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工学校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

2018-01-21 16:00曾志娟
教育界·上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技工学校融合德育

曾志娟

【摘要】技工学校在加强应用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熏陶。对此,文章首先提出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必要性,然后指出技工学校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发展现状,最后针对当前技工学校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技工学校;德育;技能教育;融合

一、引言

面对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技工学校不仅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还要重点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人才,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当前,技工学校越来越重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成为技工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提高技能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在技工学校的技能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通过融合德育的技工学校技能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锻炼其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必要性

“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说过一句名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可以看出,技工学校开展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有其实施的必要性。

(一)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

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要求来看,教育改革开始面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对此,技工学校教育改革不仅仅是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而是要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型人才,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技能教育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

(二)有效提高技能教育教学水平

现实教学中,很多专业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德育规范得不到专业教师的认可,开展实施过程困难重重,极大地削弱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其实,德育教育主要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符合技能专业的教学根本,德育教学可以让学生认知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高技能教育的教学水平。

(三)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技工学校领导和学科专业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可以清楚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中,将德育实施寓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教学相伴相随相融相合,可以极大地活跃学科专业的课堂氛围,将德育教育伴随学生求学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发挥了基本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技术型人才。

三、技工学校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呈现一种高速的发展趋势,但是各地区的经济水平仍旧不尽相同,而素质教育的推进离不开经济基础的保驾护航。所以,为了迎合经济的发展需求,素质教育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实现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整合俨然成了技工学校重要的工作任务。“德育进课堂”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做起来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要实现有效的整合,除了教育工作者本身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和教育智慧,同时还必须有恰当的教育关系作保证。

从目前来看,很多技工学校相继开展了專业技能教学融合德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无疑成为素质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广的动力源泉。当前技工学校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但是部分技工学校存在学生德育教育缺乏,重分数轻素质等问题。这也折射出这些技工学校教育工作的不足。

所以,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既是技工学校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技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如何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增强对学生的感召力?只有做到德育教育与技能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四、技工学校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不难看出,仍有很多技工学校在实施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

(一)重技能培养,忽视德育开展

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部分技工学校仍旧保持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学校相关领导和专业教师“重技能培养,忽视德育开展”的情况较为严重,这也成为技工学校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首要阻碍。

(二)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方法缺乏创新性

很多技工学校虽然开展了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融合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德育教育仍以课本、案例分享为主,缺乏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三)教师队伍缺乏德育意识

在技工学校,技能专业教师德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仅仅局限在专业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甚至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只是“两课”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者的职责和任务,与自己无关,并没有将德育工作目标落到专业课教学的实处,自然影响了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开展。

(四)缺乏德育与技能教育的考核机制

目前,很多技工学校在教学评价中仍旧以专业技能作为其主要的评价内容,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在校学习成效的唯一考核标准。这种以考试为主的考评方式,对于德育教学的效果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像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教学过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促进德育与技能教育的融合。

五、加强技工学校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举措

技工学校是传递知识的学府,更是为社会提供有用人才的地方,这种有用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因此,加强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尤为必要。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系统地分析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几点教学举措。endprint

(一)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由于社会对综合素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技工学校的相关领导要对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德育教育的教学渗透,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保障,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激发教师深入实践和研究,要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把专业技能培养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使德育教育与技能教育工作双管齐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操守。

(二)增强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多样性

要想实现德育进课堂,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播放视频或者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节目等形式,让学生感知到道德的感召力;可以开设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到周边社区或者养老院开展扶贫帮困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品德对自身成长中的重要性;还可以在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如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时候,要在讲授会计技巧和方法前,让学生学习会计方面的职业操守,要安心本职岗位,忠于职守,不为利益所诱惑,不弄虚作假,让学生认知到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是步入会计岗位的前提条件。

(三)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

教师的德育能力与水平对技工学校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所以,技工学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建立骨干培训班,组织学习德育理论知识,共同研究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实操性,通过反复推敲制定专业课程计划方案。同时,学校组织研讨会,分享学习“德育进课堂”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和提炼,为完善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打好基础。从教师自身而言,也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要秉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和感染。只有这样,德育教育与技能教育成果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建立健全德育与技能教育的考评机制

有效的考评机制可以不断促进教学实践的开展。所以,面对技工学校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问题,必须要建立健全德育与技能教育的考评机制。我们可以以考试分数考核为主,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为辅,如对学生日常表現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既要有与德育相关的知识考核,也要对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表现状况进行考核。健全的考核机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考核,还要对专业教师进行考评。这样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对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认知度,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就要注重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校领导和专业课教师对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重视力度,遵循“融于职业,合于实践”的基本原则,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技能教育的始终,加强师资培训,为技工学校德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打好基础,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综合素质型人才,更好地迎合社会对素质人才的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申耀峰.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文理导航(上旬),2011(09).

[2]牛率仁.如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J].成才之路,2011(20).

[3]赵冠华.关于技工学校实践技能教学的思考[J].职业,2009(26).

[4]郝秀芝.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

[5]廖莹.谈谈德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1(41):115-116.

[6]李春英.浅谈技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2(16):30.

[7]梁枫.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48-49,88.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工学校融合德育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融椅
技工学校内控体系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探讨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浅谈技工学校档案建设与管理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