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信任与责任不可辜负

2018-01-19 11:55无隅
大学生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新闻稿稿子选题

无隅

我们等你

自1988年创刊以来,《大学生》已走过30个年头。值此创刊30年之际,我们寻找曾为《大学生》撰过稿的朋友,聊聊当年你和《大学生》的故事。无论你现在多大年纪,无论你在哪里,欢迎通过邮箱cxc111_cn@126.com找我们叙叙旧,我们在这里等着你。

在做了多年《大学生》校园记者后,我发现了一件颇让人心灰意冷的事:原来自己这些年来已刊发稿件的数量,和被毙掉的稿子的数量,差距并不大。

有时候是奇思妙想有了一个选题,兴冲冲写了大纲,结果被编辑老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这个选题我们以前写过”,所有的跟进计划就胎死腹中;有时候是选题敲定但联系不到采访对象,故事细节和相关配图始终没有着落,眼睁睁看着截稿日期不断临近,最终不得不将精心打磨的初稿打入冷宫;更多的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改稿中失去了热情,从一开始的斗志昂扬到改了十遍之后的索然无味,主动提出暂时搁置梳理脉络,等再想起时已经失去了新闻的时效性……

记者是文字工作者中幸福的一类人,他们的视线永远都流转在崭新的事物上,暗合了纪德在《地粮》中对自己文学道路的希冀。但在这条道路的最初,困苦和煎熬是必须经历的磨练。支撑我一直不断前行的,是编辑老师的信任,和身为《大学生》校园记者的责任。

刚成为《大学生》校园记者的时候,编辑老师会分配具体的任务给我。比如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报道,或者与某一名受访者按照既定的大纲采访,记录下大致信息,再交由编辑加工。与其他新闻专业出身的校园记者不同,我对于散文和小说更为熟悉,面对新闻完全是个外行。因为不知从何入手,我只能在网上找寻相同类型的新闻稿,依样画葫芦写一篇交差。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样的稿子生硬不连贯,完全是信息的堆叠,缺乏文字应有的灵动。与其说不知如何开始一篇新闻稿的写作,不如说是内心在抗拒写这样的文章。

但编辑老师告诉我,新闻稿同样拥有灵魂,只是作为非虚构文学,它和以小说为代表的虚构文学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以我曾在课本中学过的朱启平先生的《落日》为例,这篇报道日本投降仪式的长篇通讯稿,在满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的同时,字里行间满满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泪与伤痛,以及抗战终于获得胜利的喜悦。

没有感情的并非新闻事件,抑或新闻稿万变不离其宗的框架脉络,没有感情的只是那些不愿在文章中倾注感情的作者。在编辑老师的信任和鼓励下,我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学习文学写作与新闻写作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中外记者和作家前辈的经验之谈,用他人成熟的作品经验来搭建自己的写作框架。

日常的反复改稿是很辛劳,但需要对我们文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的编辑老师无疑更加辛苦。从新闻事件的切入点,到文章主题框架的构建,何时应该填充细节,何处又应该引入当事人的親口表述作为引证,编辑老师会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可以说,短短千余字的稿子,处处都是学问。

这种学习的过程其实并不美妙。间接经验与实际应用的鸿沟,并不会因为知识储备量的激增而瞬间消亡。如果说我如今有些微末的写作经验可以与学弟学妹们分享,那大多是我在稿件修改的字斟句酌中一点一点磨练出来的。

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到如今的下笔千言一气呵成,我要感谢编辑老师的教导与信任,让一个曾经只会用自己是天秤座纠结癌晚期当作拖稿借口的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的决断和担当。《大学生》让我明白,大学时光匆匆而又短暂,信任与责任切不可辜负。信任让人有所行动,责任让人坚持不懈,唯有如此,才能一天天不断成长。

猜你喜欢
新闻稿稿子选题
如何写好社会新闻稿初探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浅谈如何撰写电视新闻中消息类的稿子
电视新闻稿写作方法及写作技巧要素分析
毛泽东笔扫千军的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