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谱写高原攻坚传奇

2018-01-22 21:02
中国扶贫 2018年1期
关键词:阿里地区月工资康乐

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素有“高原上的高原”之称,是西藏最为偏远和艰苦、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之一。阿里地区总人口11.4万人,每平方公里仅有0.3人,地广人稀,地域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发展滞后,贫困程度深。至2016年初,尚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08户21419人,脱贫难度大、致贫因素多、脱贫成本高。

2016年,时任阿里地委书记白玛旺堆(现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書记)指出,阿里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是党中央、区党委交给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历史赋予阿里干部的神圣职责使命。阿里虽然条件艰苦、困难很多,但脱贫摘帽没有任何条件可讲,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也容不得一丝一毫闪失。

如今,阿里地区干部群众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阿里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美丽新阿里的壮美画卷铺展开来,走出了一条体现阿里特色的脱贫之路。

兴产业、促就业

“要将发展生产实现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2016年3月2日,白玛旺堆在阿里地区2016年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产业这道“门槛”跨不过,阿里就难以跨进全面小康社会。

2016年以来,阿里地委、行署立足该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市场机遇与潜力、人文旅游等优势,着力打造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找准了脱贫出路,全力推动经济发展。

依托阿里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坚持“特色、高端、精品”导向,大力推动定制式高端旅游,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塑造“藏西秘境·天上阿里”旅游品牌,把旅游业打造成优势产业。预计到2020年,全地区年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20亿元,旅游业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年均递增10%以上,转移就业突破1万人。

同时,还加快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把绿色工业培育成首要财源,培育2—3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天然饮用水骨干企业,争创西藏自治区著名品牌、全国知名品牌,预计天然饮用水总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依据传统产业,扶持藏医药业发展,支持藏医药科技创新,打造阿里藏药品牌。

阿里还以保障主要农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牧民增收为核心,把特色农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全面实施农牧业提质增效战略,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重点抓好白绒山羊、象雄半细毛羊、紫绒山羊的科研和良种推广力度,加快产业带、产业县、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预计到2020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粮食产量达6700吨,其中青稞产量5700吨以上;蔬菜种植面积达4000亩,产量达7000吨,主要城镇供给率旺季达到80%以上。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阿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好转移就业政策,牢牢把握就业岗位开发、就业培训、就业管理、就业服务4项重点,把就业岗位开发与产业开发有效连接,突出订单式培训,努力在旅游服务业、设施农牧业、生态环保业、建筑建材业、民族手工业和维护稳定、政府购买服务等领域开发就业岗位,实现贫困群众有效转移,2016年完成1500人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2016年,普兰县成为第二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年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带动群众累计增收1374万元,从业贫困户人均旅游收入达到7520元。2016年,仅一个总人口不到8000人的札达县旅游人数就达到6万人次,总收入达到6300多万元,吸纳2350人从业,带动4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上万元,实现脱贫摘帽。

当一个个产业遍地开花似的兴旺起来,群众的钱包也注定会随之越来越鼓胀——这样美好的未来,已经在阿里描绘出了清晰的轮廓。

挪穷窝、谋富路

“要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没有资源也没有办法的非边境贫困群众,要组织他们向有条件、有资源的区域有序搬迁,引导他们发展旅游业、服务业、设施农牧业、边贸业等适宜产业。”对于阿里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6年白玛旺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让贫困群众挪穷窝,也要为他们谋富路。近年来,阿里地区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困户,在旅游景点沿线、产业园区、县城、小城镇周边选取了17个符合产业发展、生态建设、避灾要求和群众意愿的安置区,搬迁贫困群众2225户8175人。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两种方式,于2016年超标完成了1110户4284人的搬迁入住工作。

最大的搬迁点——康乐新居紧抓“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关键环节,完成了500户2061人搬迁,当年产业分红户年均1.6万元,安置就业500余人。搬进“康乐新居”,致富从此有奔头——这是很多阿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一致的心声。

“康乐新居”集中安置区建设项目,是阿里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点的样板工程、精品工程、阳光工程、廉政工程,计划分三期建设实施,按照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计划修建994套搬迁安置房,共安置4006人。

来自措勤县达雄乡达瓦村46岁的残疾人桑增,带着一家5口人搬到“康乐新居”已经半年了。他和妻子次吉轮流上岗,在噶尔县当环卫工人,月工资加起来有2500元。以前在乡里当加油员、月工资只有1500元的大儿子石确饶布,在“康乐新居”劳务输出合作社的安排下,到地区住建局参加了造价员培训,如果顺利考取资格证上岗后,月工资可以拿到5000元,小儿子则通过地区统一培训,到检察院阿里分院当上了保安,月工资2500元。

“以前在村里时,因为我的身体残疾,家里很穷,根本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别说来狮泉河镇了,就是县城都很少去。”桑增感慨地说,“如果石确饶布能考上造价员,我们一家人的月工资加起来就上万元了,国家的各种政策性补贴还能继续享受,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里地区月工资康乐
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程度对财务弹性政策选择的影响
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阿里地区传统舞蹈的再生产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农民工“月工资”的司法认定
河北康乐美辣椒制品有限公司
阿里地区历史移民研究
在北方的冬天
学以致用 提升自我——康乐员工学习心得体会
浅谈阿里地区建筑物接地网的降阻方法
浅谈阿里地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