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远交近攻—从国际石油公司加速进军新能源看全球能源转型之路

2018-01-18 06:10牟雪江
中国石油企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天然气石油能源

□ 文/本刊记者 牟雪江

即将过去的2017年,带给油气行业的基本特点是,世界能源消费增速进一步放缓,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后始终在中低位徘徊,能源结构正向低碳燃料转型。

12月13日,IHS Markit公司副董事长丹尼尔·耶金在由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与IHSMarkit公司共同举办的2018年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过去两年能源行业开始步入页岩油与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的时代。他说,美国的页岩革命对石油价格的稳定性带来影响,油气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也影响着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而成本的大幅下降使得油气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维也纳集团”(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减产合作)超越了短期价格合作;石油需求增长仍然强劲,预计在2040年左右将达到峰值。同时,各界对未来全球出行方式和电动汽车的关注值得业内人士继续深入讨论。

诠释丹尼尔·耶金这段话的寓意,那就是请注意:当前的低油价境遇使能源转型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图景。

经过3年多的低油价“洗礼”,我们看到能源转型的不可逆性从五个方面展现出来:第一,技术是可叠加、可积累却不可逆的,技术进步是能源行业转型的根本驱动力。第二,经济全球化下环境压力倒逼能源转型,此次能源转型更受到“低碳道德化”的约束。第三,未来石油将不再是稀缺资源,低成本石油比重将快速增加。第四,天然气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非常规油气革命重塑供需大格局。第五,随着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和能源效率的提升,能源将进入多元化时代。

我们注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倒逼能源体系加速重构。第三次能源转型正在进行,推动人类能源利用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进行战略转型。能源新格局的出现对于未雨绸缪的能源企业的战略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点,我们能从国际石油公司加速进军新能源的步伐中深刻体会到,更能看到其转型升级中的“远交近攻”方略。

遵循能源转型规律,天然气发展进入最佳时机

在2017年即将收官的关口,多家机构的预测均认为,在环境保护呼声日益强烈,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共识的情形之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逐渐趋于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较当前将有大幅提升,到2050年,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能源将实现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煤炭四分天下的格局。

在这四分天下的格局中,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增长相对平稳的背景下,国际石油市场需求近3年没有因油价大幅下跌而大增,石油消费增长率年均不足2%。这表明,油价变动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刺激有限。也就是说,石油已基本达到现阶段的“需求峰值”,国际石油公司必将谋划新出路。

新出路在哪里?离石油行业最近的就是天然气行业。从发现石油那一天起,天然气作为石油的伴生气,与石油就是“殊途同归”。

石油行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也需要向清洁、低碳方向发展,而全球能源行业的变革和转型不可逆转。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天然气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其作为清洁能源之一和最重要过渡性能源的地位愈加突出。国际油公司积极做出调整,发展大型天然气和LNG项目,强化了天然气的战略地位。

今年3月,《BP世界能源展望(2017年版)》中文版在北京发布。BP预测,天然气需求增速将超过石油和煤炭,年均增速达1.6%,到2035年,将超越煤炭成为最大份额的一次能源类型。市场主要增长点来自中国、中东和美国。在美国LNG增长的带动下,页岩气产量将占据天然气供应增量的三分之二,以美国气价为基准的全球一体化天然气市场将逐渐形成。BP还预测,到2035年,受美国、澳大利亚和非洲为主的供应市场增长推动,全球LNG供应量将迅速增长,占天然气交易量一半以上。基于当年正在进行的系列项目,展望期间LNG供应增量的三分之一将发生在未来4年。

BP早在2015年度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曾就发展天然气业务的必要性方面,就天然气与煤炭的碳排放水平做了比较。公司从全周期角度出发,认为天然气生产过程中虽同样存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但通过技术改进完全有能力保障天然气大面积应用的经济性。BP并不认同天然气在生产过程中因有温室气体排放使其与煤炭相比清洁化优势并不明显的观点。

事实上,BP加大天然气业务发展力度早在前些年就已经开始,目前公司上游资产中天然气比例已达50%,今后还有进一步增长态势。BP发展天然气业务规划有两方面特点:一是开辟多元气源渠道,二是在天然气生产过程中重视甲烷排放的控制和环境保护,用环保理念指导低碳能源生产。除了常规天然气之外,BP近些年还一直重视开拓非常规天然气,在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气领域都有涉足。

与BP低调研发对比,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去年壳牌以530亿美元完成对英国天然气集团(BG)的收购。这不仅是英国公司史上最大并购案之一,而且是近10年来能源行业的最大并购案之一。通过此次并购,壳牌的天然气业务总量增加近50%,总价值达到90亿美元,占到总业务量的三分之一。

壳牌执行委员会成员、天然气一体化及新能源业务执行董事魏思乐(Maarten Wetselaar)表示,“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重视,天然气将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据显示,壳牌完成对BG并购后,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LNG公司,比全球排名第二的埃克森美孚高出1倍以上。

