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航空制造业发展历程(七)

2018-01-20 16:40卓跃赵宝山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9期
关键词:航发教练机中兴

卓跃++赵宝山

以“空军机械学校”为例。该校成立于1936年的江西南昌,在1949年辗转迁台前,该校以培养飞机及其装备的维护修理制造人员为目标,校内设有高级、正科、初级等班次。至1949年底,历届毕业人数共计9,720人。196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将该校教育学程分为预备教育及专科教育两个阶段,并分成航空机械、土木工程、物资管理及动力工程等四科,学生班的训练规定是:入伍训练12周,预备教育36周,专科教育82周,总计130周。自1949年至1974年间,该校毕业生共有5,651人。该校毕业生有军官与士官两种,从1960年开始,该校专科班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台湾空军少尉军衔,士官班学生毕业时可获中士军衔。

成立“航发中心”

由于经济援助、技术转让均控制在美方手中,台湾此时还无能力发展高科技。1969年,台军方向美国提出购买F-4战斗机被拒,台当局因而拟定“航空工业发展计划”,希望以“支术合作”方式,由小至大,由简至繁,达到最终自给自足的目的,这一年,台当局决定将原有的“空军技术局”改制为“空军航空发展中心”(简称“航发中心”),脱离美国主导与限制,重新建立岛内自行研发军机的能力。

该中心将两个幕僚部门“品管技辅处”与“技令处”及两个下属机构“台中品管所”与“屏东品管所”拨交给台空军供应司令部,将“航空研究院”升格,并成立“飞机制造筹备处”,从与外国公司(主要是美国大企业)合作生产开始,逐步建立自行设计能力。

“航发中心”成立不久,台军方立即在空军内部挑选了20名在航空维修方面有经验的工程人员,在前“黑猫”飞行员华锡钧的带领下,前往美国洛克希德公司进行航空工程实习。此时洛克希德公司正在生产P-3、S-2、C-141、C-5、F-104等飞机,但并未让台湾的学员参与这些军机的设计制造,而是安排他们参与L-1011宽体客机的设计。这些学员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参与飞机的设计工作。这段实习经历为这些学员们带来了宝贵的工程经验和飞机设计知识,为日后开展台湾自身在航空方面的研发工作奠定了基础。1970年3月,这批台湾赴美学员结束了在洛克希德的学习返回岛内。

很快,该中心与美国贝尔公司(现在改为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Bell Helicopter Textron)签约,合作生产UH-1H直升机及T53-L-13B型发动机,合作内容包括可派员赴美实习的项目。这让该中心因此取得部分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经验,数年后技术成熟进入生产线。短短数年,台湾在直升机机体部分自制率很快就达到60%,发动机达到27%,这也是台湾飞机制造第一个授权生产的案例。

接着在1973年与美国诺斯罗普公司(现在改为美国诺斯洛普·格鲁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签约,合作生产F-5E、F-5F喷气式战斗机,1976年再与该公司签订代制F-5E前机身合约,首开台湾航空产品外销先河,1978年开始自行研制中型运输机,1980年开始自行研制AT-3喷气式高级教练机、1988年自行研制IDF“经国号”战机等。总计自1972年至1979年间,该中心以各种方式,从美国引进了价值11.67亿美元的军品到台湾。

此外,该中心还将部分飞机零组件,如肋条、起落架等制造业务外包给岛内少数几家有现成机器及成熟技术的厂商,促进台湾民营飞机制造产业在的发展。

航发中心在1969年成立时,308位员工中军职有235位,文职人员73位。后来该中心受命开展几项重大项目,如“虎安计划”(即在美国诺斯罗普公司的协助下,组装制造F-5E战斗机)、建设介寿二厂(发动机工厂)、研制生产“中兴号”战机(以美国T-28木马式教练机为基础开发的一种螺旋桨中级教练机)等,这些工作陆续需要大量民间技术人才,因此到了1972年,该中心文职人员数首度超过军职人员,但中高管理阶层仍以军职或退役军职人员为主。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台湾“空军官校”毕业生皆被授予中尉军衔,并在日后担任各基地飞行任务。若学生在教学课程中未能通过体格或学业测试,则会被改编为地勤军官,毕业前要到“空军机械学校”再进修半年航空技术相关课程,这批人是航发中心高级主管的主要来源。

