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视角下纪录片的档案价值探析
——以“南京大屠杀”系列档案纪录片为例

2018-01-21 05:45李琼
陕西档案 2017年6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纪录片集体

文/李琼

“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人类集体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15年成功收录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最新“世界记忆名录”,实现“南京大屠杀”事件由“南京记忆”到“中国记忆”,“中国记忆”到“世界记忆”的转变。近年来,围绕“南京大屠杀”事件这一主题的纪录片,在构建“南京大屠杀”事件人类集体记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刻有“遇难者300000”的石壁

档案作为记录人类发展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社会实现集体记忆的核心媒介,使人类能够将时间与空间链接拼凑,跨越时空隔阂,形成人类社会延续性和整体性,实现人类社会自我反思与历史认同。“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必然是重视记忆的民族,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的记忆,无论是愉快或者痛苦的记忆,也无论是积极开放的或受到压抑而隐秘的记忆,都是记忆链条的环节,而历史就有赖于这记忆的链条。记忆的链条断裂,历史也就断裂了。”“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人类集体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15年成功收录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最新“世界记忆名录”,实现“南京大屠杀”事件由“南京记忆”到“中国记忆”,“中国记忆”到“世界记忆”的转变。近年来,围绕“南京大屠杀”事件这一主题的纪录片,在构建“南京大屠杀”事件人类集体记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档案与纪录片同为人类社会集体记忆的载体,两者的结合点在集体记忆方面,具有相同的媒介属性,在某种程度上,纪录片本身就是一种视听档案。近年来,从集体记忆视角关注“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慢慢增多,可是基于“南京大屠杀”事件这一主题,从集体记忆角度研究纪录片的档案价值的文章寥寥无几。本文将在探讨集体记忆视角下纪录片的档案价值属性基础上,着力讨论纪录片在构建“南京大屠杀”人类集体记忆中所扮演的档案价值。

一、视听时代纪录片档案价值凸显

随着视听传播的发展,近年来,“档案”一词经常出现在我国各电视台和互联网视听节目上,以“档案”为命名的电视与网络视听节目络绎不绝,很多电视节目将档案和纪录片两种形式相互融合,打造了一批广受欢迎的精品纪录片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国宝档案》节目,北京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的上海纪实纷纷开设的《档案》栏目,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实现档案价值的挖掘和传播。同时,这一节目形式的不断涌现,也证明了纪录片的档案价值。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原始真实事件的记录,档案和纪录片之间有着太多的交集。纪录片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尊重事实,原生态呈现,不添加人为改变的真实性记录。档案是一种以原生态记录人类活动的记录,两者都是以真实记录为基本原则。二十世纪以来,纪录片成为人类记录社会的重要形式,尤其是不加修饰的纪录片,相比传统单纯的文字记录,纪录片以其原生态、逼真、形象等优势,具有极大的档案价值。纪录片的原生态记录与档案的原始记录之间存在着极为一致的追求,但是,我们在强调纪录片的原生态记录与档案的原始记录时,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是,必须将两者所追求的真实性原则与哲学上的绝对真实相互区别。任何记录性内容,凡是有人的参与和主导,必定有一定认为主观性掺杂其中,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绝对真实。由于政治因素、意识形态、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历史档案中不乏很多歪曲事实、颠倒黑白、虚假谎言之处。而纪录片的记录过程中,也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全部呈现事实本身,而是有选择的呈现,同时对于很多口述性质的内容,难免会出现回忆者记忆模糊、主观推测、感性加工之处。因而,纪录片的原生态记录和档案的原始记录,都不可能呈现绝对真实,而是在尽最大的努力,追求最全面的真实记录,但是这并不影响档案和纪录片的记录价值,将真实历史呈现在后人面前。纪录片能够承担档案的角色,具备重要的档案价值,其在于:“纪录片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它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更不能变更生活进程和变更社会发展的原貌。”现实生活中某些纪录片存在扮演等情景再现问题,但都建立在严密的史实基础之上,严格尊重历史真相,纪录片具有与档案共同的历史“历史考据”和“原始记录”的价值。在人类集体记忆方面,纪录片具有与档案一样的功能和价值,并且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尤其是我国纪录片工作者创作的大量历史文献纪录片,建立在详尽严密的史料基础之上,有力构建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

二、“南京大屠杀”事件主题纪录片的档案价值

关于南京大屠杀档案,除了大量的历史文件、审判档案等文件之外,还包括大量纪录片影像档案。通过纪录片这一媒介,留存大量影像档案,构建“南京大屠杀”事件集体记忆的意义。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进入了影像时代,开始采用纪录片进行集体记忆的生产、制作、存储和擦混播。纪录片作为档案形式的先进视听载体,成为现代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一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纪录片扩展了人类集体记忆档案生产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作为集体记忆的档案的可视化和形象性。相比传统的文字档案,纪录片在构建“南京大屠杀”事件集体记忆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2016年,中国国家档案局陆续在其官方网站上推出了七集文献纪录片《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的第一集:《文献纪录片〈南京大屠杀档案〉》。《南京大屠杀档案》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全面系统地整理了证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历史珍贵档案资料,既有当时日本人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照片,也有南京大屠杀各方主体的回忆录和自我讲述,还有当时南京市民记录下的日军暴行;作为加害者的日本军人自己拍摄的照片、自供与回忆;西方人士通过纪录片形式记录的日本军人战争罪行,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官方和民间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证据,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证据记录和审判记录,中国政府在南京进行审判的证据文件和审判记录等。《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的开篇第一集《文献电视片〈南京大屠杀档案〉》,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让我们铭记这段残忍屈辱历史,为人类社会集体记忆留下了铁证如山,具有极大的档案价值。

