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峰林纳灰村的文化景观解读

2018-01-18 00:32李婧韩锋
绿色科技 2017年23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

李婧+韩锋

摘要:为尝试从文化景观角度解读万峰林纳灰村农业景观,运用交叉学科的知识,识别了此处的要素、特征和性格,检验了原真性和完整性,并指出了这些要素受到的威胁,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管理措施。

关键词:万峰;林喀斯特农业;文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3-0090-03

1 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国内有文献对万峰林景观进行描述。2014年,郭笑天探析了万峰林的美学价值,他指出万峰林的美不只表现在整体造型完美奇特,山峰挺拔秀丽,还表现在峰林所蕴含着的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希望,彰显了儒道两家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1]。一些散文也对万峰林景观进行了描述[2,3]

有关喀斯特农业,E.Calvin Alexander,Jr 指出喀斯特地貌生产贫瘠、破碎、脆弱的土壤。在喀斯特地区实施农耕有可能引发极度快速的水土流失[4]。He Caihua认为峰林谷地地形平坦,土壤较厚,适合谷物和经济作物生长。贵州南部的喀斯特山间平原中,亚热带经济作物例如甘蔗和中国紫藤,水果例如橙子和香蕉,长势很好。春秋稻和小麦也可能在山丘和盆地上种植。

没有文献明确从文化景观视角解读万峰林。但和万峰林纳灰村农业景观很相似的红河哈尼梯田已经以文化景观类别登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6]

笔者的研究方法参照《景观性格评估: 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指导》[7],通过一层层解析万峰林纳灰村农田的要素、模式、特征和性格,识别了它的价值,检验了价值的质量——真实性和完整性,辨识了对要素和价值构成威胁的现有建设和行为并提出了管理建议。

2 研究区位

万峰林坐落于贵州省西南角的兴义市。区域上,纳灰河流经两组峰林之间的一片平坦的谷地,整个谷地被村落和农田覆盖,纳灰村是其中的村落之一。

3 自然地理

万峰林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日照长。峰林谷地的特征是两组峰林间夹狭长平原,两侧是陡峭的,斜坡中间平原非常平坦。此处岩石成分是可溶性的石灰岩,可以被雨水溶蚀形成各种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土壤普遍贫瘠,但是山间形成的土壤会下落,在峰林谷地聚集,所以此处土壤相对较厚,能发展农业。降雨量大,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

4 文化社会

纳灰村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下五屯街道,距兴义市城区12 km,是万峰林环抱中的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田园风光优美的布依族村寨。“天下名山何其多,唯有此处成峰林,峭峰离立分宽颖,参差森列拨笋岫。”徐霞客如此描绘此处风光。纳灰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布依族村庄,原始的农耕文化,蜡染、织布、绣花流传至今。浓郁的民族文化让纳灰村显得更加生动和神奇,被誉为“天籁之音”“声音活化石”的八音坐唱、女子徒手高台舞狮、板凳龙等都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2006年底,全村国土面积6.8 km2,耕地面积 1656.8亩,共有9个村民组,454户农户,总人口1915人[9]。至2013年,纳灰村共有农家乐和乡村客栈60多家,旅游特色商品店20多家,自行车租赁、特色小吃上百家,2013年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农家乐和乡村客栈实现收入1000余万元,户均增收20万余元,人均收入8500多元[10]

5 作为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文化景观

5.1 斑块状的农田

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尤其脆弱,并且此处散落着峰林、湖泊、喀斯特漏斗,不适合大型农耕工具,也不适合现代化集约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当地居民延续着传统的手工劳作方式。因此,此处农田呈现出斑塊状、不规则和多样化的景观(图1)。小块的农田间有高起的田埂,使得大型农耕工具更加难以发挥效率,因此传统的农耕方式得以延续,这种温和谨慎的农耕方式是保持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的关键。

5.2 八卦田

喀斯特漏斗是峰林谷地上独特的地质现象,是水流下渗的主要通道。纳灰村农田上有三个这样的喀斯特漏斗。漏斗周围的土壤湿润,有利种植。这里的农田适应地形成为一圈一圈的结构,像“八卦”的形状[3](图2)。

