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散红军的经历

2018-01-22 13:00王福荣
中国老区建设 2018年9期
关键词:银辉文海福安

□王福荣

1976年春,年逾六旬的失散红军王文海回到了故乡江西省兴国县。当他在兴国烈士陵园看到当地政府给他立的烈士墓碑时,感慨万千地说:“当年如果没有四川长宁人民的帮助,我真的就成了烈士了。”

红军战士被编入川南游击纵队

王文海原名吕继晓,江西兴国人。吕继晓1933年9月参加红军,1934年10月随红五军团参加长征。

1935年2月,中共中央在扎西召开会议,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目的是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创建新的游击根据地。吕继晓由此离开主力部队,在叙永加入红军川南游击纵队。

1935年3月,川南游击纵队在长宁县罗家崖一带完成了掩护中央红军二渡赤水的任务后向珙县、兴文方向转移,此时的吕继晓患上了重型伤寒病——“鸡窝寒”。川南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余泽鸿决定把他留在长宁县合家乡宝联村罗银辉家中治病。

贫苦农民照顾红军伤病员

当地群众虽然知道“鸡窝寒”是一种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疾病,但罗银辉和乡亲们甘愿冒着被传染的风险,热情地接受了吕继晓。罗银辉一家把红军吕继晓当亲人,为他采药、熬药,洗衣做饭。乡亲们也把好吃的食物送到罗家,给吕继晓补充营养。

敌人的搜查越来越严,隐蔽在群众家的红军伤病员随时面临敌人的抓捕。吕继晓是江西人,口音重,每次敌人一来,乡亲们就嘱咐他别说话,装哑巴,从而躲过了敌人的多次搜捕。

在贫苦农民的掩护和罗银辉一家的照顾下,吕继晓的病情逐渐好转。他曾多次寻找川南游击纵队去向,但始终没有找到,彻底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为保障安全更改名字

1935年冬,川南游击纵队遭受重创,敌人四处捕杀红军伤病员,残酷迫害参加过红军和收养过红军伤病员的群众。罗银辉知道自己已经成了敌人紧盯的目标,便找到贫苦农民王福安家里,和他商量如何保护吕继晓这位红军游击队员的安全。最后,罗银辉和王福安决定,把吕继晓转移到王福安家,作为王福安儿子王银洲的养子,改名为王文海。从此,吕继晓的名字变成了王文海。

不久,敌人以王文海“来历不明”为借口,将罗银辉和王福安抓捕到观音堂关押起来。任凭敌人严刑拷打,罗银辉和王福安一口咬定王文海是从外地来宝联村投亲的亲戚,始终没有说出吕继晓的真实身份。为防止敌人再次搜查,王福安又将王文海送到了富兴乡合龙村一个姓吴的地主家当长工。几年后,王福安的儿子王银洲为了安全起见,又把王文海送到了双河李海洲家。李海洲是中共长宁特支书记李汉宗的父亲,王文海在这里受到了中共长宁地下党组织的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长宁县人民政府在落实红军优抚政策时,确认王文海为失散红军,按政策让其享受了有关待遇。

1976年3月,在长宁县民政局帮助下,王文海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家乡江西省兴国县。

他来到兴国县烈士陵园,发现自己(吕继晓)与父亲吕道刚、二叔吕道总、三叔吕道彩一并作为革命烈士,名字被镌刻在了陵园里的烈士纪念碑上。

站在自己的墓碑前,王文海眼含热泪,感慨万千,他想起了那些早已牺牲的战友,想起了那些不顾自身安危、千方百计保护失散红军的长宁老区群众。他在心里默默地对父亲吕道刚、二叔吕道总、三叔吕道彩说:“等我离世的那一天,原谅我不能回来陪伴你们,我要永远留在长宁。”

1980年1月,王文海在长宁县去世。◀

猜你喜欢
银辉文海福安
张福安作品
把自己摊平
秋草
荷塘月色
文海红国画展
柳文海作品
福安花猪及福安野花猪开发利用前景
贵人
6年坎坷福安路,终于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