2015年10月9日晚,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5年最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在47个入选项目中,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榜上有名。此次申遗成功的《南京大屠杀档案》,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7家档案馆共同申报。这份档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关于大屠杀事件 (1937年至1938年);第二部分关于中华民国政府军事法庭在战后调查和审判战犯的文件(1945年至1947年);第三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机构的文件(1952年至1956年)。这些申请档案主要包括文件、日记、卷宗和信件等文字记录,此外还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和丹麦等国的传教士、记者和教师拍摄的纪录片和影像档案。尤其是美国的一位牧师,约翰·马吉使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原始影像,成为事关“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唯一动态影像纪录片,极为逼真地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成为南京审判日本战争犯的有力证据,并且还先后帮助南京大屠杀事件受害者李秀英、幸存者夏淑琴,反诉日本右翼作家名誉侵权案讨回了公道。可见作为影像媒介的纪录片珍贵的档案价值。

最近几年以来,“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所在地的江苏相继创作了一批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如《1937·南京真相》、《1937南京记忆》、《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以及刚刚完成播出的《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等震撼人心的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是第一部以见证、亲历以及探寻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惨剧的外国人视角来表现的作品。这些纪录片,通过影像的形式,形成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历史影像档案,尤其是纪录片《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第一次完全聚焦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让5位耄耋老人带领观众一步步走进那段沉重的历史。这些纪录片先后采访了很多亲历者,拍摄了诸多原始素材,具有极强的档案价值,现在以至将来,会成为“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档案。另外一方面,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人员始终坚守史料证据的严密性和强力的说服力,多次奔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丹麦、俄罗斯等国寻找挖掘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历史史料,将亲历者的讲述与真实客观的历史史料相互结合,有力构建“南京大屠杀”事件人类集体记忆。

一名日本军人拿着砍下的中国人头颅炫耀

三、纪录片激活“南京大屠杀”档案记载的固化信息

集体记忆视角下,纪录片能够有效激活文字档案固化信息的活力,有效弥补文字档案缺乏的生动历史细节,进一步构建形象化、具象化、生动性的人类社会集体记忆。随着大视频时代到来,纪录片所具有的档案价值以及激活档案所记载的固化信息方面具有极好的效果,能够更高地构建人类社会集体记忆,增强人们国家和民族历史认知和内心认同。纪录片能够将档案所记载的固化信息多视角、多层次、多立面地进行展现,提升档案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1937南京记忆》几乎囊括了所有国内外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和研究成果,用铁的事实证实了南京大屠杀是一次不容否认的历史惨案和人间悲剧。详实的资料、震慑人心的影像,让国外专家在为节目的外语版本配音时,不禁动容。摄制组在历时两年半的创作中,多次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波兰等地进行拍摄,采访了120多位专家、学者、亲历者和幸存者及其后人。纪录片的档案价值还体现在这种再加工再创作能够有效修正问题档案,同时挖掘历史尘封档案。“南京大屠杀”事件纪录片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严守档案证据这一条红线,除了重新考证部分记载存在漏洞的档案,还派人到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和丹麦等国家挖掘出更多更有价值和说服力的珍贵档案资料。最终搜集到的历史影像资料多达3400分钟,照片历史资料超过2100张,其中很多资料都是第一次披露,对构建“南京大屠杀”事件人类集体记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了确立牢固的历史证据,增强纪录片叙事的客观性,创作团队遍访海外收藏机构,找到大量一手珍贵史 料,部分系首度披露。为了真实反映历史,挖掘历史档案资料,《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摄制组走遍了美国、日本、德国、丹麦等国家,采访拍摄了大量保存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以及各国大学档案馆中的历史资料。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哈利·瑞森中心、德国外交部档案馆、日本横滨报纸博物馆和丹麦奥胡斯市州立图书馆查询拍摄了大量珍贵档案和历史文献资料,不少内容系首度披露。随着时光的流失,人的记忆难免存在纰漏和误差,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误传和虚假历史传说早已不新鲜。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就是不断挖掘历史档案,寻找历史真相,无限逼近历史事实的过程。

档案与纪录片同为人类社会集体记忆的载体,两者的结合点在于在集体记忆方面,两者具有相同的媒介属性,在某种程度上,纪录片本身就是一种视听档案,能够有效激活档案活性,推动档案意义传播,形成预期社会效果。“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纪录片扩展了人类集体记忆档案生产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作为集体记忆的档案的可视化和形象性。相比传统的文字档案,纪录片在构建“南京大屠杀”事件集体记忆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

南京大屠杀,日军残忍杀害中国军民

猜你喜欢
南京大屠杀纪录片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警犬集体过生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