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里的金庸

2018-01-19 11:55马率帅杜睿
大学生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台港严家二十世纪

马率帅 杜睿

当代文学史相关教材版本庞杂,当前通行或者较为普及的“当代文学史”专著有以下几个,分别为: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2008年,复旦大学出版社);陈其光:《中国当代文学史》(199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吉林省五院校:《中国当代文学史》(1984年,吉林人民出版社);李继凯、赵学勇、王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2002年,浙江大学出版社);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田中阳、赵树勤:《中国当代文学史》(1998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201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此为市面上通行度较高的教材,不能尽括)。

以上的当代文学史教材中,吴秀明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将“金庸的武侠小说”作为专章来论述,甚至占用了几页纸的篇幅。朱栋霖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下)》,严家炎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李继凯、赵学勇、王荣本《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文学史中有所呈现,其中大多放在港澳台文学中重点提及。而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作为当下高校普遍通行的教材版本,未有所涉及,因为金庸的出现与港澳台文学相关,但在两种版本中,港澳台文学鲜有笔墨。

在涉及金庸的文学史专著中,大多将金庸与香港文学联系在一起,或专节,或与其它武侠小说家并论,下面仅以几部常见的文学史著来看看金庸其人其作在文学史中的叙述。

朱栋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论金庸

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将“台湾文学”“香港文学”作为最后两章,谈及了港台文学的概述和代表性作家,涉及金庸的篇幅大约占了整个港澳台文学的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港台文学作家里,唯有金庸单独作为香港文学的第二节展开论述,可见朱本对金庸的重视。

该书详细介绍了金庸从1924到1999年的生平事迹及其代表作品,还宏观地论述了金庸小说的特点及其局限性。书中认为金庸小说具有六大特点,其主要局限表现在:主题较单一,以侠赋义;结构、语言、人物形象程式化;故事神话化、童话化。书中将金庸小说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是早期创作,从《雪山飞狐》开始,金庸的创作进入成熟期。1965年,金庸推出了《天龙八部》和《侠客行》,将武侠小说推向高潮。

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金庸

作为新世纪广为流行的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对港台文学的叙写稍有不同。从重视程度上讲,严本不再以一章“百年台港文学”这样的术语概括,而是以80年代为限,将二十世纪的港台文学一分为二:第二十七章为“白先勇、陈映真与战后三十年的台湾、香港文学”和末尾三十四章“八十至九十年代的台港文学”。金庸则位于第二十七章第五节“高阳、金庸与台港地区通俗文学”下进行论述,该节以高阳的历史小说起,古龙的武侠小说止,中间是金庸与梁羽生两大武侠小说大家,五页篇幅的金庸叙述,以金庸大事记着手,使读者在“知人论世”中更深层次地解读金庸其人其作。

书中认为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征有四:一是以侠义题材的长篇小说来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二是金庸塑造的众多人物为现当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典型;三是其叙事描写的方法可谓多样多变;四是金庸长篇小说的结构是中国小说所特有的,其结构极适合于表现中国人的历史感、现实感。

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学术性和普适性兼备的文学史专著,书中对金庸的作品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赏析。

值得一提的是,严家炎特别提到金庸的场面描写,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相当罕见的。《射雕英雄传》中的“华山论剑”,《神雕侠侣》中的“大战襄阳”,《笑傲江湖》中的“并派”,《倚天屠龙记》中的光明顶“排难解纷当六强”、“群雄归心约三章”均堪为典范。

李继凯、赵学勇、王荣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金庸

李继凯、赵学勇、王荣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一书,该书将“现当代台港文学”单列成章,置于末尾,金庸则与白先勇、余光中两位作家并置于第三节。用语篇幅较为精炼,书中认为“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不仅表现在对武侠小说传统价值体系的成功改造,崭新的人文思想主题的提炼,艺术境界的创造与拓展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独特的想象方式,完善的长篇小说叙事规范及成熟优美的民族文学语言艺术等方面,从而显示出若干鲜明的艺术特征:雅俗文学的完美结合、情节艺术的完美展示、现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田中阳、赵树勤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论金庸

田中阳、赵树勤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对金庸作品的总体概述,书中认为“在香港新武侠小说界中,金庸无疑是一代宗师,他的小说自问世以来,有如一股强大的冲击波,震动着华人社會的读书界”。

在以文学史写金庸的专著中,吴秀明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一书尤为典型,该书专列四十章,名为“金庸的武侠小说”,章下分三节,分别从历史地位、精神内涵、艺术特色来论述。通过选录章节篇幅对比,例如“高晓声、张贤亮、路遥的小说”合成一章,可见独立成章的“金庸”在著者心中的地位。书中撷取诸多研究者的成果,提出“缺少金庸的文学史是残缺不全的”等观点,对推动金庸入“史”做出了贡献。

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未有提及

文学史教材中不可忽视的洪子诚本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本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主要是以大陆作家为主,并未涉及到港澳台文学。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之前高校普遍通行的教材,本书总体比较宏观、正统,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更加富有一家之言的立意,选取多部作品进行分析,其中未涉及港澳台文学。

这反映了金庸入文学史的背后,是香港文学、台湾文学如何整合纳入中国文学史的命题。从以上不同的文学史著作中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文学史观和编著标准,金庸在当代文学史中还存在讨论的空间。

猜你喜欢
台港严家二十世纪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残荷
天边飞来严家河
《中国的一日》所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日常生活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