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与酒

2018-01-21 05:45董燕翔
陕西档案 2017年6期
关键词:郑玄杜康饮酒

文/董燕翔

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夜,曾经口占过一首长诗。诗中说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军情不顺,自然心情烦躁。但感慨人生苦短、唏嘘更长梦短之余,曹操找到了唯一可以超脱心绪的方法——在酒的世界里徜徉。这既可以在现实面前横槊船头,“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又可以在神怡之中舒放情怀,“如得江南,当娶二乔”,作“铜雀春深”之举。可见,此时的曹操借助酒的力量,已经把虚与实、真与幻完全融为一体,把慨当以慷、激情四射悉数展现在世人面前,真正进入到一个冥冥之中飘然自我的境界。那么,曹操崇尚樽酒,为什么却偏偏把杜康作为酒的代名词呢?这就要从酒所产生的源头说起了。

杜康,人名。比较确切的说法是陕西白水人。但他生于何时,则有多种版本。其中,《说文解字》说他就是少康,“杜”只是人们因其发明了酒而赋予他的美称:“杜,甘棠也”。那么,这个少康又是何许人也?历史上,少康确有其人,姒姓,夏朝第五代国王。不过,在他尚未登基时,经历却非常坎坷。他的祖辈太康执政时,由于不恤正事,荒诞不经,被异性推翻,史称“太康失国”。篡权者窃国之后,为了防止太康一支重新返国,便开始大肆诛杀姒姓后裔。身为遗腹子的少康刚一出生,就被列入黑名单,成为重点诛杀对象。此种情况下,少康只能跟随母亲颠沛流离,四处逃难,过起了饔飧不济的生活。可就是这样的三饥两饱,却为他日后发现甘冽的美酒埋下了伏笔。一天,少康吃完饭,把剩余的高粱米“委余空桑”,放到桑树洞中,准备下顿再食。没想到再去看时,饭已发酵,并透出六神送爽、醇馥幽郁的清香气。惊骇之下,少康细细品味,发现发酵的剩饭虽已失去“曲米春香并舍闻”的味道,却多了一重“酒香入脑头欲旋”的感觉。于是,少康便开始反复试验,最后终成正果:一个让无数人爱之切切、又被无数人恨如头醋的酒就这样在人世间宣告诞生!

把吃剩的饭倒掉不稀罕,但若从这些剩饭中发现“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据此成就出纯净透明、余味悠长的秫酒,最终导致千古受众人群的情感融会其中,万般纷杂事务的成败贯通其间,在人们或孑然自立、或相互沟通的氛围里,平添出阐扬光大的无名效应,这才堪称奇迹。杜康既然创造了这个奇迹,自然也就有资格成为酒的代言人而传唱千古了。“少康中兴”后,酒成为从采集文化过渡到农业文明时期,确保仓储粮食不至霉变而变通储存的另一种形式,迅速推广开来。之后,随着农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造酒工艺踵事增华,制作种类千汇万状,饮酒方式花样翻新,甚至于饮食规矩也要动循矩法,渐而构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最终形成了一种特立独行的酒文化。

酒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固然造就了庞杂的体系,内涵也堪称深厚,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仅从如何“饮酒”的感受中体会重生、寻求满足,也就足以快慰人生了。你看,酒首先有利于健身,“酒乃水谷之气,辛甘性热,入心肝二经,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消积冷健胃之功效”;也可以孤芳自赏,“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可以鸡黍之膳,“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如此众多的功能,又完全可以放大其效用,自然便会引得人们趋之若鹜,后拥前遮。只是酒的神气大略如此,如果一旦亲自领略,则会彰显容光四映、仪态万方的神情,昭著意犹未尽、不吐不快的愜心。如何把持,也便只能见仁见智了。这其中,有人会“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点到辄止,留有余香即可。感觉的就是那种芬芳,收获的就是那种静雅。但也有人一经香醇入口,便身不由己,情不自禁。此时,酒便随着人们情绪的演绎而随意地推波助澜了。