“航发中心”招聘的民间技术人员里,大学以上相关科系毕业者较少,他们多担任设计、测试或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专科及高职毕业者数量较多,他们主要负责线上生产或维修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末,台当局将航太工业列入重点工业,并且推出人造卫星计划,鼓励专科以上学校增设航太科系,于是中央大学、虎尾技术学院、中华大学、及其他许多专科学校陆续成立航太相关科系。这些科系航太课程的内容分原理与应用技术两大部分,前者主要在大学中开设,后者在职专学校较多。

从民间院校毕业的航空科系学生,要继续在本业中寻找工作是比较辛苦的,因为当时台湾航空产业较大的公司屈指可数,除华航、远航、复兴等航空公司有飞机维修职缺外,只剩位于台南的亚洲航空工业公司是专门的飞机制造与维修企业。亚航因为在越战期间被美国中情局收购,它表面是民间公司,其是美国政府所属军需工厂。当时岛内一些规模较小的修造廠有时也会因接受委托生产飞机零件而招募相关技术人员;但无论如何,民间航空产业在资本额上无法和台军方航空工厂抗衡,其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及管理方式也与军需工厂有明显差别。

研制初级教练机

1971年,台湾被赶出联合国。1979年,美国断绝与台湾所谓“外交关系”,这是台湾战后史上最受挫折与不安的时期,但也因此,台当局才摆脱一些美方的限制,制定《“国防”工业发展基金设置条例》,更积极地发展自主军事工业,重新启动军工联合体,并动员学术界掀起所谓“自强运动”,共同开展军工科研,自制新式武器,培养高科技人才等。

同年,台当局行政部门设立“防务工业发展政策指导小组”,由当时行政部门负责人孙运璇为总召集人,并组建“财团法人国防工业发展基金会”,负责执行该小组核定的发展方案及专案计划,由台湾三军与联勤总部、中山科学研究院、台当局工业主管部门等分别组成装甲战车、舰艇、飞机、枪炮、弹药、火箭飞弹、通信电子、武器装备零附件、原材料等8个类型研制发展小组,作为武器发展的重点项目。endprint

所谓“自强运动”固然是以实现自制武器装备为目标,但台当局还希望顾及生产、工业发展和技术生根的整体性,也就是说必须让军、工、学界产生充分互动来完成此任务,于是在岛内5所公立大学成立5个“国防科技专技中心”,负责支持并培养军事科技人才,它们分别是台湾大学应力研究所、新竹清华大学自强科学中心、新竹交通大学电子及资讯中心、正理工学院兵器系统研究中心及成功大学航太研究所,经过十余年努力,这种台湾特有的“军-工-学复合体”产生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后来逐步扩散到民间产学界,成为后来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台当局大力支持下,“航发中心”的第一个作品是“介寿号”教练机。这种活塞式单发并列双座教练机系1968年购得匈牙利裔美籍工程师L.Pazmany所设计设计的PL-1型飞机蓝图,台湾空军技术局展开研究计划,同年10月成功地升空进行试飞,并命名为“介寿号”。

该机机长5.77米,翼展8.53米,机高2.64米,空重635千克,采用一个95马力(71千瓦)C-90活塞式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100千米/小时。

1970年1月起,首批“介寿号”正式拨交空军官校供初级班作为感觉飞行及飞行鉴定之用。由于Pazmany在设计PL-1时没有投入多大精力,因此在台湾开始生产这种飞机的时候,飞机本身还存在较多问题,其中飞机进入螺旋后不易改出是其致命伤。台湾赴美学习的技术人员回到岛内后便开始着手对“介寿号”的改进,他们尝试给飞机安装抗螺旋伞和腹鳍。但由于飞机气动设计存在问题,经过试飞后他们发现改进工作并无多大成效,不久后放弃了这项工作,因此在1982年“介寿号”教练机正式宣布退役。包含PL-1以及改良后的PL-1B,共计完成了58架,包括3架原型机,空军官校订制45架,以及陆军订制10架。

