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偶遇成为巧遇

2018-01-22 17:41苏晓萍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融合文化

苏晓萍

【摘 要】新课改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以求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不同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也许会产生“1+1>2”的教学效应,由此带来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文章就纸版画校本课程中融入小古文元素的策略研究,以期探索资源共享型的学习模式,进一步优化纸版画教学,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美术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

【关键词】文化;课程资源;融合;纸版画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无锡市教师教研专项课题“综合纸版画教学融入校本文化资源研究”(课题编号:2014WXJYE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3-0004-02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从中不难看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课程资源是宝贵的,如果视而不见,可能它便如浮云般灰飞烟灭了;如果挖掘利用,可能它会如瑰宝般熠熠生辉。如果我们能以罗丹的眼睛去发现,丰富的课程资源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

一、善于发现:纸版画教学融合小古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纸版画课程与小古文课程是同为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的两门校本特色课程,分属美术与语文两个学科。每天早上的“你早!小古文晨读时间”、预备铃声前的2分钟吟诵、午饭过后的“小古文阅读会”,给两门不同学科的课程营造了“偶遇”的机会。

小古文学习以《小学生小古文100课》为主要内容。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中华古诗文的厚实与灿烂依然是现代学生不可或缺的文化滋养。源于其脉的《小学生小古文100课》,汇聚了适合儿童阅读的,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借一双罗丹的慧眼,会发现这些文言文中丰富的文化元素就是纸版画教学的宝贵资源。

1. 课程的融合,增强了纸版画教学的文化认同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美术早于文字的产生,它记录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哲学家黑格尔曾把美术尊为各民族最早的老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渐趋深入,美术课程的文化渗透日渐受到重视。但在现实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外来动漫等元素充斥着孩童的精神世界,加之美术教材中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大量接纳,使之在美术教学包括纸版画教学中,本民族文化的比重不足或有被忽视的倾向。

无可厚非,世界是多元的,美术表现是多元的,纸版画的学习也是多元的。但多元并不表示应该忽视民族的特征。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的,唯有刻上民族烙印的,才是最具艺术魅力的。

小古文的博大精深犹如一口深邃的古井,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素读”课程创始人陈琴老师说过,文言带着故事、带着节奏、带着韵味走进学生的阅读视野,小古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充满愉悦地接近我们的源头文化。

树有根,水有源,万物才有勃勃生机。诚然,纸版画的学习只是一种美术语言的表达。如果把小古文中的浓郁民族文化与纸版画课程有机融合,那么美术教育的学科价值与教育功能就会真正表述为“新课标”所引领的那样: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当一个民族健康而有序地向前发展,其每个公民基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于小古文的纸版画课程,外化的是美术学科的表现形态。但是,透过小古文,其内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对本民族文化属性的认同感。

2. 课程的融合,夯实了纸版画教学的文化内涵

可能传统的美术教育观更倾向于技能、技法的学习,新课改初期的一些美术课堂却又从技能这一端走向了另一端。如果细细地领悟美术新课标的内涵,会发现: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纸版画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艺术门类,教学时教师可能会更多地关注技巧表现这一显性的层面,但美术文化这一隐性的学习层面更不能忽视。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印本是一脉相承,同根同源。同理,纸版画课程与小古文课程的整合过程中,不可能互为排斥,更多的是互为汲取。其一,在小古文中,那些读来朗朗上口的经典句段,那些浅显易懂、趣味盎然的文言故事,非常具有画面感,都是纸版画教学的极好素材;其二,它隐含了发人深省、启迪童智的哲理思想;其三,学生有小古文课程学习的知识积累,对这些句段、故事已然熟知和理解。试想,如此的文化浸润,如此的知识基石,纸版画课程的施行,还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

也许,要撬动一块磐石需要用极大的力。但是,巧妙地借助一些其他因素,興许就会事半功倍了。课程与课程的整合,知识与知识的渗透,正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小古文的渗透,让原本技术性较强的纸版画课程的文化基石更扎实了。

二、善于利用:纸版画教学融合小古文课程的策略途径

校园生活、校园活动、校本课程、校园环境等都属校园和社会生活的资源,这些都是可利用的纸版画教学资源。其中之一,即为“小古文”校本课程,其趣味性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发展,同时也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1. 剖析“小古文”中的文化底蕴,激发纸版画创意灵感