这些人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每日纵酒,乐此不疲。比如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酷爱杜康酒。他曾说,“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坐下要手把酒樽,出行也要手执酒壶,除了喝酒,人世间还有什么其他可干的事么。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每次出行,刘伶都会对仆人说,到哪无所谓,你只要看见我在车上醉死,即可就地掩埋,那里就是我的归宿。另一类人则以海量豪饮为娱。他们的理论依据是,“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子)非百斛,无以堪上圣。”在他们看来,尧时代的政治清明和孔子之所以为圣人,那都是喝出来的。于是,能饮便成为一种荣耀。这方面可以郑玄为例。郑玄,东汉经学家,不仅学贯古今,著作等身,而且喝酒也是一绝。有一次,袁绍邀请众多宾客聚会,本想借助杯中之物逼迫郑玄当官。谁知众人虽然受命针对郑玄一人,“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郑玄也被迫径自饮了三百杯,但结果却是“温克之容终日无怠”,根本就没把这些酒当回事。当然,酒场上,能饮者自然光耀,不能饮者也绝不甘示弱。比如李白,虽然好酒,也曾“自言臣是酒中仙”,但其酒量毕竟差强人意,难与郑玄比肩。不过酒量不行,吹牛的功夫却也了得。他曾说,“百年三万六千日,日日须倾三百杯”。你郑玄喝一次三百杯算什么,我从出生到百年,每日都要喝三百杯。但结果则是“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饮酒过量,必然导致醉酒。只是醉酒之后表现出来的形态则各有不同。这其中,刘伶醉酒最为称奇。一次,刘伶喝完酒后,回到家中。他的妻子见他身体绵软、语无伦次、大脑混沌、挺若僵尸,已是酩酊大醉。但由于早已见惯不怪,却也不以为意。谁知此公居然长睡不起。一直等到三年以后,方才口诵“好酒”,抻个懒腰,重又站立起来。从此,“刘伶醉酒,一醉三年”就开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过,只顾放纵豪饮、觥筹交错对人体毕竟有害。因为医书上还说:“过量饮酒则伤神耗血,损胃烁精,动火生痰,发怒助欲,至生湿热诸病”。只是酒精具有一种特殊的魔力,沾上它便很难自控。比如大诗人陶渊明,一生纵酒为乐,“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晚年身体抱恙,无奈之下只好戒酒。但他“平生不止(戒)酒,止(戒)酒情无喜。暮止(戒)不安寝,晨止(戒)不能起。日日欲止(戒)之,营卫止(戒)不理。徒知止(戒)不乐,未知止(戒)利己”。戒酒如此艰难,足见酒精法力之神奇。

酒之对于个人虽具强烈的吸引力,但更为重要的,则在于它还同时兼有强大的社会功能。中国古代,人们利用酒的功效,或呼唤灵感,或提神壮胆,或相互博弈,或携为工具,演绎出了各种落英缤纷、色彩斑斓的画面。你看:

酒能兴邦。春秋时期,越国由于弱小,被吴国打败。为了雪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采取一切措施,强化越国国防。其中,为了增加兵丁,越王规定,凡生育一男者,奖励两壶酒。这在当时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已属非常高档的奖赏。越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结果就是,越国最终灭掉吴国,也顺便留下了“壶酒兴国”的典故传诵至今。再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唐末开始,武将弄权,“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直闹得江山不稳,百姓遭殃。宋太祖立国后,借助一次宴会,讲述了人生如白驹过隙,何不充分享受生活的道理。手下武将们心领神会,纷纷奉上执秉大印。在一片推杯换盏之间,宋太祖就完成了强干弱枝的大业。大宋王朝也由此稳定了三百余年。

酒能误国。商朝末年,商纣王虽然天资英俊,材力过人。却“好酒淫乐,嬖于妇人”。喜好征战之余,常常“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整个商朝呈现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局面,最终为周取代。再看陈后主。此公虽属文人,能书善画,但治国却昏聩无能。当隋军大兵压境之际,他不以为意,居然还在钻研饮酒的心得,品味每一杯酒的感觉:“一酌岂陶署,二酌断风飚。三酌意不畅,四酌情无聊。五酌孟易覆,六酌欢欲调。七酌累心去,八酌高志超。九酌忘物我,十酌忘凌霄”。如此治国,焉有不亡之理!