今年11月,能源行业著名刊物《石油情报周刊》发布了2017年度的全球石油公司排名。在这份最具权威的石油公司排名中,中国石油再次进入世界十强,排名世界第三。让本刊更为关注的是,在公布这份最具权威的排名的同时,其公布的前十名石油公司的业绩中,除了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和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外,都强调了他们在天然气行业发展的业绩。

比如,沙特阿美的剩余可采原油及凝析油总储量高达2608亿桶,天然气储量达到298.7万亿立方英尺;中国石油目前的油气年产量达到2.6亿吨,在十大石油公司当中位列第五,中国石油不仅包揽了中国国内大部分油气开采业务,在国外超过30个国家也有开展油气开采项目,其海外的油气作业当量产量高达1.5亿吨;埃克森美孚不仅业务遍及全球,也是目前对非常规油气及海洋油气开采最热衷的大公司,除了在美国大力开展页岩油气业务,埃克森美孚也在积极参与阿根廷页岩气的开发;壳牌是目前全球开展天然气及LNG战略最积极的公司之一,其年LNG液化量达到309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BP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以天然气为核心,并且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BP预计到2021年之前,油气年产量将增加30%,而有75%的新增项目都为天然气项目;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成立时间只有24年,但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公司,掌控着俄罗斯72%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年产量占到世界总年产量的11%左右;道达尔是低碳能源的积极拥护者之一,在天然气、可再生能源领域不断扩大业务。道达尔在2017年以15亿美元价格收购Engie公司LNG资产,跃居为世界第二大LNG生产商。

在加大天然气开发力度方面,近年来受环境和政策驱动影响,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来自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00—2013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从245亿立方米增至1680亿立方米,年均增速16%。根据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年报数据,中国石油提供了国内70%以上的天然气供应量,2015年致密气产量超过250亿立方米,煤层气产量18亿立方米,页岩气产量13亿立方米;中国石化成功开发重庆涪陵50亿立方米/年页岩气田,延川南5亿立方米/年煤层气田;中国海油不仅有效开发海上气田、成为全球第三大LNG进口商,而且直接开展天然气发电量业务。

随着天然气行业的迅速发展, 我国天然气利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气结构不断优化,但与世界目前利用结构相比,还有很大不同。我国天然气消费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工业燃料、城镇燃气、燃气发电、交通用气。2015年我国天然气动力车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13.4%。2016年,交通运输行业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67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总消费量的13.3%。

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7中国特别报告》预测,到2020年,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缩减至45%左右,中国天然气需求将增至6000亿立方米以上,天然气在中国主要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从不到6%上升至12%以上。

2017年,国内天然气消费增量创历史新高。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09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9%。其中,国内天然气产量133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5%;进口天然气增长28.9%。

中国未来天然气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发布《全球油气勘探形势与油公司动态》指出,中国油公司应转变以油为主的发展理念,积极布局天然气资产,逐渐向油气并重,注重天然气产业链的构建,在加大勘探开发天然气资源的同时,应在销售、输运、化工、发电等领域寻求突破,通过纵向一体化获取天然气产业链的规模效益,打造天然气、LNG一体化价值链。

12月13日,在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与IHSMarkit公司共同举办的2018年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喻宝才表示,站在能源发展的十字路口,石油企业要努力寻求资源可获得、经济可承受和环境可持续三者间的平衡点,中国石油未来将不断加快发展天然气业务,增大清洁能源供应,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注重开放合作,不断提质增效。

2017年各月天然气消费量及增长率

同日,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李冶在致辞中说,中国的能源行业未来应着眼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一重要方向,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必须按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能源发展道路。

跟随能源转型轨迹,前瞻性布局投资新能源领域

尽管化石能源与新能源看似是“冤家”,但不少有实力和前瞻性的国际石油公司已经在布局新能源的战略发展规划。

尤其是,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的召开,以及2016年巴黎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全球各国在应对经济危机余波,切实转型实体经济发展模式方面迈出实质性的一大步。这种发展理念的变革有时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不少机构预计,这一具有政府主导特点的变革将直接推动全球能源行业的变革。

到2035年,10%的世界能源需求将由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多家机构预期,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增长最快的燃料来源,年均增长率为7.6%,展望期间将实现增长翻两番。太阳能和风能技术进步、经济性提高,得以大力发展,将带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增长。

在此大形势下,能源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自在情理之中。

据BP测算,2015年BP生产的燃料乙醇的应用至少可减排70万吨的二氧化碳。这一成果相当于33万辆欧洲汽车运行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BP认为,在不考虑大型水力发电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目前仅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3%,拥有无限的增长潜力。目前,BP在巴西拥有生物燃料业务,有三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种植12万公顷甘蔗林用作生物燃料业务原材料。BP还在美国9个州拥有16个风电厂,在荷兰拥有两个发电厂,总发电容量约2650兆瓦,大约可满足78万个美国家庭的电力需求。

