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课标精神,指向深化阅读

2018-01-22 12:33邓观朗
广东教育·高中 2018年11期
关键词:考点画家小说

邓观朗

【备考策略】

通过对2018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题目的分析,比对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8高考大纲(语文)》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可以发现,2018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与2017年相比呈现“稳中求变化,接轨新课标”的命题趋势,因此,2019年语文高考备考策略必须与此相适应。

1. 熟悉考点,吃透考纲。与往年相比,2018年考纲和考点分布依然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和统一性。预估2019年高考必将在基本保持这两年的命题特色和方向的基础上,更多地融入新课标的精神。所以,熟悉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考点,吃透考纲要求,加强新课标的研读,充分考虑考纲和新课标的关联,这是2019年高考备考的核心要求。首先要了解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文学类文本阅读,重在考查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手法,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蕴含的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考纲要求,对各能力层级涉及到的考点要具体明确,并逐一強化训练。

2. 加大阅读量训练,提升阅读的速度和准确度。增大整卷阅读体量是高考改革的趋势,增加现代文阅读的阅读量是必然的。阅读能力的核心指标是“快”和“准”。“快”,是时代所趋,预计将是未来高考命题的重点,有可能增加一些题型,着眼于对“快”的考查。“准”则强调阅读的效果,直接反映的是阅读能力的高低问题。语文成绩是否优秀,关键在于语文素养的高低,这不是一日之功即可练就,靠的是日积月累。但语文素养好,却并不意味着语文应试能力就一定强,重视加大阅读量的训练,方可应对未来高考的要求。

3. 关注时代,重视具有宏大主题的阅读素材。重点关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四类题材。可以肯定的是,未来高考命题必将越来越凸显时代性和引领性,越来越重视落实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将在文本素材的选择上倾向于可以体现民族精神、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科学精神的作品,让考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四热爱”的深厚感情,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4. 以“品味语言”为阅读训练的重心。在高三的阅读备考中,我们要在阅读训练中以“品味语言”为训练重心。高考语文命题紧扣语文本色,应对的有效方法是紧抓“品味语言”这一牛鼻子,深入品读作品,综合提升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解决对文学作品“读不懂”的问题。

5. 挖掘阅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意识提升自己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借助平时的备考训练,借助文学作品的鉴赏,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深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丰富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和理解,在阅读中提升和挖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果不重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我们将无法适应在新课标指导下的高考阅读题的要求。

6. 训练对文学作品深刻的感悟能力和美的表达能力。这一点往往是备考中容易被忽略的。以往的高考题目考得不深,考生无需过多深刻思考,对美的体验和感悟也只是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课程目标有如下要求:“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可以预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落地,未来高考命题必定会加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鉴赏方面的考查,题目形式会多样化,分值会增加,既考查“审美”,又考查“表达”,所以,如果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中对作品只是浅尝辄止,缺乏深度的感悟,根本无法驾驭这样的题目,无法形成准确有效的美的表达。

【一轮精要】

结合2018年高考语文考纲和三套全国卷的命题情况分析,笔者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考点、答题方法和答题模式进行了整合,同学们可以结合经典题目加以训练和完善,以实质性提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说明:小说和散文在文体特征方面固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就应对高考的角度来看,在作品内容概括、主题提炼、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理解方法、解题方法、答案表述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小说、散文和诗歌鉴赏中对艺术手法的鉴赏思路也基本一样,所以,文学类文本阅读除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考点要分开训练之外,作品主题理解、艺术技巧、语言品味等考点知识和答题方法完全可以整合在一起,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展开训练,这样可以有效减轻备考负担,提高备考效率,知识整合更加到位,知识体系更简约清晰。另外,对文本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必考的考点,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也需要考到这点,所以没有单列出来。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知识与方法精要一览:

一、小说考点:人物、情节、环境

(一)考点:人物

【知识基础】“文学即人学”。小说的核心人物是塑造好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集中、普遍地反映生活。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

【阅读重点与方法】圈画细节,快速整合、概括、分析人物特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人物的语言、肖像、神态、行为动作、心理等细节表现出人物什么性格,如何表现的;人物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人物怎样集中、普遍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即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如何体现的。

【设问方式】1. 作品中××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 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她)有什么样的心态(品质)?请简要分析。

