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药紫色姜的研究概况

2018-01-21 06:1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7期
关键词:水芹挥发油紫色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景洪 666100

傣医学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1]。改革开放后,傣族医药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研发的兴起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在2016年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的卫生资源,而傣族传统医学作为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巨大发展。紫色姜(ZingiberPurpureumRosc.)作为傣族传统医学常用药物之一,也是傣药成药“双姜胃痛丸”的主药之一,野生资源及零星的庭院种植已经不能满足“双姜胃痛丸”生产发展的需要,开展紫色姜的人工栽培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紫色姜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紫色姜的研究成果不多,公开报道很少,特别是最近几年几乎没有报道。基于现状,本文就紫色姜整体开展研究情况及结果概述如下。

1 资源分布

紫色姜是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Zingiber)草本植物,别名野姜,傣名补累[3]。据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编撰《云南植物志·第八卷》记载,紫色姜主要分布在在云南南部及东南部的热带雨林中,亚洲南部的印度、斯里兰卡、柬埔寨、泰国等国也有分布和栽培[4]。我国尚未开展过关于紫色姜野生资源调查,野生资源分布情况尚不清楚。在西双版纳,紫色姜常见于村寨附近或小面积的庭院栽培,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其种植的紫色姜种苗均从野外引回来,说明紫色姜在西双版纳有野生分布,但野生资源较少,偶见一丛。西双版纳野生紫色姜主分布在景洪市大渡岗乡、基诺山乡、勐海县勐海镇、勐宋乡等乡镇,多生长在海拔在1000~1300 m的常绿阔叶林下荫蔽环境的山区半山区里,多见于林下、路边、箐旁、荒坡等[5]。目前,紫色姜种源主要引种自勐海县勐海乡回贡新寨。回贡新寨海拔约1180 m,年最低月均温11.9 ℃,年最高月均温22.3 ℃,年平均气温18.7 ℃,年降雨量1341 mm,湿度大,冬季常有雾[3,5]。

2 生物学特性与人工栽培

2.1 生物学特性 紫色姜为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其根可分为纤维根和肉质根,根系较少,不发达,入土不深,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里。紫色姜的茎分为地下肉质根茎和地上假茎,根茎呈浅黄色,有香味,是有利用价值的主要部位,根茎越大,产量越高;地上假茎由叶鞘包裹聚集而成,植株直立,高约1~1.8 m,叶片呈长圆状披针形,叶柄短,近于无柄,互生,绿色,叶面无毛;紫色姜花序从根茎基部抽出,直立,穗状花序,呈长圆形或流线形,紫红色,花序梗长约15~35 cm,花期5~8月,花呈白黄色,果期10~11月,卵形蒴果,种子黑色[6]。

2.2 人工栽培 关于紫色姜人工栽培的研究报道较少。里二等[5]研究了庭院栽培的紫色姜引种到平原地区后的物候期及生长特性,并总结出包括选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整地(冬季深翻,春季细整,并使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为基肥,开沟起垄)、种姜处理(分割为70~100 g小块,并进行晾晒、消毒和催芽处理)、栽培时间(12月至次年4月均可)、密度(行距40 cm,株距30 cm)、田间管理(培土与追肥,适时遮阴)、病害防治(叶枯病)以及采收留种(2~3年采收,老姜块药用,幼姜留种)等栽培技术。王剑[7]在里二的研究基础上得出紫色姜的基肥除农家肥外,还可用有机肥、生物菌肥、高钙钾铵、锌肥、硼肥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的配方肥。

随着紫色姜资源的减少,以及傣药成药“双姜胃痛丸”的生产销售量不断扩大,研究紫色姜的人工栽培、扩大种植以及对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 药用价值