除了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之外,BP对传统的化石能源业务运行的低碳化也很重视,比如CCS技术与应用。毕竟当前能源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占主流,即使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短期内也不可能对化石能源形成大面积替代。如此一来,兼顾能源需求与绿色低碳双重目标的做法就是传统油气生产的绿色低碳化,CCS很好的实现了这一契合点。目前,BP在阿尔及利亚有二氧化碳埋存项目,在迪拜的发电厂有碳捕集项目。从经营机制方面看,BP正在加大与世界银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相关组织的联系,以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不仅仅是BP,壳牌、道达尔、雪佛龙等公司也在这两年年报中明确表示公司的发展目标与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将全球气温升高的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相一致。

2016年5月,通过整合现有的生物燃料、氢能、风能等业务,壳牌专门成立了新的部门,并与天然气业务一起划归为天然气和新能源一体化事业部,重点投资三个领域:新燃料、天然气和新能源发电、通过数字化和互联网服务能源终端用户的解决方案。

壳牌天然气和新能源事业部总裁韦特塞拉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壳牌重新布局新能源业务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决定,与15年前首次涉足新能源投资时的环境相比,“现在处于一个更佳的时机”。壳牌CEO范伯登认为,目前太阳能发电已完全具有成本竞争力。一些欧洲能源公司也发现,新能源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

与壳牌并购BG相比,道达尔以9.5亿欧元收购高科技电池制造商萨夫特(SaftGroup)则显得低调得多。据了解,萨夫特公司是一家高科技工业、国防军事、航空航天应用领域电池的设计开发及制造商,特别在镍镉电池、高性能一次性锂电池、锂离子电池系统、锂离子卫星电池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导地位。道达尔的收购行为,意味着将进军清洁能源行业。

另一家一向在新能源方面非常保守的埃克森美孚也在发生着变化。2016年5月,埃克森美孚宣布加强与燃料电池能源公司的合作关系,加快发展碳捕集技术。并且早在当年1月该公司发布的2016年版能源展望报告,埃克森美孚预计到2040年,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会占能源供应的近25%,仅核能就将占其中的三分之一。

过去,人们对大型跨国石油公司从事非化石能源的做法很多是抱有做做样子的看法。但是随着全球对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认识趋于一致,作为传统能源企业的石油公司,进军这一新领域抢占市场先机和发展的制高点成为必要。

今年最新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国,贡献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的40%,超过经合组织的总增量,中国正引领着全球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

作为传统的化石能源企业,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自2003年起,就纷纷涉足,在燃料乙醇、风力发电、地热应用等领域已初步形成规模。

全球一次能源每年需求的增长

新能源是高技术含量、高资金需求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技术、人才、资金的强大支持,石油行业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具备开展新能源业务的基础和条件。其优势首先表现为地缘和资源优势。

一是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的区块遍布全国,几乎涵盖了中国最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分布区,如华北油田、大庆油田是全国中低温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等油田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二连、松辽、准噶尔、吐哈盆地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等。

二是资金、人才优势。三大石油公司资本雄厚,新能源研发起步较早,掌握有一定的新能源技术(如地热钻井、机械设备制造、燃料乙醇生产技术等),并且拥有一批对资源分布清楚、了解资源开发流程的人才,为新能源的有效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配套基础设施及销售优势。三大石油公司拥有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储运基础设施,可为新能源快速进入市场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技术。

201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在华北、辽河、新疆等地开展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与肯尼亚能源和石油部合作开发当地的地热资源;在新疆、吉林等油田应用光伏发电技术为油井供能,在北京地区建成全太阳能加油站;燃料乙醇具备规模化生产供应能力。中国石化自主研发出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煤,成为中国首家拥有生物航煤自主研发生产技术的企业,到2016年底中国石化地热产业已遍布全国16个省市区,地热供暖能力达4000万平方米,约占全国常规地热供暖量的40%。中国海油持续探索研究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海洋潮流能、海洋温差能、氢能,以及其他新型绿色低碳能源。

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三大石油公司积极研究二氧化碳捕集、固碳技术,在油田大力开展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咸水层和油藏碳封存试验。根据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年报信息,中国石油在吉林油田建成了国内首个二氧化碳分离、捕集和驱油等全产业链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基地,截至2015年底累计实现二氧化碳封存94万吨;中国石化在中原油田等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验研究,截至2015年底累计驱油注入二氧化碳约270万吨。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当前国际石油公司进行的战略调整,既反映了综合性能源发展战略的内涵,也表明了利益优先的倾向。在缓慢而又方向明确的世界能源结构的演变中,远交近攻,积极把握能源发展走向,在过渡阶段,既更好地发展传统能源,提高当前的竞争能力和绩效,又未雨绸缪,积极主动地发展新能源,为未来的能源竞争和企业永续发展提前布局。

从一个石油企业转型为能源企业,这是国际石油公司的未来定位。

猜你喜欢
天然气石油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石油和天然气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天然气:供暖季在即LNG价格持续走高
天然气:LNG价格已经开始预热了么?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