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茶文化背景下藏族建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18-01-19 18:01王红杰黄跃昊
福建茶叶 2018年4期
关键词:饮茶藏族遗产

王红杰,黄跃昊

(1.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30;2.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藏族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许多特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较好地保存与传承。很多传承下来的文化需要依附建筑类作为载体,才能实现原汁原味地呈现。藏区的茶文化,一方面作为藏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呈现;另一方面却面临被弱化的风险。

1 藏族茶文化在建筑类中的展现

茶叶在藏族地区通常为生活必需品之一。茶叶为藏民所须的生活消费品,尤其是牧区的藏族群众。牧民们一般饮茯茶和松潘茶,两种茶叶同时熬制,加上鲜奶即为奶茶。除此之外,各地藏族还有饮罐罐茶、油面茶或自制土茶等习俗。近年来随着牧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逐渐开始饮细茶。在千百年来的演绎和传承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藏民的生活所体现和继承;另一方面,则是在建筑中进行展现。

1.1 茶马互市与建筑遗产

青藏高原属于高海拔地区,大多数地区不适合茶叶等农作物生长。但是藏族地区有大片的草原可供放牧。藏族群众长期以牛、羊动物肉和乳汁为食。这些食物热量很高,喝茶可以缓解因长期吃肉给身体带来的不适。《河州志》载:“盖夷人所嗜乳酪滞脆,而茶性通利,能涤荡油腻故也”。

茶叶对于藏族群众来说属于外来物,大致在公元7~8世纪传入西藏。《明史·食货志》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洪武四年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历史上的藏族地区,常以茶叶被征以重税,一匹好马有时候仅仅只能换来十余斤茶叶。茶马贸易在明代成为重要的安边之策,对于藏族和汉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茶马古道的设立,沿途逐渐形成了新兴城镇、驿站,比较重要的城市有现在的康定,原名“打箭炉”。这些地区的建筑在技术方面充分吸收了汉、藏民族的技艺手法。

1.2 茶文化在建筑中的展现

茶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它的传承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保证其在千百年的历史继承过程中,不会因为人类的更替而造成中断。在藏族地区,也有种植茶叶的历史,茶文化通过建筑遗产得到体现。据《西藏政教史鉴》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即带茶种入藏。西藏在历史上曾是茶叶产区,但是由于人类的迁徙造成文化的中断,历史上先人是如何种茶、收茶以及饮茶的无从考证。考古人员通过对部分古建筑壁画探究,初步掌握了藏族历史上人们种植茶叶的场景,以及人们饮茶的习俗,完整再现了当地的茶文化。

藏族群众出游,会垒石起灶架锅煮茶。在藏传佛教寺院内,僧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饮茶紧密相连,一般寺院在诵经礼佛之后都会有饮茶时间。不仅如此,日常的法会、节日活动、学习、辩经等都会饮茶。随着饮茶习俗而产生了一系列茶俗和茶礼,这些习俗与人们的日常起居空间逐渐融合,在建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这些茶文化习俗不容忽视。

2 建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藏族地区人类的更替,以及时代的发展,让茶文化逐步呈现减弱趋势。由于茶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建筑类载体等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结果。

2.1 茶文化遗产的弱化

茶文化的内容与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藏族地区的核心地带,历史上,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早期的藏族人民生活较为艰苦。人们饮茶往往是出于基本的生理需要,因此形成的茶文化也是最为质朴和真实的,没有花哨的附加内容。到了现代,该地区藏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人们饮茶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需求。此时茶文化反映了现代生活状态下人们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例如,泡茶和饮茶的过程加入了特有的“程式动作”,反而偏离了当初的饮茶习惯。同时,当地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受访者认为,历史上形成的饮茶文化与现代社会已经不相适应。这些观念的产生,更加弱化了茶文化遗产。

2.2 建筑类载体的消失

许多依托于建筑类载体的藏族茶文化遗产,随着建筑载体的消失而一起消失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许多普通群众以及部分政府官员在现代化进程中忽略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大肆拆旧建新,设计单位忽略建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设计作品不能与茶文化很好的衔接,甚至格格不入。建筑类载体的消失,让本地的茶文化遭到了不可逆地损毁,茶文化物质遗产受到严重破坏。

3 建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和传承藏族的建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立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关键环节整体发力。结合茶文化遗产弱化的原因,应当有针对性地在茶文化自身发展、传承人鼓励培养、建筑类载体保护继承等方面予以努力。

3.1 重塑藏族茶文化

对气息薄弱的藏族茶文化遗产,应当采取适当形式进行重新展现。藏族地区的茶文化分支濒临灭绝,当地茶叶协会进行积极发掘性抢救。在当地的茶馆中,除了给消费者供应传统茶水,还会以表演的形式模仿古老的泡茶技艺,重塑茶文化。消费者饮茶的同时,也能观看到古老的茶艺表演,在视觉上和味觉上实现双重享受,由此产生对古老茶文化遗产的深刻印象。这是在较小范围内重塑藏族茶文化;在较大的范围内,当地文化从业者根据工作性质和特点,在当地茶文化史实的基础上改编创作,将古老的茶文化技艺创作为艺术形式,搬上了当地的话剧舞台,让茶文化作为反应当地藏族文化的其中一个元素,让游客和消费者加深对茶文化的印象。

3.2 保护建筑类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着建筑载体,对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建筑遗产保护紧密相连。随着茶马互易而产生的城镇、建筑遗产,承载着重要历史文化信息,这些遗产不仅仅是点的概念,也是典型的文化线路遗产。梳理历史发展脉络,保护好建筑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对藏族传统茶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拉萨主城区的居民聚集区,有一处历史文化建筑,其主体建筑的内墙上,有当地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记载了唐朝时期种茶技术的输入盛况。该建筑与当地正在开发的居民居住区形成冲突。但是为了保护好建筑类载体,同时也为当地居民营造更好的居住环境,有关部门将此处建筑遗迹保护起来,建成一处文化历史公园,既有效保护了建筑类载体,也让周围居民有机会了解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有藏族特色、年代久远的建筑物,还要定期进行维护、修补。此外,当地的文化保护部门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法律上加强对建筑物的实体保护。

4 结论

藏族地区茶叶的重要性,体现为藏民的“民生之茶”。这些遗产依托建筑类载体,在历史长河中被传承下来,有一部分面临消失的危险境地。主要体现在茶文化自己的弱化和建筑类载体的破坏。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针对分析出的薄弱环节,逐一击破。首先,应当重塑藏族地区的茶叶文化,让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其次,应当对建筑类的载体给予同样的保护,以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长久依存。如何保护好茶文化相关的藏族建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广泛应用是目前学术界及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关注的问题,保护研究工作将为在发展中延续藏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1]裴玲.藏族茶文化刍议[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2):37-40.

[2]张曦.川藏茶马古道沿线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研究(四川藏区)[D].重庆大学,2015:28.

[3]吴天瑜.在社会历史空间中对西藏茶文化的不断探索——读赵国栋《茶谱系学与文化构建》有感[J].农业考古,2017(5):266-268.

[4]格桑曲杰,章晓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之喜与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孜堆谐”的考察与思考[J].中国音乐学,2016(2):113-118+104.

猜你喜欢
饮茶藏族遗产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遗产怎么分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千万遗产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