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兰河传》的寂寞氛围

2018-01-19 11:58杨蕾
艺术评鉴 2018年22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艺术风格萧红

杨蕾

摘要: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较全面的展现了萧红一生的生命体验的寂寞之感,作品以萧红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用清淡别致新颖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东北呼兰小镇的风土人情和小镇人民的生存状态,营造出一种寂寞氛围。其中透漏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封建制度迷信的讽刺以及对荒谬的丑态百出的国民性的批判,表达了对那个黑暗、冷酷、荒谬、污秽的时代的批判和抗争,表现出独特的寂寞的审美特质、艺术氛围和无处安放的寂寞之感。本文主要从小说讲述的人物及故事和作品的艺术手法及风格等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呼兰河传》 萧红 寂寞 生命体验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180-03

萧红,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逝,终年31岁。她短暂的一生漂泊游荡,饱经艰难坎坷,寂寞于萧红来讲是熟悉的,如影随形的,更是深刻入骨髓的。带着这样的底色,萧红不管是叙述故事还是探讨生死,不管是歌颂纯真美好还是鞭挞黑暗丑陋,都带有着具有强烈个性特征和个人色彩的寂寞质感。因其作品所带有的淡淡的忧伤寂寞之感,《呼兰河传》也被茅盾先生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的寂寞氛围,可以从小说讲述的人物及故事和作品的艺术手法及风格等方面得到体现。

一、小说讲述的人物及故事

在作品最大篇幅也是最令人愤慨的第五章中,萧红集中笔力写了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故事。小团圆媳妇十二岁就被送到老胡家,她的婆婆为了树威,几乎每天都会打她。小姑娘又哭又叫,接着给她跳大神跳了一个冬天,终于把她跳病了。于是就开始治病,请神,吃偏方,扎草人,抽贴,花了无数吊钱,病总也不好。后来,小团圆媳妇被当众脱了衣裳,抬进装满滚烫的热水的大缸里,她逃命似的狂喊,却没有人救她。最后她倒在大缸里,又被冷水浇醒,这样反复了三次。经过这酷刑一般的折磨,小团圆媳妇终于死掉了。而周围的邻居全都是看客,他们看似给老胡家出谋划策,实际上却是出于看热闹的心態,甚至是帮凶。小团圆媳妇被百般折磨的时候,他们一个个热心热肠,积极的赶去围观,每一个都眼睛放光,精神百倍,不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助小团圆媳妇,反而都期待着更惊人更新奇的场面出现。最后,当事情归于平静,他们就又开始编造流言蜚语说她是妖怪,似乎是罪有应得。

“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小团圆媳妇被人们的“热情”“好心”与“围观”折磨至死,对于一个弱小的女孩子而言,身处于如此畸形变态,邪恶无知的生存环境里,没有任何自救能力的她,也得不到任何人的帮助,反而在群体的暴力无知下被摧残至死,女性的生存环境如此恶劣,叫人愤慨,叫人寂寞。而同样作为女性的萧红对女性命运投以了深切的关注,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却也只能通过写下这些文字来表达不满和悲愤、抗议和批判,为女性争取本应是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生存的权利,要求女性能够被平等的对待,在一个免遭暴力和歧视的环境下,拥有爱和温暖,做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人,亦让人心生寂寞。小团圆媳妇如此短暂又备受折磨的一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伤感与寂寞,对于人物的生死,萧红的语气是淡淡的,“死了也就死了,活着也就活着,顺着自然的顺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然而语气的淡漠恰恰反衬了情感的重,这些人的生命是轻的,轻如鸿毛的生,又轻如鸿毛的死,这种生存状况和生命体验给人的触动是深入的切肤的寂寞。萧红说:“作家是属于人类的,现在或是过去,作家们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 这个创作理念也得到了萧红身体力行的实践。萧红含着悲愤与血泪,记录下这故乡的人和事,呼兰河镇的民众是愚昧的无知的,但萧红是清醒着的,抗争着的,她用文字发出无声的呐喊,所以她是何等的寂寞也就显而易见了。且萧红也是怀着对故乡故土深深的怀恋来讲述故乡这些并不美好的人和事,她是讽刺的犀利的尖锐的,亦是哀伤的寂寞的悲哀的,她勇敢的揭露故乡的不完美,大胆的展露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寞氛围,也让读者深受感染,沉醉其中。

