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书生更是拼命三郎

2018-01-22 12:28于涛
当代工人 2018年19期
关键词:陈浩多普勒船舶

于涛

那是2011年的春天,在浙江省舟山市以东的外海海域,波涛汹涌,普通渔船都已放弃出航,但在浊浪翻滚海天相接的地方,仍能看到一艘船正奋力顶浪航行,船身已被层叠呼啸的海浪打得左摇右晃,似乎随时都有危险。

船上,只有船长和舵手少数几个人把自己固定在座椅上继续驾驶。其余几十名船员被颠簸得无法站立,只能抓着固定物体俯趴在甲板上硬撑。在船底舱角落,地上,趴着一个30左右岁的男子,长着一副知识分子的朴素面容,脸色蜡黄,眼神散乱,嘴里正冒出白沫——他姓陈名浩,不是船员,而是一位随船测试的工程师,嘴角的白沫是他的呕吐物。两天下来,他已经被颠簸折腾得丢了半条命,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那种情况,即便老海员都晕得站不起来,我晕船比别人还要厉害一些,吐到后来,都不知道自己在吐什么。”陈浩说。

陈浩对记者说这番话时,已经是今年的7月。此时的他,已是锦州航星集团舰船研究所所长、船舶导航和电力产品一线研发团队的带头人——从大学毕业至今10年时间,陈浩用他卓越的能力和拼命三郎般的工作态度,先后主持完成了声学多普勒计程仪、光学陀螺罗经、大功率陆基岸电电源等多个重点项目的研发工作,以他名字命名的“陈浩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发完成的自容式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和相控阵多普勒计程仪,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空白,彻底解决了国内完全依靠进口产品的困境。相控阵声学多普勒计程仪的实船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船舶业的数字化水平,促使航运业船舶在导航技术装备上实现了一次重大飞跃。

2017年,这位曾在船上为测试产品吐到虚脱的工程师站在了领奖台上,成为辽宁省劳动模范。

从1999年进入哈尔滨工程大学,到2007年3月末研究生毕业,陈浩用了8年时间学习导航与制导这个专业。由于成绩优异,被恰好来大学接洽科研项目的锦州航星集团看中,招入公司,初期负责公司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项目沟通工作。陈浩迅速崭露头角,在2009年就被委以重任,接手了航星集团的重要项目——相控阵多普勒计程仪研发工作。

多普勒计程仪是一种利用声呐技术,测算船舶航行距离的电子设备,其设备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关键是如何提高精度以及确保极限环境下的可靠性能。

“船在大海中航行,航速几乎是所有电子设备所必须的基础数据,这个数据越精确,越确保其他的设备高效工作。”陈浩对记者说,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一直使用压差式、电磁式的计程仪,精度很差,很多特殊环境下无法正常使用。直到2008年,国内才有少量船只安装了多普勒计程仪,但各方面性能和国外产品差很大一块。

2007年,重要客户将研发高精度多普勒计程仪的任务交给航星集团,航星集团进行了近两年研发,由于种种原因项目进展缓慢,2009年交到陈浩手中时,很多工作都需要推倒重来,时间却已非常紧迫。刚毕业两年、28岁的陈浩从此吃住在单位,技术部、车间、实验室三点连成一线,翻查国外资料,对比理论差异,与学院专家沟通、和车间技术工人共同动手操作……他虽然看起来比较文弱,给人感觉总像是没毕业的学生,但做起事来却异常执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种拼命三郎的态度让同事们刮目相看。经过整整半年的日夜苦熬,根据新思路设计的多普勒计程仪试验品出炉,彻底挽回之前的时间损失。

但这仅是开始,随后的产品测试、试验工作给陈浩带来的不单是辛苦,更多的是内心的愧疚以及对个人极限的挑战——由于航星集团过去从未研发过此类产品,更没做过此类产品的测试。因此,在企业内完成为期3个月基础测试后,陈浩主动请缨,撇下未满周岁的孩子,远赴广州一个偏远的实验室内,一待就是60天。

“妻子和我是同乡,也是大学毕业,但为了我,为了我们的家,她牺牲了很多。”陈浩说,不仅仅是那段时间,后来的这些年,他对孩子和家庭似乎只剩下亏欠二字。更多的别离是在2011年。这一年,多普勒计程仪进入正式海试阶段。搞船用产品开发,需要在不同海域及海况下进行反复测试,尤其是船舶的计程仪,需要经受海上倾斜摇摆、高速大机动等多种极限环境的反复考验,确保其可靠性。整个海试阶段历时两年,研发人员需要随船出海,守在设备身边随时记录数据变化。

偏偏,陈浩的体质严重暈船。

“我是那种特别爱晕船的体质,正常是根本不能坐船的。如果让别人帮着记录数据真的不放心,只有咬牙,拎着一大兜子塑料袋上船。”陈浩说。塑料袋是用来装自己的呕吐物的。正常出海,船只都尽可能选择风浪小的时段和航线,而测试正相反,在一些极限环境测试下,船只经常颠簸得像一片浪尖上的树叶,老水手都被颠得晕头转向,陈浩更是晕得七荤八素,吐得一塌糊涂。