紫色姜是傣族传统常用药,最早收录于贝叶经文中,以根茎入药,以散剂、丸剂和外用,用药历史久远,其味苦、辛,性寒,可通过松驰胃肠平滑肌,缓解痉挛疼痛,增加胃动力,促进胃蠕动,起到健胃、消食、散寒、止呕等功效[8]。在傣族民间,紫色姜通常有3方面作用:一是直接将紫色姜煎水内服,治疗食积胀满、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9];二是将其根茎鲜品捣烂外敷,可治关节红肿热痛和皮肤顽癣等症,用于治疗多种真菌皮肤疾病及皮肤保健护理[8];三是紫色姜也可以作为生姜的代用品直接食用[9-10]。在现代医药中,以紫色姜作为主要药物研制的傣药成药“双姜胃痛丸”(傣族名为帕中补)可用于治疗食滞胃脘、痞满和慢性浅表性胃炎[6-7]。在傣药中,与紫色姜同称为补累的还有珊瑚姜(Zingiber corallinum Hance),二者傣药名都叫补累,珊瑚姜外观形态、性状、显微组织以及提取液的薄层色谱和甲醇提取液的紫外光谱等方面与紫色姜极为相似,药效基本相同,可以共同作为傣药补累的药材来入药[6]。

4 紫色姜挥发油提取方法及成分研究

姜科植物普遍含有较高的挥发油,且其挥发油具有解表散寒、理气健胃等作用[11]。紫色姜的药效可能与挥发油有关。

4.1 紫色姜挥发油的提取方法研究 关于紫色姜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在目前研究报道中共有四种。第一种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直接将紫色姜粉末置于圆底烧瓶中,连续蒸馏9 h后,再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即为紫色姜挥发油,产率0.1%[3]。第二种是超声波法提取。将紫色姜粉末用85%的乙醇溶液以1∶8的固液比在室温下浸泡12 h后再超声提取35 min,产率为0.116%[8];或者将紫色姜粉末用65%的甲醇溶液以1∶13的固液比在室温下浸泡13 h后再超声提取4 min,产率为0.161%[12]。第三种是超临界CO2萃取法。将紫色姜粉末置于萃取釜中,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50 ℃,萃取压力20 MPa,分离器温度为35 ℃,分离压力8.5 MPa,产率为3.05%[13]。第四种是二氯甲烷蒸馏萃取法。将紫色姜的茎叶30 g与1000 mL纯净水、25 g氯化钠和20 mL二氯甲烷进行混合后同时蒸馏萃取3 h,冷却后用适量无水硫酸钠吸收水分,再旋蒸回收二氯甲烷后,即为紫色姜挥发油[14]。

4.2 紫色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关于紫色姜挥发油成分的研究,目前仅有3篇报道。彭霞和黄敏认为,紫色姜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4-萜烯醇)、2-噻吩甲醛、1-[5-(2-呋喃甲基)-2-呋喃]乙酮、β-倍半水芹烯等[3]。潘美贞等[13]研究得出紫色姜挥发油主要成分为1-(3,4二甲氧基苯)丁二烯、4-甲基-二甲基-1,2-苯二甲酸、2-(2-呋喃基亚甲基)-6-甲基-环己酮等化合物。田倩等2014年研究得出紫色姜的挥发油主要是β-蒎烯、水芹烯、β-倍半水芹烯等[14]。不同的研究结果可能与挥发油提取方法、紫色姜的来源以及实验原料部位等有关。

在紫色姜挥发油中,以萜烯为主的一系列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可提高体内抗自由基氧化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15];β-蒎烯除用于合成萜烯树脂、橙花醇、香茅醛等香料之外,还具有抑菌、解痉挛等作用[16-17];水芹烯和β-倍半水芹烯抗病毒、杀虫、抑菌消炎等功效[18]。紫色姜挥发油在香精香料或医疗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5 小结

紫色姜虽然用药历史悠久,但市场对其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大,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扩大紫色姜栽培面积,提高栽培技术水平是当务之急。目前紫色姜野生资源的普查、大面积人工栽培技术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严重滞后,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随着国家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傣医药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傣医药及其制剂在东南亚国家声誉越来越好,人们对野生种质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紫色姜的资源保护、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药研发、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将迎来更进一步的发展。

猜你喜欢
水芹挥发油紫色
水芹之美
万石水芹的历史与发展
GC-MS法分析七十味珍珠丸中挥发油、脂溶性成分
牛扁挥发油的提取
石菖蒲挥发油SFE-CO2萃取工艺的优化
搜索十种奇特紫色动物
鱼腥草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说话
紫色派对
水芹价格翻倍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