再看宏观小镇的民众,他们大多数都处于一种混沌蒙昧的状态,每日重复相同的生活模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循环往复。这实际上影射了整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着。”就是这样机械化模式化的生存状态和模式,让人们变得麻木不仁,没有了生机、活力和创造力,只是庸庸碌碌的活着。能给如此平淡乏味的生活激起一丝涟漪的便是“看热闹”“看客”心理、民族的劣根性在此展露无疑。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不知给出行的人们增添了多少麻烦,也数不清淹死了多少猪和马,他们都晓得大泥坑的“厉害”,也都时刻关注着大泥坑的动态,可就是没有一个人提议说把大泥坑填平。大泥坑上所上演的事情对于空洞单调无味的小镇人民来讲可谓是“一番盛举”,是他们生活的乐趣所在,满足了他们看热闹的扭曲的心态。人们对于生活已没有追求,生命的价值对于他们来讲更是不值一提。王寡妇在独子掉河淹死了之后依然是平平静静地活着,邻人街坊们亦冷漠视之。对于生命的凋亡都漠然视之,如何不叫人心生寂寞?各种精神盛举,不管是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还是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全都是为了祭奠鬼神而不为活着的人,没有人会去思考活着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以至于萧红发出如此慨叹: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呼兰小镇的人们内心是寂寞的,他们只是浑浑噩噩的活着,不知今朝不问明日,不悲不喜,没有任何的精神寄托。他们是可怜的,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自身的可怜之处而越发显得可怜。萧红用揶揄、讽刺又悲悯的感情来抒写,其内心所充斥的寂寞之感怕是我们所难以想象和承受的。萧红作为一位女性,又是一位内心极为敏感的女性,用她细腻的心去体察发生在她身边的人和事,借助她既陌生又新鲜、既怜悯又讽刺的语言,形成了她对于故乡故土的独特的生命体验。萧红的悲凉和寂寞的情绪始终灌注其中,童年时期的生存经历和经验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沉淀,萧红用她的女性思维、家国情怀将其升华到了整个民族生存状况和民族性格的高度,提升了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萧红讲述的都是社会底层最平庸的小人物的故事,都是她独特的生命体验,她特别擅长对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进行描写,且在对这种悲剧的描写之中掺杂了对他们愚昧、冷漠、麻木的精神世界的揭露。萧红信手拈来的这些记忆的碎片,将她独有的生命体验一一摆放出来,表达了对于旧中国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墨守成规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和上演的种种人性悲剧的同情批判,揭露了长期存在的丑陋的国民性。

二、作品的艺术手法及风格

《呼兰河传》中萧红用航拍似的手法在广阔的视野里细细的回忆描绘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每个家庭每个人甚至每棵树每只鸟,芸芸众生,都成为其表现的对象,也各有自己的无奈挣扎,好的坏的事都展露无疑。《呼兰河传》所选取的写作人物也都是呼兰河小城的下层百姓,这也决定了作品的悲凉寂寞的艺术风格,作者展现的也大都是在那个落后又生存艰难的年代,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小镇民众的生活所呈现的千篇一律的单调、呆板、停滞,为了活着为了生存而挣扎,由此造就了人们麻木的心灵,不知道爱和恨,没有活力和生命力,只剩寂寞成为了呼兰河镇人民生存的常态。《呼兰河传》的文笔犹如一首抒情散文诗,既清新又辛辣,既厚重而又轻柔,于凄凉悲哀中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寂寞氛围;又有如一曲美丽又忧郁的歌谣,用敏感细腻的笔触,营造了一种荒凉的寂寞感。在一些篇章用語有如鲁迅先生一样辛辣犀利,揭示了小城人们的贫苦、愚昧、麻木和无知,语言的讽刺使人感到悲凉、凄苦。萧红的这种写作方式展现了作者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批判他们的迷信无知愚昧麻木的心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给文本笼罩上了一层伤感、苦闷和寂寞的情怀。

