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105例临床分析

2018-01-20 04:22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3期
关键词:产前检查顺产助产

曹 敏

(辽宁省营口市妇产儿童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0)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一直是产科的重点课题,而要做到预防处理方法有针对性,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对产后出血的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1-2]。目前的研究认为,导致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105例产后出血产妇的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并且与健康对照组对比,探讨产后出血原因及产后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产后出血产妇105例作为观察组,年龄在24~36岁,平均年龄(27.4±2.9)岁;选取同期顺利分娩产妇101例作为对照组,年龄在24~35岁,平均年龄(27.8±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统计两组产妇的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孕周、妊娠期合并症等,筛选无用的相关因素,最终获得生育史(初产妇、经产妇)、流产史、产前检查次数(>3次、≤3次)、胎儿数量(多胞胎)、分娩方式(剖宫产、顺产、助产),对比分析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产后出血判断标准[3],在分娩后在产妇的臀部置放聚血盆,将伤口处理后,将血染的纱布、产单等通过面积进行血量计算,并对阴垫进行称重,计算出血量,观察分娩至分娩后24 h的出血量,出血量超过500 mL,判断为产后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①生育史:观察组初产妇14例(13.33%),经产妇91例(86.67%),对照组初产妇94例(93.07%),经产妇7例(6.93%),观察组经产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流产史:观察组流产84例(80.00%),对照组流产3例(2.97%),观察组流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产前检查次数:观察组>3次18例(17.14%),≤3次87例(82.86%),对照组>3次74例(73.27%),≤3次27例(26.73%),观察组产检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胎儿数量:观察组多胞胎11例(10.48%),对照组多胞胎17例(16.83%),两组胎儿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分娩方式:观察组剖宫产42例(40.00%),顺产7例(6.67%),助产56例(53.33%),对照组剖宫产3例(2.97%),顺产67例(66.34%),助产31例(30.69%),观察组剖宫产率、助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顺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产后出血是分娩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严重的产后出血可能产生较大影响,而预防产后出血需要从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入手,使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经产妇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说明生育史可能会对产后出血率产生影响。而观察组流产率也较对照组更高,曾经流产的产妇有着更高的产后出血发生率[4]。以上两种因素均是由于流产或者二次分娩导致了产妇生理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所致。而在围生期,也具有许多可能导致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如产前检查、分娩方式等,重视产前检查的产妇除了可以尽早的排查许多先天性疾病外,还可根据检查结果,判断产后出血倾向,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5]。而分娩方式不同带来的产后出血风险也是确定的,本研究中显示,观察组剖宫产率、助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顺产率低于对照组,说明了尽管科技在不断发展,医学也在日渐进步,剖宫产以及各类助产方法日趋成熟,但仍然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创伤,增加了产后出血率,因此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严格剖宫产指征,普及顺产知识对改善产后出血率也有明显作用。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是分娩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并且影响因素和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生育史、流产史、分娩方式以及产前检查次数等,做好产前检查,评估产妇各方面状况,对可能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早日干预,选择适宜的分娩方式是降低产后出血率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产前检查顺产助产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分析产前检查免疫检验项目应用的临床意义
初产顺产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法与分娩减痛法的应用价值研究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剖宫产和顺产,应该如何选择
影响孕妇产前检查依从性相关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北京市通州区产前检查依从性研究
产前检查“高危”孕妇别忽视
剖宫产和顺产,应该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