5.3 气象山

指的是万峰林上较高的山峰。只要气候变化,山顶就会出现“云戴帽”或“峰插天”;“云帽”的大小预示着何时变天及雨量的大小。若“气象山”的“云帽”晃动,便预示着阴雨转晴。当地人有俗语:“久晴山有雾,天必雨;久阴山有雾,天必晴”[2]

5.4 万佛寺

该寺原建于明朝,后被洪水冲毁,于2007年重建。整个寺庙的大殿完全置于一个喀斯特溶洞中,溶洞的顶部和尽端生长着喀斯特石芽(图3)。依据尽端的石芽长度,可以推测这个溶洞形成于几百年前,所以寺庙重建时利用了自然形成的溶洞。洞内的石芽长短不一,佛像顶上的石芽很短而洞穴尽端的较长。可以推测重建寺庙时,建造者扩大了洞穴,清理了石芽,如今新的石芽又生长出来。在这个溶洞里可以解读出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

5.5 传说

对于万峰如何在兴义成林,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万峰林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为了让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玉皇大帝命令镇海神童退去海水,露出盆地和山川,并命令四方土地神下凡管理这方地界。但很多年后,这里依然一片荒凉。玉帝得知后很生气,便命西王母的三个子女阿娥、阿凤和阿龙三姐弟赶山填海,要求在当天五更前完成任务。四方土地神知道消息后,火速上报给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怕四方土地神被赶走后没人给自己烧香,就跑来阻止,一边令仙童用乐鼓迷惑三姐弟赶山,一边引南海海水冲散赶山人马,观音菩萨自己还念起了瞌睡经,使赶海的人在半途中都睡着了。结果,当五更来临,三姐弟法术失灵了,他们赶来的山停在半路,形成了万峰林。由于没有完成赶山任务,三姐弟无法回到天庭,大姐阿娥便化成了仙女峰,二姐阿凤化成了秀女峰,三弟阿龙则化成了将军峰。这三座精巧独特的山峰,矗立在万峰林中,便成为万峰林中的翘楚,十分引人注目。endprint

這个传说和万峰林的地质史十分相似。事实上,据文物考古和地理学家研究认定,在距今大约3.64亿年前,兴义这个地方确实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约2.8亿年前,石炭纪开始形成陆地,又经历燕山、印支、喜马拉雅山等多次造山运动,地壳不断上升,从而出现山峰,在烈日烘烤、雨水冲刷,以及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的作用下,石灰岩出现了裂缝、孔隙,逐渐形成洼地、河流、溶洞、峰林、地下河、落水洞、漏斗、天坑、峡谷、裂谷、地缝、钟乳石、堆积岩、石峰、石笋、龙潭、温泉、湖泊等奇观。目前,万峰林是中国国内面积最大、最典型的锥状喀斯特景观,被誉为“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2]

6 价值

6.1 万峰林纳灰村农业景观是传统农业利用的杰出代表

在喀斯特地区,由于土质脆弱,大型的现代化农业会迅速毁坏土壤资源。如果人类采取高强度、密集式的农耕方式,土壤会迅速耗尽;而如果采用温和谨慎的利用方式,就能实现可持续利用。当地居民利用湿润的喀斯特漏斗实施耕种,让大自然帮助他们灌溉,并利用较高的山峰获取必要的气象信息。另外,他们将喀斯特溶洞当做举行佛教仪式的场所。这些体现出纳灰村村民的土地利用智慧。

6.2 万峰林纳灰村农业景观与佛教、道教、神话传说和信仰崇拜有着紧密联系

八卦田按照道教图案命名。万佛寺用于佛教朝拜等仪式。这里流传着关于万峰林成因的神话传说,其中的人物角色也和宗教相关:观音菩萨来自佛教,玉皇大帝来自道教。

6.3 万峰林纳灰村农业景观具有独特的自然美

万峰林整体上峰峦叠翠,密集壮阔,一个个山峰却又小巧玲珑、清新秀丽,每座峰错落有致,而又造型各异,在不同的季节,从不同的角度,总能刺激观赏者的内心,激发观赏者的想象,从而营造出丰富的意境,令其流连忘返。在这片峰林之中,居住着淳朴的布依族人,享受着峰林的恩泽,过着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一切景象都是那么和谐生动。

