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揭牌:中国首家民办研究型大学筹办三年落地

2018-01-21 17:35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施一公研究型西湖

“西湖大学遵循‘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借鉴国际化的做法,翻开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新篇章,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10月20日,在杭州举行的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上,西湖大学首任校长施一公做出了前述表示。除施一公外,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浙江省省长袁家军、物理学家杨振宁,以及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大会,共同为西湖大学揭牌。

成立大会现场,杜玉波受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委托宣读教育部贺辞时指出,西湖大学的创办,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先河,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4月,西湖大学公布已于今年2月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是中国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民办研究型大学。意在“剑指世界一流”的西湖大学,目标之高在目前中国的民办高校中绝无仅有。它力求打破的是民办高校长期被禁锢其中的“定位起步低”“绝大部分为职业技术型”布局。

施一公认为,目前中国大学的发展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对尖端科技的需求。“多年來,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一直面临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的困扰。”

施一公曾公开表示,“民办大学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多样、便于轻装前行,未来可以成为中国科技教育改革的试点,探索出的改革成功经验也可进一步拓展到公立大学”。

从构想到获批成立,西湖大学只花了3年时间,被外界寄予了诸多期待。2015年3月,创办西湖大学的构想由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等人正式提出。同年12月,西湖高研院作为西湖大学的前身筹建依托主体,先期正式注册。其筹建工作被纳入了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

目前,西湖大学组建了生命科学

学院(含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理学院、工学院。该校通过8次全球学术人才招聘,从5 000余名申请者中选聘了来自13个国家的68位PI(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采取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的模式,共录取西湖一期、西湖二期博士研究生139人。此外,包括行政人员、科研团队骨干和基金会工作人员在内,学校累计拥有479位师生员工。

施一公曾强调,西湖大学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学校的运行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力量的支持,基金会(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就是社会捐赠力量的载体”。

今年6月,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披露的2016—2017年度工作报告称,截至2017年底,基金会共与50位捐赠人签订捐赠协议,协议筹款总额共约23亿元,实际到账近8亿元。根据施一公等人的规划,未来到了西湖大学发展的全盛期,需要聘请300位教授,全部到位后,学校每年需要基金会提供10亿~12亿元运行经费。

此前,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刘旻昊对记者表示,基金会需要为大学建成一个200亿到250亿元的永续资金池。

按照西湖大学的规划,学校将于2023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预计到2026年,在校学生达到5 00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3 000人,本科生2 000人);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含讲席教授)人数300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技术支撑人员、行政服务人员600人;博士后900人。

据记者了解,2019级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已启动。按照西湖大学8月公布的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跨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的招生办法,2019年拟招收80位全日制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11月10日,西湖大学还将在杭州举行全球学术人才招聘面试。

(来源:财新网 宿慧娴 黄姝伦/文)

猜你喜欢
施一公研究型西湖
西湖
研究型教学在职业院校的应用困境及原因探析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雪后西湖 暖阳
科学为梦,一心为公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下数学课程学习初探
关注学科热点事件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施一公:父亲的教诲是我前进的动力
西湖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