在纸版画课程的入门阶段,一般以简单的花卉、器物、小动物等为表现的内容,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制版与拓印的方法。但随着课程的深入,进入创作阶段后,学生往往会有选材的纠结过程。创意主题的确立、创意灵感的捕捉,都是纸版画创作的重要环节,把小古文融入纸版画教学后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小古文包含了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神话传说有《夸父逐日》及语文课本里学过的古代人物故事《破瓮救友》等,这些经典故事解决了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创作素材不会筛选的困惑。尤为有趣的是,伊索寓言里的小动物们穿越了时空和地域,都说起了“之乎者也”的中国古语。这些兴趣点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接纳、探究的学习趋向。其实,在纸版画学习之前,学生已有了这些“小古文”的学习积累,并初步理解其蕴含的哲理寓意。如此,循着“小古文”中的启示,打开纸版画创意的灵感之门也变得可行了。endprint

2. 解析“小古文”中的造型语言,凝练纸版画表现形态

纸版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一般的儿童画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制版阶段,它的造型多以块面拼接为主,并通过叠加法或镂空法,使造型产生丰富的变化。而学习纸版画校本课程之前,儿童多习惯以线条来塑造形象。因此,部分学生运用纸版画语言造型时,思维惯性往往会让他们沿用手绘的方式来表现细节。例如,给人物的脸上画了两道弯弯的眉毛,在衣服上画了一个蝴蝶结……这些线条与形状都是平面的,其结果导致了作品底版并未产生凹凸的浮雕效果,直接影响到第二环节的拓印效果。

尝试借鉴小古文读本中的插画造型,为纸版画教学所用。学生人手一本的《小古文100课》中的图像资源直观又丰富。例如,儿童成长启蒙的经典寓言《龟兔竞走》: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文中的插画即为儿童画,拟人化的小兔正奋力摆动着双臂疾速奔跑着。学生对这些清晰、直观的动态一目了然,但是如何把它转换为纸版画形态,还需对字词作进一步的解读与分析。然后,锁定关键词“兔行速”。接着,欣赏图片、模拟动态,以小兔子两腿的跨与蹬之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腿的弯曲与走向,再用小纸片进行拼摆模仿,分别找出3种基本动态表现法:①直接剪制法;②拼接组合法;③弯曲折叠法。3种动态表现法的提炼,让学生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表现纸版画制版时主体物的动态变化。因此,在融合的课程中,适当地借鉴、适时地引导、实效地探索,可以帮助学生增强造型语言的转换能力,提高纸版画造型的表现力。

3. 赏析“小古文”中的审美意境,拓展纸版画创作形式

文言小古文精妙的用词、传神的描绘,本就是一种语言之美的欣赏,字里行间还折射出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等意境之美。例如,《乡村》一篇: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这些篇章里还蕴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诸多美的因素。课程整合带来了诸多教学的契机与资源,这些审美资源恰是纸版画创作的有源之水。在纸版画教学中,引导学生吟誦美文、赏析美景,还可以借助绘本、课件,多途径地挖掘审美意境,不断创新创作形式。又如,《芦花》一篇:西风吹来,花飞如雪。当大家陶醉在梦幻般的意境之中时,有学生感悟到可以用老师桌上的干芦苇来表现芦花的轻盈舞姿。然后,把风干的芦苇制作在纸版画底版中。拓印后的作品效果形态生动、栩栩如生,青花瓷瓶中的一抹芦花蓬松欲飞、如雪如烟。

再如《守株待兔》一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画面中有田地、树木、庄稼、兔子、耕者等。进行纸版画创作时,不能喧宾夺主,要突出主体物,但纸版画的独特性又不能让画面过于繁杂。问题的呈现引来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可以用鲜花包装网纱来表现农田,网纱上的格子纹理犹如棋盘状的农田。为了达到这些审美的意境,思维定势不妨打破一番。纸版画难道只能运用纸材,如果让其他媒材介入呢?比如,学生想到的干芦苇、旧网纱、羽毛、气泡纸,等等。当想象插上翅膀、当思维挣脱枷锁,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了。

纸版画与小古文的偶遇之际,在小古文审美意境内化的同时,纸版画创作的形式也随之打开了一扇门、推开了一扇窗、迎来了一种崭新的审美形式。

新课改引导的学科整合理念,让我们拓宽了教育的视野,关注到本学科以外的知识范畴和教育资源,将不同学科的两门校本课程,即纸版画课程与小古文课程合理整合。它们的偶遇在课程的不断探索与渗透中,逐渐成为巧遇(即巧妙而合理地整合),成为有益于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文化根植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白喦.基础教育美术教科书内容的民族性不容忽视[J].中国美术教育,2011,(4).

[3] 朱文君.小学生小古文100课[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5.

[4] 李力加.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编辑:易继斌)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融合文化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谁远谁近?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