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研究

2018-01-19 01:33涂韵娜
福建茶叶 2018年6期
关键词:采茶戏南昌音乐

涂韵娜

(南昌理工学院,江西南昌 330044)

任何一项民间艺术的形成都与当地的生存环境、人们的生活情趣以及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人们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的变化。作为江西地区鼎鼎有名的采茶戏戏曲之一,南昌采茶戏从最开始的乡间村落逐渐向外传播,并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赞扬。而南昌采茶戏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就表示其本身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环境适应能力,面对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型,南昌采茶戏未来的发展将走向哪里,正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1 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形成与传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采茶戏诞生于江西南部地区乡间村落的民间小戏,从最原始的采茶歌发展为采茶灯,随后演变成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最初以剧团的形式在当地演出,经过时代的洗涤后逐渐从江西脱颖而出,不仅集合了采茶戏普遍的优点和艺术特色,在内容和表演手法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从明代开始,南昌、新建等地逐渐流行其“茶灯”,到了明末清初时演变为两旦一丑“二小戏”,这也被视为采茶戏最初的雏形。直到清朝中末年间,采茶戏在江西境内各个地区逐渐盛行,但受到具体环境和方言差异的影响,采茶戏中也融入了地域特色和唱腔特征。以地名命名的南昌采茶戏在经历过文化交融后从乡间村落走入到城市环境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性格”,从而成为了江西采茶戏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支脉。

南昌采茶戏的传播可以从其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包含了这五个阶段:

第一,萌芽阶段。据当地村民流传,采茶戏最初以“茶歌”的形式存在,且每一首歌只唱小调、只用四句唱词,接着逐渐转为联唱,并以每月一首的方式从一月唱到十二月。然后,这“十二月采茶歌”在融合当地民间舞蹈后转变为“采茶灯”的形式,在元宵节的灯彩行列中大放光彩;

第二,雏形阶段。南昌采茶戏于清朝光绪年间在禾埠起班,发展到光绪中叶时期根据南北差异有细化为上下四班,其中,南昌南面的上四班包括四喜和庚义班,南昌北面的下四班包括金玉和清泰班。在这一时期,上下四班的戏班子在演唱时只表现由小丑和小旦扮演的茶戏,又因为进行演出的共有三人,因此习惯将这一阶段称之为“二小”角色的“三脚班”时期;

第三,初步成型阶段。经历过雏形阶段后,南昌采茶戏在小丑和小旦两个角色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小生,将角色从“两小”扩充为“三小”,因此称之为“三小”行当的“三脚班”。在此基础之上,南昌采茶戏又加入了三个锣鼓手,从而构建出“四唱三打”的七人班子,此时已经与“茶歌”、“茶舞”等完全区分开来,这也意味着其初步成型。

第四,趋于成熟阶段。上述“三脚班”从清朝咸丰年间走进城里,经过与其他剧种的交流和学习借鉴之后,在同治初年发展为“半班”的规模,具体来说,从角色上新增了老生、花脸和老旦三个行当,并且旦角又细分为花旦和青衣,这种七个演员加三个锣鼓手的组合也被称之为“七唱三打”。另外,在“半班”形成初期,存在着道具服装简陋、乐队伴奏用具单一等问题,导致其唱腔偏向于湖北黄梅戏。

第五,成熟阶段。南昌采茶戏到了清朝瓦解后的民国初期阶段,终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且因其在场地要求上较强的适应能力、内容编排上的灵活以及运作上的轻易等优点得以在动荡的时代大环境下加速发展,经过不断革新后推出了具有极强影响力的“南昌四大记”,分别是:《南瓜记》、《辜家记》、《花轿记》和《鸣冤记》。到了1936年,作为南昌采茶戏第一科班的“平民省剧社”于南昌钟鼓楼成立,其中有被称之为南昌采茶戏“鼻祖”的邓筱兰和陈云飞两人,为采茶戏的传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了1940年,采茶戏表演者在原来的人声帮腔和乐队伴奏上新增了二胡等拉弦乐器,使得采茶戏唱腔变得丰富,最终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南昌本调”和“凡字调”,此时南昌采茶戏得以定型并走向成熟。

2 南昌采茶戏音乐的组成与内容表演形式

2.1 南昌采茶戏音乐的组成

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受其内部组成结构影响较大,而其本身也属于戏曲这类音乐艺术,因此,对其的研究应着重于音乐自身。具体来说包括:

