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2018-01-19 09:10靳万强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预设学习者建构

靳万强

【摘 要】 课堂教学中“教”是为“学”服务的,“学习才是教学的本质,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目标”。老师不仅要关注“教”,更要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和结果。而“学”也离不开“教”,“教”引导“学”。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会受到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个体差异、校园文化资源、课堂评价和教师的引导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与教师的教学策略紧密相连,可以说教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

【关 键 词】 主人;学习方式;教学策略;转变

在一次全国思想政治优质课比赛结束时,评委老师在评课时认为:参赛教师过于强调预设和对课堂的把控,未能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及时调整预设,引导学生深化对某一主题的探讨。但有老师则提出質疑,认为跟着生成走,会导致知识无法落实、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教学要面对现实,不能只讲情怀……

从表面上看来,这一争论是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其实质是“教”与“学”的矛盾。要问答这一问题,我们先得搞清楚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谁是教育教学真正的主人?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更多关注了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比如我们有的老师经常这样埋怨:我都教了很多遍了,学生还是不会。殊不知“学习才是教学的本质,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目标。”“教”是为“学”服务的,老师不仅要关注“教”,更要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和结果,要用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才符合教学的本质。

一、关于对学习方式的认识

1. 基于自主学习:设计合理的认知建构与德性生成路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原有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知识的传授不同于物品手递手的传递,它必须基于学习者主动的建构。一句话,知识从来不是老师教的,而是由学生自己悟得的。为此,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强调自主学习。知识的建构必须基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为此,教学必须了解和尊重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找到最近发展区。只有当学习者能够建构知识的意义,即基于原有认识结构对新的信息给予合乎逻辑的解释,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为此,知识教学必须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必须通过合理的建构路径的设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刺激的简单重复。

2. 基于合作学习:建立个性化表达与磋商机制。100个观众就有100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理解,都会融入他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为此,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并给予学生对知识进行个性化表达的机会。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的具体情境、情感存在特殊性,以及个人原有认知结构和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3. 基于探究学习:明确教育者和学习者各自的责任。基于探究的学习是一种教和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把学生的问题、观点和观察放在学习经验的中心。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创设一种文化氛围,在此,学生的观点受到恭敬的挑战、检验、再提炼,并当作可改进的观点,推动学生从欲知状态到已知状态和进一步质疑的状态。在这种方法前提下的观念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各自承担着学习的责任。

二、教学策略的改变

(一)处理教材的策略

1.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依据课标,明确课标要求,准确把握教学标高;其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即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思想实际,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习目标(新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能够同化的适当的知识基础,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即在把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学生特点,并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个性化目标;再次,教学目标要全面,应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2. 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并合理选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是处理教材的基本方面。同时,教师既要运用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处理教材时表现出创造性。

(二)实施教学的策略

1. 情景导入。优化情境设置是进行有效课堂探究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挖掘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并且情境设置要有时效性、地方性、趣味性,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具有挑战性和探究价值,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问题设置。问题设置是否合理是课堂探究是否有效的关键。一是要基于情境,具体明确,即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解剖麻雀”。二是要基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有能力展开探究,并能在更复杂的水平上深化理解。三是要指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使设问有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和教育价值。四是要讲求几个设问之间的逻辑关联或层次性,体现引导性、富于启发性。学生基础越差,设问层次越丰富。

3. 共同探究。师生共同的责任。教师要基于设置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并组织学生进行有序、有效的探究。充分展开课堂交互活动(产生想法—发展想法—促进多元理解—经由磋商达成共识,实现建构),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相互回答。在经历具体情境的探究过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升华,将矛盾的特殊性上升到矛盾的普遍性,使学生对学习主题获得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并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4. 情景回归,学以致用,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表现为三个层次:能发现和识别语言变式,并用自己的话解释知识;能在不同的情景下迁移、应用知识,解决相关具体问题;能联系社会实际,解决综合性问题。

(三)预设与生成的策略

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机智驾驭课堂,体现教学智慧。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是没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课堂教学要有预设,更要有生成,它是一个动态的、有生命力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是重要的课堂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对接,因势利导,完成教学任务。

(四)课堂评价的策略

及时、中肯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评价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成果及时、中肯地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尊重和赞赏,增进学生的自尊、自信,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内驱力。教学中还应注重评价主体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把学生互评、小组评议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

总之,教育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围绕学习方式的优化开展并引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才能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兰珍. 研究性学习与基础型课程教学的整合[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9).

[2] 周峰. 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32.

[3] 王升.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

[4] 谭继文. 试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习方式的变革[D]. 湖南师范大学,2004.

[5] 余文森. 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 课程 教材 教法,2002(1).endprint

猜你喜欢
预设学习者建构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