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2018-01-22 15:02冯海晶
法制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华党员干部中华民族

冯海晶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一、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马克思主义教育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活动,从这一视角审视,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客体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塑造、强化和更新的过程,进而帮助客体形成更加符合主流要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教育同时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进而指导实践和改造社会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丰富经验成果。

中国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同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相融合的过程。中华民族渊源流长,棉越千年,在不断的斗争、实践、革新、融合中也诞生了博大精深、积极向上、隽永深刻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宝贵文化财富不仅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高尚人格情操,也更加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象,影响和指引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向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教导我们修身习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塑造了我们崇高的家国情怀。而学者张岱年先生所总结的“其一刚健有为、其二和与中、其三崇德利用、其四天人协调”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时刻闪烁着历史和时代的光芒,关照和指引着中华儿女百折向前,砥砺前行。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核,也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力支撑。

二、将传统文化应用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宝贵财富,应该让其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中大放异彩,发挥优势效能。然而传统文化应用于马克思主义教育也并非“拿来主义”,照本宣科,而应该与时俱进,科学借鉴和引用,应该着力探寻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相辅相融的部分,借助中华传统文化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更加顺利、高效。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指导全社会树立市场经济下的崇高道德情操

经济建设是我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使命,也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这是因为当前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富庶和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会在全社会滋生一些负面问题,如拜金主义、贪图享乐、贪污腐败等等,让一些党员失去党性,让一些青年迷失方向,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某些层面面临边缘化、异化的风险。为此,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应该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广大青年、社会民众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富强奋斗的志向。而在这一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恰恰可以为我们更好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供给养。事实上,我国古代先贤早就对经济发展做出过鞭辟入里的哲理沉思,也蕴藏着丰富宝贵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如儒家倡导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寓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都是我国古代贤达为我们树立的经典的义利观,号召我们重义轻利、义利并举,其不排斥“利”,但也更重“义”,这显然为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道德伦理的基石,也应成为当前我国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我国传统文化更加倡导:“和合”思想,“二元相济相生”,这告诉我们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应该本着包容、和谐、融合、合作来开展,反对无谓的争斗、反对破坏自然生态,反对损公肥私、损己利人,这都是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启示。因而应该更好地依托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抵制市场经济下的不良现象,教导社会民众坚守底线、坚持原则,不忘初心,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

(二)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

加强党性修养是我党思想建设的先进经验总结和优秀传统传承,在党性修养建设中引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党一贯的做法,也收获了许多成功经验。我党历届领导人在开展党性修养教育时,也都会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内容和方法来提升工作效能。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就大量借鉴和引用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如以孟子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来正告党员干部要吃苦耐劳,坚定立场和信念,不怕挫折;以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来告诫党员干部要自律、

自爱、自省;把古人倡导的“慎独”作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价值评价标准,等等。习近平同志也有诸多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教育工作中的经典论述。如2012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就提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告诫党员干部加强廉洁自律,避免腐化腐败。2013年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总书记更是佳句连篇,以“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等等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警句来勉励党员干部牢记使命,自我发展,胸怀天下,与时俱进,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不忘为国为民,死而后已。

(三)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强化广大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

青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力,青年要想更好地承担历史使命,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中华传统文化内涵隽永丰富,也为青年素养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给养。青年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就是要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和社会媒介资源力量,着力培养青年家国天下的远大理想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意识和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经典、宝贵的思想火花,也为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使得青年的教育和修养、能力素质的提升能够、也应该依托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展开,帮助广大青年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使命所在,认识到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所指,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导向性,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加以有效把握、应用。广大青年应该借助传统文化的谆谆教诲树立崇高的人格,秉持高尚情操,立足传统,把握现在,放眼未来;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心系家国、服务人民”,“致力中国梦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路线,坚持共产党领导,响应党的号召,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进步,更好承担历史赋予青年的使命。

[1]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01).

[2]于春江.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主流意识形态研究要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8).

[3]王一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路径探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7(05).

[4]宋乃庆,贾瑜,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4).

[5]王红.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在践行[J].职业,2016(05).

猜你喜欢
中华党员干部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