酒场能成为角力的战场。战国时期秦、赵二王的“渑池会”,秦末项羽与刘邦的“鸿门宴”,早已成为以酒会敌的经典范例。相会之间,双方利用酒场的氛围,唇枪舌剑,各取所需,既不失酒桌上的仪态,又能为自己争得利益。试想,此时的各方如果没有酒的烘托,又焉能为继?不过,比较而言,三国时期曹操的“煮酒论英雄”,酒场角力则更显功夫。刘备依附曹操,原本只为“勉从虎穴暂栖身”。对此,曹操心知肚明。为让刘备现出原形,曹操设宴专门款待刘备,席间,曹操敲山震虎,说了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我)耳!”言下之意就是,你就别装了,你想称王的小伎俩如何瞒得过我。刘备听后,自然吓出一身冷汗。既然谜底已被揭穿,刘备也只好星夜逃离而去。杯酒之间,曹操就用以酒会“友”的姿态,挖出了一个内奸,拔除了潜在的痈疽。

酒能助兴文人灵感。文人好酒,自古已然。李白曾说:“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连苍天与大地都爱酒,何况于人。诗人白居易则更是找到了根据:“麦曲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孕和产灵。”酒能否产灵不知道,但文人借酒能够产生灵气,当毋庸置疑。比如我国书法史中有两位顶级书法大师,其作品都是在饮酒之后写成的。张旭,史称“草圣”,我国书法体中草书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杜甫对他的评价是,“张旭三杯草圣传”、“挥毫落纸如云烟”。怀素,被时人称为“醉僧”。其书法号为“狂草”,但凡他写书法,“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后始癫狂。”一旦酒喝到位,则“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这两位书法大师,一个癫魔,一个狂放,史称“张颠素狂”。但其共同之点均在于喝酒越多,书法越精,竟自而为后人留下了众多不朽的传世之作。再如王勃,奉命题记。“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酒后寻章摘句,或有所得则一挥而就,且不改一字,一篇被千古讽读的《滕王阁序》就此应运而生。

酒能帮助武将壮胆。俗语云,“酒壮怂人胆”。即使再胆小的人,只要沾上酒,也会变得胆壮气粗。这一点,《水浒传》中武松的感悟最为精到:“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要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冈上如何打得这只大虫。”事实上,我国军事史中,开坛放酒,然后上马杀敌之事比比皆是。比如三国时期,董卓部将华雄连败十八路联军,斩杀数名大将。听到这些消息后,“众皆失色”。无人再敢应战。无奈之下,曹操只好“热酒一杯”,请求关羽出征,结果大胜。正所谓“云长(关羽)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酒能调节生活情趣。酒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发扬,流传千古,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普通民众对它的钟爱。不管是“借物以自养”,还是“尊桂酒,宾八乡”,也不论是“暂凭杯酒长精神”,还是“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人们都可以随时、随地、随氛围、随心情,把酒问盏,芳菲当春。“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在无尽的穷愁潦倒、浮生如寄、悲欢合散、喜溢眉宇中,寻求新的自我。可见,在我国农业文明时期,“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已经成为共识,在任何的场景之下,都可问询一句“天眼何时开”,“能饮一杯无”了。

当今,现代文明已然开启。人们虽对酒的文化有所传承,对酒的精妙认知也有所延续,但毫无疑问,农业文化中有关饮酒的各种陋习,以及单凭杯酒的情绪释放,已经不足为训。毕竟“醉中虽可乐,犹是生灭境”,整日沉浸在醉生梦死之中,既伤身、伤神,又无补于现实境况。我们所需要的,更应该是健康饮酒、友好饮酒的文化构架,更应该是有所节制、有所不为的自我担纲。在任何酒场环境下,都能做到“不空饮”、“不病饮”、“不悲饮”、“不狂饮”、“不乱饮”和“不劝饮”。而这,或许才不负杜康不辞艰险、探秘躬行的初衷?

猜你喜欢
郑玄杜康饮酒
从官场到书房
一代通儒郑玄
商标之争 害了“杜康”
郑玄:做官不如读书
请勿过量饮酒
《陶渊明 饮酒》
与猫狗共饮酒
海峡两岸郑玄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品牌杜康,何以解忧?
杜康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