3. 请概括××与××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 小说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小说中描写××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对表现小说主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安排××这个人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方法和切入点】

1. 分析人物形象题。(1)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2)分析方法,通过人物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 小说形象作用题。首先分清形象主次,然后依据各自的作用,结合文本作答。

回答主要形象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读者的欣赏感受。

回答次要形象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穿针引线组织情节;渲染氛围奠定基础;揭示主题。

回答物象的作用:物象的类别和特征;物象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物象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紧紧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物象在点题方面的作用。

【答题模式】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1.综合表述式。用一个判断句表述:××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2.分点列举式。××的性格特点:①特点一+分析;②特点二+分析;③特点三+分析。

小说形象的作用。1. 主要人物的作用:揭示小说主题。2. 次要人物的作用:(1)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2)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3)推动情节发展或造成情节陡转;(4)营造氛围,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二)考点:情节

【知识基础】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比真实生活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阅读重点与方法】划分层次,理清情节脉络,即从外显的情节入手,由外而内地理解小说的主题。理出小说情节架构: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的内容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或叙述主体;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设问方式】

1. 请围绕主人公XXX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2.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3.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4.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5. 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6.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解题方法和切入点】

1. 主要是概括故事情节。(1)结构概括: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明确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而梳理概括情节。(2)场面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3)线索概括: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2.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概括某一情节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前文。(5)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8)起线索作用。(9)埋下伏笔。

【答题模式】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三)考点:环境

【知识基础】

社会环境:小说考查重点,揭示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阅读重点与方法】作品中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环境描写与作品的人物有什么关系;环境与作品主题又有怎样的关系,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关注文本中运用了什么技巧:拟人、比喻等;准确传神的字词句;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联想与想象等方面的语句。

【设问方式】1.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2.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特点。

3. 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这一景物有何特点?请概括分析。

4. 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5. 本文开头(或结尾)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解题方法和切入点】文本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开头重在定叙述和情感基调;在人物出场前则是为了引出人物;在某情节前可推动情节发展;在人物描寫中则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若场景作为整部小说的主背景则可能是一种象征。 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

【答题模式】

基本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语言模式:××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心理,表现了人物……形象特点;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对表现中心主题具有……作用(突出了中心主题)。

二、小说、散文共有考点:主题、手法、语言

(一)考点:主题

【知识基础】作者在作品中阐述道理、反映生活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概括小说主题的基本说法:①歌颂、赞扬了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了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哲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阅读重点与方法】提炼整合,概括主题。小说的主题表达往往比较隐晦,一般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主题。

【设问方式】

1. 找出体现作品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 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3. 作品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4. 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解题方法和切入点】挖掘主题的方法。1. 从人物形象入手:人物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典型性格、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等往往与作品主题密切关联;2. 从故事情节入手:故事情节发展尤其是高潮阶段可挖掘出作品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3. 从环境描写入手:分析小说的典型的环境描写,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来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作品主题。4. 从标题入手:标题的比喻、象征意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5. 从揭示主旨的重要句子入手:抓住作品中的关键性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答题模式】

概括主题答题模式:

1. 小说:通过塑造××人物……的形象(或描写、叙述了……),表达了(赞扬了、批判了、揭示了)……

2. 散文: 本文通过对……叙述(描写),表现了……思想情感(赞美了……或批判了……)

(二)考点:手法

【知识基础】

1. 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 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5.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阅读重点与方法】圈画出明显运用了手法的语句并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效果。

【设问方式】

1. 第×段中对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 作品运用了××手法,请谈谈其艺术效果。

3. 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题方法和切入点】要结合小说、散文鉴赏表达技巧知识专题,掌握各类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特点与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建立艺术手法的思维导图。重点是:表达方式中的叙述和描写的技巧和作用,尤其是人物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抒情方式的间接抒情方法的表达效果分析;表现手法中的象征、渲染、对比、衬托、联想和想象、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方式与作用;结构技巧中悬念、照应、伏笔、铺垫、突转等手法的运用与作用分析。标题、结尾、人称的作用分析等。

【答题模式】

手法+分析+艺术效果+表达感情

(三)考点:语言

【知识基础】

鉴赏语言: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自然淡雅、平和冲淡、苍劲雄健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3.熟悉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并在语言鉴赏中灵活运用。