《呼兰河传》全书共分为七章和一个尾声。它的章节较为独立,每一章均可以独立成篇,使得整部作品既不似长篇小说也不完全像自传。它也不具备贯穿全书的线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多数情节都是零散的片段,只用缓缓的寂寞的笔调描绘了作者的家庭及幼年的生活。作者随回忆而走随心而写,不拘泥于形式,执着的表达她独特的生活经历,用清新自然、从容平实的语句去抒写淡淡的寂寞与哀愁。这种散文化的行文方式和艺术特征,贯穿着萧红隐忍的情感,使作者内心深处埋藏的情感得到更好的表达,也因此给整部作品笼罩上寂寞悲凉的底色。

《呼兰河传》格局阔大舒缓,却又流动着无尽的寂寞、哀愁和忧伤。萧红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割断了故事情节,并随意进出我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她这样对小说情节布局构造的有意突破, 恰是为了顺应内心的情感流动。萧红忘却了理论进行着无意识的创作,她是全情投入的,作者写作的天真并且认真全情投入的态度以及她悲凉的心境任何人都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寂寞是《呼兰河传》的中心词。萧红的文字好像是一幅画,满满的都是寂寞情绪的涂抹。《呼兰河传》没有明确的主角,却又都像是主角,他们各自独立,因着共同生活的呼兰河城而将交联到一起,构成了一幅无言寂寞又鲜活生动的“故乡回忆图”。萧红清新柔丽淡漠的笔触描画了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小城是单调而美丽的,人们是善良又愚昧的。她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描绘了故乡所发生的幸与不幸、好与不好的故事,营造了淡淡的寂寞氛围。

作者在尾声中特别说明:以上作品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萧红在写作《呼兰河传》时的内心感情是寂寞的,萧红本人的阴郁、伤感、寂寞的性格和气质色彩在文本中展露无疑。对照萧红充满不幸、坎坷、波折的一生和她盈满寂寞的《呼兰河传》,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小说艺术风格的凄丽哀婉、压抑寂寞恰是萧红悲凉人生的展现;作品中蔓延的哀伤、压抑、苦楚来源于萧红坎坷的生命经历和对悲哀的切身感受。小说所讲述的呼兰河小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以及人们的盛举般的精神生活、自己的家和家里的租客们、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和冯歪嘴子的故事都浸染了萧红本人这种寂寞的心境和情感。

三、结语

在文学史上,萧红作品中的女性与穷人的双重视角,以及自由的风格是被忽略了的,作为“弱势文学”的实际成就是被严重低估了的,其在文学史的地位也是被低估的。萧红只是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勇敢地挑战主流话语体系。作为一个家国沦亡的奴隶,她一刻也不曾忘记身受的屈辱和仇恨,但是作为一个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女性的天空是低沉的,女性的羽翼是稀薄的,女性的声音是微弱的,女性的话语是不被重视的,但她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寂寞的挣扎和呐喊。《呼兰河传》是田园的,衰败的,亦是寂寞的。萧红无意去塑造典型人物,她重在抒发内心的不平、哀愁与寂寞,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创作理念,才给整部《呼兰河传》笼罩上了寂寞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崔应会.寂寞的呼兰河,寂寞的萧红——由《呼兰河传》谈萧红的人生和创作[J].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1).

[2]卢建红.寂寞萧红与萧红的“寂寞”[J].名作欣赏,2008,(15).

[3]张蜀彤.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4]萧红.呼兰河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艺术风格萧红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萧红墓畔口占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笔下旧中国人民的生存图景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