第一,声腔构成。南昌采茶戏的声腔风格的形成原因在于:首先南昌地区与相邻多个省份毗邻,交通上的多向性和复杂性使得南昌采茶戏声腔机构受到不同地区方言的影响;其次南昌采茶戏的前身是采茶歌舞,而歌舞多与当地的民间小调进行融合,无形中也对采茶戏的声腔产生了影响;最后由于艺术前辈保留了南昌采茶戏的基本框架并添加了地区方言与音调,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才造就了现在南昌采茶戏独特的音乐声腔。

第二,器乐场面。对戏曲这门艺术而言,在舞台器乐伴奏领域通常分为文场和武场,且结合本地区剧目需求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南昌采茶戏发展到现在,其伴奏乐器主要包括:琵琶、二胡、大小锣、三弦等,同时结合演出团队、剧目编制人员、实际需求等区别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2.2 南昌采茶戏音乐文化内容

第一,反映了实际生活。传统采茶戏多表现劳动者生产和斗争、劳动和爱情等内容,较为有名的作品《秧麦》、《劝妻》等皆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环境、劳动人民的兴趣爱好、利益矛盾冲突等,因此,被广大民众接受并喜爱。

第二,带有幽默喜剧色彩。南昌采茶戏剧目风格较为形象,从语言上多使用口语、歇后语和谚语等,偶尔也加入正话反说的形式。但真正受到人们推崇的原因是那种‘痛不说具体痛状、愁不说为何之愁’的形式,给人们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来思考“意外之意”。

2.3 南昌采茶戏音乐文化表演形式

第一,带有浓郁的乡土戏剧色彩。传统的采茶戏剧目主要由专门的艺人负责创作,因而包含了丰富的生活语言以彰显趣味性,从而带有浓郁的乡土喜剧色彩。比如有名的《补皮鞋》,其情节简单且多以琐碎小事为主,但仅凭借幽默的语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丰富的唱腔都能够获得观众的喜爱。

第二,具有良好的表演技巧。南昌采茶戏表演者无论男女老少,必须保持手中持有彩扇,通过把彩扇拟作日常生产与生活所用到的工具来实现对四肢的延伸以及表情的呈现。丰富多样的扇子有助于表演夸张且得体,能够准确地传递人们内心的情感,营造出良好的戏剧氛围。除此之外,作为采茶戏中男演员舞蹈基础的矮子步也被大量使用,尤其是“屈”这个精髓动作,要求表演者不论做何动作都要保持双腿半蹲或全蹲的姿态。

3 南昌采茶戏在近代的流传和演变

南昌采茶戏在解放之前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市井小民之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政策扶持下伴随各地传统戏曲的复苏而重新崛起,并逐渐受到江西地区的重点培植以及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这一背景,针对南昌采茶戏的研究空前兴盛,各种论文著作应运而生,推动了南昌采茶戏从传统小戏向现代大戏靠拢。而在后来的文革期间,南昌采茶戏并没有像其他茶戏纷纷凋零,而是继续保持演出和创新。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阶段,人民群众主要的娱乐活动还是在村中搭台看大戏,而科技的不断发展加上社会多元化浪潮的推进,使得文化艺术的传承媒介倾向于电视、音像等媒体。在此环境下,南昌采茶戏于2001年与江西省文化厅音像发行社进行合作,以拍摄VCD光盘的方式录制了《辜家记》、《磨豆腐》、《秧麦》等一系列优秀剧目;并于2007年与南昌电视台进行合作,以共同拍摄的方式录制了《月圆曲》、《病房佚事》等电视戏曲节目,通过电视媒体平台完成了对南昌采茶戏的主动传播。

最近几年,对于南昌采茶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相关专家学者和演艺人士都对此青睐有加,试图从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角度挖掘南昌采茶戏音乐文化的内涵和奥妙,由此而涌现的论文作品也为采茶戏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发展契机。至此,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研究借助开放互通的时代走向了专业化、多元化、整体化的新时期。

4 结束语

南昌采茶戏是客家传统的音乐文化艺术,在传承历史和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但变化是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研究就是对其变化历程的深入分析,希望本文能在此提供一定的价值。

[1]王艳琳.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表现形式及特征分析[J].戏剧之家,2016(16):38.

[2]黄东阳,赖晓芬.客家采茶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J].艺术研究,2015(02):24-25.

[3]孙家国.论采茶戏音乐中的“喜剧性”——以粤北传统采茶戏音乐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2,33(03):16-22.

[4]徐凤英.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艺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5]陈孝余.博白客家采茶戏音乐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16-24.

[6]蒋燮.赣南客家传统采茶戏《睄妹子》的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D].星海音乐学院,2007.

[7]冯光钰.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04):5-14.

猜你喜欢
采茶戏南昌音乐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浅析赣南采茶戏旅游资源的开发
南昌护桥记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