【阅读重点与方法】

1. 词语: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特别是动词的使用。

2. 句式: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与散句的运用。

3.修辞:画出并揣摩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的艺术效果。

4. 作品的语言风格:积累专门属于如幽默、辛辣、平实、华丽、豪放、婉约、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

【设问方式】

1. 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 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解题方法和切入点】结合语境品味语言特色,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解题思路: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

【答題模式】规范答题:手法+内容+效果。

即能够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

梅 寒

一个夏日黄昏,西天的云霞像着了火。画家走在村中央那条铺满木屑的水泥路上,被深深地震撼了。村子不大,只有一条街,街的两边,林林总总,是形态各异的根,弯曲遒劲的,内部中空的,与山石紧紧胶着在一起的……光滑的横断面,大多已变得模糊不清,看不出根的年轮了。但只看那比圆桌面还要大的断面,就能知道,那些根的上面,曾经支撑着多少棵参天巨木。

那些树根是从不远处的原始森林里运出来的,运到村里来,经过那些能工巧匠的安排,一棵棵黑乎乎毫无美感的根便有了艺术的灵魂,成了都市雅人喜欢的根雕。这些,是画家从路边一位正在加工根雕的少年嘴里打听来的。

少年黑瘦,十五六岁的样子,却能熟练地操作手中的电锯电钻,将面前树根上多余的部分切除掉。打磨,清洗,抛光,一只栩栩如生的雄鹰已渐露雏形。

“我们这一带现在都在做这个,没人出去打工。打工才能赚几个钱?我们一座根雕卖出去,就上十几万。”少年耳朵后面夹着一支香烟,眯起一只眼睛打量他手上的作品。“干这一行,眼睛要毒,给你一段树根,你要一眼看出它里面藏着的东西,是人是马,是虫是鱼,顺势给它们做出最好的造型,那样才会卖一个好价钱。不然,就白瞎了好树根……”面对一脸惊奇的画家,少年侃侃而谈。

少年十岁就开始跟随父亲一起学习做根雕了。

画家听得愣住了。他想再问些什么,终究没再问下去。旁边少年的父亲,已经发出不太友好的暗示:“您看好什么没有?!看好了就谈谈……”

画家仓皇而逃。逃离少年和他的父亲,也逃离噪音与木屑飞溅的村。

那些已经成品的根雕,巨型的狮子,脑门油亮笑口常开的如来,在黄昏的余晖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们,已经不再是根,运到都市人的豪宅庭院里,摇身一变,就成了象征财富与身份的艺术品。画家却无法看到那些,或者说,他是无法忍受自己看到那些。刺耳的电锯声里,他听到一种越来越清晰的哭泣声。是根的。是那些没有了根的树的。是没有树与根的大山的。

画家疯了。在亲人朋友的眼里,他那个举动无疑是疯狂的。他背着画夹逃离加工根雕的村,回到自己生活的都市。他把自己那些年所收藏的画——自己的,其他人的,一律低价出手。他把自己唯一一所栖身的房子也卖掉了。画家急需要钱,而那些钱,在外人的眼里,就是拿树叶往巨大的黑洞里填——画家要拯救森林,拯救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树。那些树,那些根,原本的命运是在深山里终老,自生自灭,而不是变成供人赏玩的根雕,置于有钱人家的屋宇庭院。

画家仍然画画,却不再画小桥流水枯藤昏鸦。他只画树桩。只画原始森林里那些参天的古木,被抹根锯倒,黑乎乎的树桩上,站着孤零零的鸟或者游走着几只孤单的蚂蚁……那些画,不是他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他在层峦叠嶂的原始森林深处遇上的。

画家把那些画,拿到都市里,不为换钱,只为唤起人们心底的一种意识。如果没有那么多的人玩赏根雕,这个世界还会有那么多哭泣的树吗?