“刚开始是吐饭,吐完赶紧喝水,但随后水也吐光了,就吐胃酸,胃酸呕干了,又吐一种黄水,好像是胆汁,我也不能确定。后来,那黄水也吐没了,再出来的就是一些说不清颜色的粘液,到最后,粘液也没有了,吐出来的都是沫子。”陈浩说,根据他的经验,每次吐完沫子,身上会大量出汗,然后人会有短暂的一刻钟变得神清气爽,他就是要抓紧这片刻清醒,赶紧记录数据、观察设备、调节参数等,能做很多事情。随后十几分钟时间,他又会瘫倒在船舱,继续捧着塑料袋干呕……

海上时而阳光明媚,时而风急浪涌,一艘船在海上飘荡,孤单得如同夜空中的星星。这样的日子,陈浩苦熬了两年。最终,多普勒计程仪产品顺利通过定型工作,创造了连续运行60天误差不超过0.1节的精度。已经被折磨到形销骨立的陈浩一跃成为国内专项空白的填补者,成为锦州航星集团的研发英雄。也正因在这一项目上做出的卓越贡献,他被选派为辽宁一线科技工作者的代表,参加了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参加中国科协代表大会,近距离一睹国内各领域权威科学家、院士的风采,得到与他们交流对话的机会,这给了陈浩极大的鼓励和触动。在成功完成多普勒计程仪的研发后,他又立刻投身到船舶电子工程领域的其他课题研发中。此时的他,不单是自身技术过硬,更成长为一个出色的科研团队带头人,主持并带领科研所人员进行了光纤陀螺罗经、陆基岸电电源等多个重点项目的研发工作。

光纤陀螺罗经是其主持的另一个重点项目。在当时,受益于国内光学陀螺技术的不断成熟,项目前期进展顺利,很快就形成样机。但在项目工程转化过程中,由于罗经是一种惯性导航产品,在某些特殊使用需求时,要求产品在受到极大冲击后可以快速恢复初始状态,并保持高精度测量,在普通振动环境下还要保持刚性。要测试这种性能,需要进口测试装备,一台就需百万元以上,且使用次数极为有限,成本高昂。

为在有限经费下完成任务,陈浩带领团队自行摸索新的测试方法,将几台合计不到10万元的国产设备重新开发,奇迹般完成测试任务。这套独特的减震测试方案不仅仅让光纤陀螺罗经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如期下线,更在企业中开创了新的工程转化理念。

2016年,锦州航星集团成立船舶研究所。2017年,刚满37岁的陈浩被任命为研究所所长,正式成为企业产品研发的“首席专家”。

在陈浩身上,那种朴素的知识分子气质没变,他工作的内容却发生很多变化,过去他主要负责主持船舶导航类项目,至多涉及其他用途的船舶弱电设备研发。担任研究所所长后,还要参与船舶强电类产品项目,并且还需肩负诸多行政管理事务,陈浩始终坚持在一线承担具体科研项目。他只能用更加忙碌来应对这一切,频繁的出差让他几乎成为空中飞人,负责的项目又令他殚精竭虑。

解决的办法就是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同时提升团队的业务技能、综合素养。陈浩在公司内发起了“每周一讲”活动,每周三下午组织技术人员轮流进行产品间的交流和学习,并尽可能要求公司全员参加学习活动。通过技术交融,集团公司解决了很多以往没有暴露的产品问题。此外,陈浩针对不同产品总结了故障统计和分类,对生产和售后人员培训时,讲解调试和维修时的故障模式和分析方法,让研究所不仅仅成为企业产品研发的核心,更成为整个企业产品运营的终极技术支撑。

早在2015年他獲得锦州市特等劳动模范时,就获批建立了锦州市“陈浩劳模创新工作室”。他通过工作室研发的成果接连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项,深度开发的自容式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和相控阵多普勒计程仪,均成为行业内高端产品,填补国内多项空白,彻底解决了国内完全依赖进口产品的困境,极大提高我国船舶业的数字化水平,被誉为航运业船舶在导航技术装备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现代化船舶航运事业的发展,形成的经济价值累计已超过亿元。

2017年11月,已经成为辽宁省劳动模范的陈浩,其工作室也变更为 “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目前,他正带领团队进行多项国家重点船舶电力电子项目的研发工作。而他本人“拼命三郎”般的工作作风,严谨执着的科研态度,也正成为整个科研团队的标杆和楷模。

猜你喜欢
陈浩多普勒船舶
生死时速:陌生女孩的语音暗藏求救信号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机械波与光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的相对论统一
项目管理技术在船舶建造进度控制中的实践
项目管理技术在船舶建造进度控制中的实践
中国造!全球首艘智能船舶交付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
新船订单骤降 价格低位震荡
《多普勒效应》的教学设计
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