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联合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诊断菌血症的应用探析

2018-01-22 04:17钟继兴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1期
关键词:菌血症阳性率阳性

钟继兴

对血型播散病原菌进行准确而快速的检测能够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于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 血液培养往往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 但是伴随着临床诊治要求的的逐步提升, 采用血液培养的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临床需求[1]。并且单纯的血液培养往往还伴随着检测率较低、检测结果出来较慢等问题, 严重的制约了疾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血培养联合PCT检测诊断菌血症,通过该种方法检测的准确率大幅度提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菌血症患儿作为菌血症组, 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2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2例;年龄5个月~8岁, 平均年龄(4.26±1.35)岁。菌血症组男48例, 女32例;年龄6个月~9岁, 平均年龄(4.41±1.53)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行性。

1.2 仪器 本研究所选用的仪器主要为珠海迪尔的全自动血培养系统和广州万孚的荧光定量分析仪。

1.3 方法 两组儿童均在首诊时对其血清PCT进行检测。血清PCT检测选用酶联荧光分析法。在进行血培养时根据检测以及试剂的检测要求, 当患儿出现发热时抽取患儿的静脉血, 并将其置入无菌血培养瓶中。将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放入后定期进行观察, 确认是否阳性, 并及时进行鉴定[2]。菌血症患儿分别在患儿持续高热(>38℃)24、48、72 h时抽取静脉血, 并检测PCT水平。与此同时进行血培养,对培养的阳性率进行记录。对于菌血症患儿分别在用药前和用药24 h时检测其PCT水平。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儿童首诊时血清PCT检测阳性率, 分析PCT联合血培养检测对菌血症的诊断效果, 并比较菌血症组感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患儿应用抗生素前后血清PCT水平。根据试剂操作说明中所规定的当PCT>0.5 μg/L时判定为阳性或者增高;血培养的标本的抽取以及阳性标本的处理均以规范为依据, 血培养阳性的标准为通过鉴定存在菌株, 而当培养5 d后未发现细菌生长情况则为阴性。感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的标准为发热症状明显减弱、临床症状出现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血清PCT水平比较 菌血症组患儿首诊时血清PCT检测阳性率为81.25%(65/80), 高于对照组的0(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14,p<0.05)。

2.2 PCT联合血培养检测对菌血症的诊断效果 菌血症组患儿在发热24 h时PCT检测阳性率为86.25%(69/80), 血培养检测出铜绿假单细胞3例, 厌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4例,肺炎克雷伯菌6例, 阳性率为21.25%;发热48 h时PCT检测阳性率为95.00%(76/80), 血培养检测出铜绿假单细胞6例,厌氧菌3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11例, 肺炎克雷伯菌10例, 阳性率为37.50%;菌血症组患儿发热72 h时PCT检测阳性率为100.00%(80/80), 血培养检测出铜绿假单细胞8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20例, 肺炎克雷伯菌10例,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例, 大肠埃希菌11例, 阳性率为70.00%。随着培养次数的增加, 血培养的阳性率也随之提升。

2.3 菌血症组感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患儿应用抗生素前后血清PCT水平比较 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患儿57例, 用药前PCT 水平为 (1.14±0.12)μg/L, 用药后为 (0.11±0.06)μg/L。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患儿23例, 用药前PCT水平为(1.12±0.10)μg/L, 用药后为 (1.10±0.09)μg/L。用药前 , 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患儿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 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患儿PCT水平低于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PCT属于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 属于降钙素前肽物质。PCT是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的单拷贝基因, 当转录后能够在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粗面内质网内被翻译成降钙素原前体。通过内源多肽酶的作用使得nPro-CT端单一序列被剪除掉, 进而形成 116个氨基酸的PCT[3]。通常在生理情况下能够由甲状腺C细胞形成较少量的PCT, 而对于健康人则通常检测不到血清PCT。但当细胞遭受到较为严重的感染时, 尤其是患菌血症时, 患儿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肠道组织和肺的淋巴细胞以及神经内分泌细胞均能够合成并分泌出PCT,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患儿体内血清PCT水平明显上升。

在室温情况下由于血清PCT有着较好的稳定性而不容易被降解, 因此如果及时进行检测能够被检测出来。再加之血清PCT水平不会受到体内激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血清PCT可以较为容易的检测出来。目前在对细胞是否被感染进行检测时往往借助于血清PCT这一指标, 尤其是在判断是否为细菌所引起的发热方面作用十分明显。仝兴亚等[4]的研究中发现菌血症患儿体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以及肿瘤热患儿, 因此可以看出借助于血清PCT水平可以对肿瘤热和细菌感染发热加以判断。在本研究中选用酶联荧光分析法对血清PCT进行检测, 通过检测发现对照组及菌血症组患儿首诊时血清PCT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和81.25%, 菌血症组患儿血清PCT检测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文献[5]的研究结果相符。

通常采用血培养进行细菌培养, 借助于血培养及时获取感染的菌株, 为疾病的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本文的研究中进行首次血培养其阳性率较低, 分析可能与采血时间的选取、采血量不足或长期暴露、血培养仪与血培养瓶质量等因素有关。在相关研究中表明采取敏感抗生素对菌血症患儿进行治疗能够使得血清PCT水平明显下降, 因此可以通过对PCT水平进行连续性的测量来对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进行监测[6,7]。但是在临床检测中不能够单独的依靠PCT水平, 而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在临床上血培养作为菌血症的检测金标准, 但由于结果回报时间较长而使得临床疾病诊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将血培养和PCT联合起来, 可以使得菌血症的检测更为精准、便捷。此外, 研究发现对于首诊检测发现PCT水平偏高的患儿, 往往血培养阳性检出率就较早[8-10]。因此对于PCT阳性患儿在进行血培养时要引起特别关注。血清PCT现已成为检测菌血症的新指标, 联合血培养可以更交快速的对菌血症进行诊断。在严重感染的鉴别诊断上, PCT作为全身细菌感染的标志物, 联合血培养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菌血症的诊断准确率。并且通过对血清PCT进行连续检测可以对患儿预后效果加以掌握, 有效提高抗生素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综上所述, 血培养联合PCT检测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菌血症的诊断效果, 并且对于后期治疗和提高预后效果均意义重大, 在诊断的过程中可结合发热时间的长短确定血培养时间以便提高检测的准确的。

猜你喜欢
菌血症阳性率阳性
食品核酸阳性情况为何突然变多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1,3)-β-D 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检测在菌血症和念珠菌血症早期鉴别中的作用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人-人嵌合抗丙肝抗体检测阳性对照品的研制及应用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抛开“阳性之笔”:《怕飞》身体叙事评析
马尔他布鲁菌致菌血症1例
探析血清降钙素原联合血液细菌培养对菌血症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