那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在那里,绵延生息了多少年了啊?画家进去时,忍不住抱着一棵巨大的香樟树哭了。他听说,有人已经打算要承包下那片林。商人的眼里,那片林就是一只巨型的聚宝盆。成片合抱粗的古树下面,藏着价值上千万的根雕。

画家辗转反侧,最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去见当事人。他要承包那片林。

画家最终以不菲的价格把那片林承包下来。他只要守护权,不要拥有权。傻瓜才肯的交易。

两间小木屋,一个篱笆小院,是画家自己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就在林的深处。画家的生活,从此以那两间小木屋为圆心,以他的那片森林为半径。他徜徉在那片鸟语花香的世界里,画画,与树对话,也充当树们的卫士,如果有哪个胆敢来冒犯他的树,他手中的长枪长叉绝不答应。

那样的生活,清苦,却不寂寞。

多少次旭日东升,灿烂的晨光里,画家在家门前的小坡上画画。画树,那些沐浴在时光里的树,欣欣向荣,枝繁叶茂。不再是树桩。他的那片森林里,自从他来,就没有出现过一棵树桩了。

画家很天真也很乐观,他想,等那片林保住了,他再转向下一片林。

然而,画家终究是没等转到下一片林去。他死了。在某天清晨,在他畫画的树下,他倚着树根,睡着了……

无人知道画家的死因,只有人们走过他生活过的那片森林时,偶尔会提起:听说这里曾经来过一位年轻的画家……

风吹过,满林的松声叶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似问,似答……

(刊于《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5期)

1. 下面对小说内容、主题和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树根经过那些能工巧匠的安排,“一棵棵黑乎乎毫无美感的根便有了艺术的灵魂”,可见画家被根雕的高超技艺“深深震撼”了。

B. 作品不点明画家的死因,是有意借用国画创作中的留白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C. 画家为守护原始森林的自然美和生态美用尽家财,最后献出了生命,悲剧性的人物命运,更突显了作品讴歌环保良心的主题。

D. 大树非正常死亡,而画家也是非正常死亡,作者写画家为保护森林付出了死亡的行为代价,将情节的反常写到了极致,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批判性。

2. 小说写“画家疯了”,从哪里看出他“疯”了?你怎样理解他这些举动?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6分)

3. 作品的以“风吹过,满林的松声叶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似问,似答……”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答案:A。从第一段内容可知,画家被“深深震撼”的原因是村庄根雕产业的规模之大,对森林的破坏程度之严重;第二段的“那些树根……经过那些能工巧匠的安排,一棵棵黑乎乎毫无美感的根便有了艺术的灵魂,成了都市雅人喜欢的根雕”一句,表达的是画家对这类为追求所谓的艺术而对森林大肆破坏的行径的强烈不满。

命题分析:考查了文本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内容的概括、艺术手法的分析、作品主题和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

2. 答案:⑴画家为拯救森林的举动很疯狂。为了拯救古木低价卖画、卖房;为了引起人们的环保意识而只画树桩;抱着树林中的树大哭;为了拯救古树拿出最后的积蓄承包树林,而且只要守护权,不要拥有权;为守护森林而死。⑵这些举动,表现了画家为保护森林而竭尽付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者以人物的反常举动和死亡,唤起人们对原始森林自然美和生态美的保护意识。(意思合乎文本含义即可)

命题分析: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紧扣文本命题,考生必须紧扣文本思考分析,但又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摘要概括,需要有个人的领悟和理解。

3. 答案:(1)拟人手法,以松声叶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来表现原始森林和守护者的悲剧式的命运,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2)结尾写景、抒情结合,与前文对人物保护原始森林时反常举动的多重叙述融合,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3)深化主旨,以“似问,似答”暗示小说讴歌环保良心的深刻主题;(4)题目是“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结尾以“满林的松声叶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呼应,突出了树和人死亡的非正常性,增强了作品的批判性思想;(5)结尾含蓄隽永,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发人们对不合理现象和环保问题的更深层的反思。(意思对即可)

命题分析:从艺术手法及其效果、主题表现、语言等方面思考作答。需要考生熟练地掌握“一轮复习知识与方法精要一览表”中的考点和解题要领,对主观问答题能够习惯性地从作品主题、手法、语言等多角度综合分析和表述。

【特色分析】

1. 环保主题,作品思想具有时代性和深刻性,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原则;

2. 作品字数1740多字,体现阅读量略有增加的命题趋势;

3. 考点涉及内容、主题、人物分析、故事情节、艺术手法、语言品味、审美能力等,能有效考察考生对文学作品的综合鉴赏能力;

4. 突出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着重从“语言”的角度来设置题目,体现高中语文注重培养考生整体阅读能力、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新课标精神。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考点画家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酷炫小画家
倾斜(小说)
统计知识考点解析
解读分子结构考点
文学小说
集合考点例祈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