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理念:从实求知 美美与共

2018-01-19 11:55罗惠翾
大学生 2018年12期
关键词:民族学美美田野

罗惠翾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始建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1983年建立全国第一个民族学系。1994年10月成立民族学研究院。这是中国民族学专业第一个学院一级的教学科研单位。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院下设:民族学系、社会学系、考古文博系、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与民族发展研究院等。

中央民族大学的校训“知行合一 美美与共”是一个充满学术气质和时代特色的寄语。“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首先提出来的,强调在实践中“求知”,即“行中有知 知中有行”。我们学校的名誉校长费孝通先生晚年进一步把我们的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学科,用“从实求知”来概括之。其实,学院这三个学科都强调实地调查,我们的很多知识来自于社会这本“无字之书”。我们强调田野,“行行重行行”,但并不排除书本经典的学习,学院几个学科都同时强调古典与现代理论的学习,我们的学生要达到文本与田野的统一。学院院长麻国庆教授将这一理念概括为“在田野中发现过去,在调查中阅读社会,在行动中学以致用,以学术引导社会公正和社会发展”。

“美美与共”是费孝通先生在他80岁生日时,总结出处理不同文明关系的十六个字箴言——“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特别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的文明之间如何共生,越来越成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所关注的领域。而“文明间对话”的基础,需要建立人类共生的“心态秩序”以及“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念,这也是我们学院的学科理念和学术境界。

学院有着“从实求知 学以致用”的学术传统,形成为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服务的学科特色。在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经济调查、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一带一路”建设等少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学术支持和决策咨询,成为党和国家促进民族发展、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库与智囊团;更重要的是在创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提出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建议、推动出台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等中央决策服务方面,在学术支撑意义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本科教学方面,统筹学院不同学科专业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以“孝通本科创新人才实验班”为依托,强调通识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创立“孝通班”就是试图打通学院三个一级学科——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将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凸显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视野和国情意识结合的学科特点,培养和输送具有较为宽广的学术基础与多元实践技能,具有实训能力、理解与分析民族社会文化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开展民族工作与服务社会能力的精英人才。

在课程建设方面,建立多学科交叉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形成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方法新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小通识教育与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复合交叉型人才,培養具有创新意识,对国内外民族问题、社会文化问题以及相关政策理论具有高度敏感性与分析能力的精英人才。

我们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对低年级学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教育,对高年级实施“实践型研究型”教学模式。

学院强调内涵式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建立以田野调查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化地构建了一套以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建立田野调查基地、设立田野调查经费、加强田野调查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手段,涵盖课程实习、课外实习、暑期实习、科研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五个层次的田野实践教学体系,将本科生的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学生兴趣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将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融会贯通到专业培养体系中,形成了学院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通过以上实践教学训练,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具有独立开展田野调查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学院形成了以学生为本、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参与式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大力改革教学模式,提出了“实践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民族学美美田野
美美
历史民族学课程发凡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学科简介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在希望的田野上
跳舞美美的
发展战略语境下的中国山地民族学研究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