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品德到做品德

2018-01-19 12:54姚燕芳
考试周刊 2018年21期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学科,人才的培养以德育为首,而小学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小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一、 当下品德教学的学品德现状;二、 小学品德学品德现象分析;三、品德教学引领儿童做品德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学品德;做品德;时代转型

一、 当下品德教学的学品德现状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成人比培养学生成才更重要,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学科,人才的培养以德育为首,而小学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小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纵观如今的品德课教学,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流于“学品德”的表面,而没有真正转化到“做品德”的核心目标。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现象:

镜头一:学生集体观念淡漠,个人意识强化。学校曾经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你看到有人在欺负你的同学,你会怎么办?”选择上前阻挡的学生占百分之十五,而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则是“不予理睬”或“当做没看见”。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取向,使得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就会较多地只考虑到个人得失,而为他人、为社会着想的意识明显的下降。

镜头二: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难以持久化。在品德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教育,学生对自身需要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能有正确的认识,也有把其转化为自身品质的意识。但是,学校、家庭、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例如,我们在课上教育学生不能随地吐痰,但是在社会,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现象是很普遍的,学生就会很茫然。

二、 小学品德学品德现象分析

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理念仍然落后,思想观念不到位,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从学品德到做品德的转变。

(一) 思想观念不到位

在传统的教学中,应试教育的思想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为了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优秀率,学校经常把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放在主课的位置,把品德课的性质定性为副科的,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很多时候,教师在上这门课时,敷衍了事,认为在课上把正确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就完事了,甚至为了某种原因,占用这个课时,上语数英课,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

(二) 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

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师德规范中也明确指出,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每位老师也明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育人发展战略上所处的重要位置,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在现实中,有多少老师真正把育人落实到实处呢?在评价一个学生优秀程度时,更多的是看他的语数英成绩,从而导致了品德老师在上这门课时,备课时,不会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上课时,一味地照本宣读,陈词滥调地说教,而忘了品德课的内容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是要回归于生活的,忘了它是和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师只有适当地引领学生去实践了,他们才会有所感悟、体会,才能明辨是非,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任课老师在学期结束对学生评价时,一般都是根据平时对学生行为习惯的了解进行印象性评价。而学校在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如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很大程度上还是偏重于语数英的成绩,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占的比重很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到了学生对品德课的学习态度。学生往往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学习只要把语数英学好就行,品德这样的课学不学都无所谓,更别提如何把课上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三) 社会环境的影响

品德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学校、家庭、社区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品德也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家庭、社区有着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但来自于这些地方的一些消极因素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譬如: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可在某些问题上却要学生一定要“善意”地撒谎。在平常的品德课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会为了某些原因占用它的课时,这在农村小学已经成了“潜规则”了。一旦遇到上级部门来检查,为了不被批评,老师就要求学生统一说这样的谎言——这些副科从不被主课占用;家庭风气与学校倡导的教育不协调。在家庭里,虽然学生在学校里经常接受的教育是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但部分家长却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欺软怕硬;在社会上,虽然学生知道要尊老爱幼,但面对早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甚至还辱骂老人的现象,他们感到茫然……这些来自于社会的负面因素,容易让学生黑白不分、是非颠倒。

三、 品德教学引领儿童做品德的实践策略

(一) 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1 学校方面

品德是一门公民教育课程,它着眼于学生的社会性的整体发展。同时,它也是一门不可替代的课程,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要重视品德课的教学工作,真正把品德教学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品德学科老师在品德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明确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也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把品德课的考试和语数英等考试科目一视同仁,从而调动品德老师的积极性。不仅要保证在每周的课时上有充足的品德课的安排,而且要严格要求担任品德课的教师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学校领导可以通过走课、听课、学生座谈等方式对品德教师的课堂进行评价考核。

2 教师方面

制订具体、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每个教师都要对品德课程标准牢记于心,认真研读品德教材,发掘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的内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教学中感受到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带来的震撼,从而达到品德课的目的——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在品德课上,教师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不应再是“我告诉你道理在哪儿,你应该怎么做”的说教,而是让学生通过事实探究,自己明白道理,自己选择怎么做,这才是有智慧的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才会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健康快乐的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endprint

例如在教《祝你生日快乐》前,孩子们一直认为父母就自己一个宝贝,养育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对父母经常是要求这样,要求那样。却不知俗话说:“儿的生日,母亲的受难日。”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模拟了这样一个情景:每人都把自己的重重的书包背在前面,走几步,然后再蹲下去系鞋带或捡东西。这时候我抛出问题:“你们觉得这时候做这些事情,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有的说:“走路不灵活。”有的说:“弯腰的时候有点疼。”……等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表达完后,我告诉他们:“你们一会儿时间就觉得不方便了,可你们知道吗,你们的母亲怀你们的时候,十个月每天都这样过来的。”孩子们这时候被深深震撼了,这时候,他们的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对母亲产生一种崇敬和感激。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挖掘,把工作做细、做实,我们的品德课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家庭方面

学生家长作为孩子的终生的老师,他们与孩子的接触时间是最长的。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变化,然后寻求家长的配合,设计一定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的品德得到了熏陶,更让家长明白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单单是学校的任务,很大程度上家长起着终生师范的作用。

(二) 多种方式,树立人生观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学校里,品德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时时做到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同时,品德老师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个德育阵地(红领巾广播、升旗仪式、班会晨会……),大力表彰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抨击社会丑恶现象,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例如每年的清明节,我们学校都有一个传统——去太仓市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杨漕村祭扫烈士墓,学校在扫墓前就会要求每个品德老师在课堂上利用这一契机,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从而在到烈士陵园扫墓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很强的共鸣。同时,品德老师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家校路路通上发短信、定期開家长会、定期家访等)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沟通交流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方法,从而让家长明白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不是一味地去溺爱孩子,偏袒孩子……

(三) 重视实践,发挥联合力量

鲁洁教授说:“品德来源于社会,回归于社会。”所以品德课的教学有着它的独特性。它要求我们品德老师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感受、体会来源于生活的教材内容,然后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来深化、提升教材内容。

品德授课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对国旗、国徽、国歌的一些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并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落实到实际中去。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升国旗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唱国歌时我们应该怎么做?看见地上印有国徽图案的硬币,我们应该怎么做等等。课上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爱国道德情感,课后通过实践把爱国情感落实到实处。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者调动一切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教育者只有秉着品德来源于生活,又最终回归于生活的主旨,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从学品德到做品德的时代转型。

参考文献: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1.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3.

作者简介:

姚燕芳,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璜泾镇王秀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