7 要素、模式、特征、性格

要素是组成景观的单独成分[7]。此处有山峰、洞穴、河流、石灰岩、树木和灌丛、农作物、村舍、布依族和苗族居民、佛像。

模式是元素的结合。此处的森林类型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河流从村寨中穿过,村舍用本地的石灰岩建造,整个峰林谷地覆盖了较厚的土壤,并用于农业耕种。农田是破碎化的,佛像坐落在洞穴里。

特征是多种要素和模式的结合,直接和性格相关。万峰林纳灰村农业景观呈现出有山有水的小村庄,农业和地形的紧密结合,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对于佛陀、洞穴、山丘的敬仰。

性格使得一处景观区别于另一处。万峰林纳灰村农业景观是小村寡民的宁静村落。被自然要素环绕,人和自然和谐相处,非常自然、和谐。居民对佛陀、山岳、洞穴充满着感激和崇敬,充满信仰和精神的气息。

8 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评估

8.1 真实性

作为主要特征,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和原状的农田都维持地较好(图4)。

由于万峰林风景区已有一定知名度,游客对游览设施、旅游活动的要求导致了村落商业化较重。机动车道路直接进入村落,一些村舍改变了民俗并为游客举行夜间活动,这些对当地习俗的保护有消极作用(图5)。

村舍的墙壁传统上由未经加工的石灰岩石块筑成,村舍一般是一层或两层。然而现在居民维修或新建房屋会使用红砖、精加工的石灰岩修墙,楼层也加高成三层、四层。材质、颜色和体量都发生了变化(图6)。

8.2 完整性

万峰林纳灰村农业景观坐落在一个完整的地貌单元之上。两侧的两组峰丛形成了天然缓冲区。现在万峰林风景区的停车场在村落以外,村落和田间没有高等级公路。完整性较好(图7)。

9 威胁和挑战

游客对于餐饮住宿设施的需求对于此地的宁静聚居地特征构成一定威胁。游客行为例如践踏农田、居民行为例如过量使用化肥都对环境生态形成了挑战。

10 管理措施

鼓励维持小规模、不规则的农田模式;制定详细的设计准则,使得新建筑和地形良好结合,和现有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良好的景观,并且体量规模相称;限制风景区内餐饮住宿设施的数量,在风景区外提供足量设施;在安全受保障的前提下降低夜间照明亮度;调整田埂的宽度,合理组织道路。

参考文献:

[1]郭笑天.万峰林美学价值的探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5):10~12.

[2]梁凤英.美丽的万峰林[J].中国林业,2009(5):28.

[3]黔 旅,万峰林.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J].新农村,2015(9):45.

[4]E.Calvin Alexander,Jr.The Impact of Karst on Agriculture: Conduits,Karst,and Contamination – Addressing Ground Water Challenges[J]. MGWA Spring Conference,2012 .

[5]CAIHUA HE,KANGNING XIONG,XIAOLING LI,XING CHENG.KARST GEOMORPHOLOGY AND ITS AGRI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GUIZHOU,CHINA,Suppl.Geogr.Fis.Dinam.Quat.III,T.4 (1998),121~125.

[6]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EB/OL](http://whc.unesco.org/en/list/1111).endprint

[7]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 Guidance for England and Scotland,the Countryside Agency and Scottish Natural Heritage,2002.

[8]央視网.贵州省兴义市纳灰村[EB/OL].http://sannong.cntv.cn/program/meilizhongguoxiangcunxing/20131122/102344.shtml.

[9]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贵州省兴义市下五屯纳灰村新农村建设情况[EB/OL].http://dqs.ndrc.gov.cn/fpkf/200612/t20061228_106262.html

[10]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农家乐乐农家——黔西南州兴义市纳灰村发展侧记[EB/OL].http://xbkfs.ndrc.gov.cn/mzfz/201403/t20140327_604504.html

[11]Principl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eritage Sites in China[R].China:ICOMOS,2002.

Cultural Landscape Interpretation of Nahui Village Farmland,Wanfenglin

Li Jing,Han Feng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interpret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of Nahui Village farmland,Wanfengl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Using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we identified the elements,characteristics and character.we examined th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and figured out the threats to elements.The main management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Wanfenglin; Karst agriculture; cultural landscape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
城市化视域下的中国佛教文化景观研究
隐逸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及其更新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探析
新老校区文化景观传承研究
从乡土景观视角看新农村环境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