自行研制涡桨式教练机

负责专门设计,台湾进行生产。“航发中心”真正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作品是“中兴号”教练机。这架飞机的构想始于台湾技术人员在美学习期间,返回台湾后开始作为T-28教练机的换代方案正式提出研制计划。一开始新教练机的处境并不好,一方面当时台湾在航空方面的工业基础薄弱,没有风洞等测试设备,经费也不足;另一方面台当局内部也存在很多对自行设计飞机的不信任意见。经过论证后,“航发中心”决定在T-28教练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该研制计划于1970年11月正式展开。新型教练机被正式命名为T-CH-1“中兴号”,寓意台湾航空工业由此型号而开始振兴。

“中兴号”飞机的总体气动和结构基本与T-28类似。全长10.26米,翼展12.19米,空重2608公斤,最大起飞重量5057公斤,采用莱康明T53-1-701A涡轮引擎,由美国莱康明(Lycoming)公司授权台湾航空工业发展中心冈山介寿二厂制造),最大功率10.8千牛,最大飞行速度:592公里/时,航程2010公里,机内装有AN/ARC-51BX UHF 通讯设备及AN/ARN-83 ADF导航设备。

1973年9月2日,“中兴号”的原型机出厂,11月23日原型机成功首飞。随后根据军事需要,该机在机翼下增加6个挂点,并安装机炮,使其具备一定的对地攻击和空战能力。

1976年11月,“中兴号”教练机开始正式进入量产并服役,首批生產35架。经过台湾空军的实际使用,反映该机性能比T-28飞机好,能够满足使用需求。1978年5月,台湾空军官校开始使用“中兴号”教练机(中级组)。1980年,增造15架“中兴号”教练机。

1984年,部分“中兴号”教练机拆除后座,加装KS67A型照相机,称为R-CH-1侦察机,担负台湾本岛中、低空领空的战术侦照任务。1985年,部分“中兴号”教练机改装装备两挺50毫米机枪,外挂4枚口径2.75英寸火箭弹和2个LAU-60火箭发射器,称为A-CH-1攻击机,编入71、72中队和12侦照队。直到1992年,“中兴号”自台湾空军退役。

研发中/高级喷气式教练机

就在“中兴号”飞机的设计过程中,“航发中心”逐步扩大研发范围,开始与美国合作生产“中正号”战斗机(F-5E)并开始研制XC-2中型运输机。XC-2是一个失败的设计,经过多年努力后,飞机的性能仍不能达到设计要求,最终停止发展。

1975年台湾空军提出自行研制中/高级喷气式教练机,用于取代使用多年的T-33教练机,要求飞机最大速度接近声速。“航发中心”经过研究后认为单凭台湾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设计,于是开始寻求对外合作。此时美国诺斯罗普公司正在协助台湾生产F-5E战斗机,经过协商后,诺斯罗普公司同意与台湾共同研制一种教练机。此时正值美国海军对新一代高级教练机进行招标,诺斯罗普有意将此型号作为美国海军的竞争方案,因此对该教练机的重视程度也比较高。双方的合作方式为台湾派遣一支设计队伍赴美,参与诺斯罗普的设计工作,相关的风洞试验等测试条件由美国提供。该机在美国编号为VTX,台湾则称之为AT-3。endprint

猜你喜欢
航发教练机中兴
英国Aerospace Hawk 60系列教练机(红箭飞行表演队涂装)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第十页 知识点 教-8教练机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翱翔全球的K8教练机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中兴微量元素水溶肥在秋洋梨上的应用试验
北京爱华中兴纸业:夹缝中求生存
西古光通中兴而立:下一个30年使命万类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