研究,以期待为中医外治法在昏厥证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提供证据。

猜你喜欢
刺络外治法合谷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乳腺癌初起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刺络拔罐加药物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