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省小语种人才培养刍议

2018-01-22 12:34袁琦袁长青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语种外语广东省

袁琦 袁长青

一、前言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希望通过积极促进“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一带一路”建设对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经贸往来,还是国与国邦交的深层文明互动,语言都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政策的互动、人心的相通前提。国家层面已加强了外语战略的规划,国家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专项,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一批外语非通用语种新专业,培养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语言互通,健全国内高校外语学科体系,加快培养非通用语人才。

广东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拥有良好的基础,在经济、贸易、交通等方面优势明显,已在全国率先制定《广东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并提出要将广东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经贸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努力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1]。同样,广东的“一带一路”建设也离不开小语种人才的支持,需要因应国家和区域战略发展需要加强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培养更多迫切需要的战略性外语人才。

關于“小语种”的定义。国内对语种的分类一般有“非通用语种”、“小语种”等定义。通用语种和非通用语种的定义主要是根据联合国常用工作语言来区分。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与西班牙语等6种语言为联合国官方工作语种,国内一般定义为通用语种,除此之外的其他语种称为非通用语种。而在广义上我们通常将英语以外的外语语种称之为“小语种”,本文使用的“小语种”即为该内涵定义,而小语种专业是指教育部备案或审批通过的专业(不含授课语种)。[2]

二、广东省小语种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近3年全国高校小语种专业增设情况

“一带一路”倡议使小语种人才培养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根据近3年教育部公布的备案及审批专业结果,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积极参与小语种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增设小语种专业的学校总数,还是每年增设的语种数,都得到大幅提升。特别是2016年度,共有51所高校增设了101个小语种专业(含50个语种),其中增设高校最多的语种有西班牙语(8个)、法语(6个)、日语和波兰语(各5个)等,另有11个语种为国内高校首次开设。从区域高校看,经济发展较快的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区域的部分高校,包括北外、上外、广外、天外等老牌外语院校,承担了小语种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增设了大量小语种专业,其中北外已经开设84个外语语种,上外26个,广外22个,天外23个(数据来源于各校官网学校简介)。

2.广东高校小语种专业开设及招生情况

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的统计数据,除英语类专业外,广东省现开设了25个语种的小语种专业,其中开设高校数及招生数较多的语种包括日语、朝鲜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专业,可以说是小语种中的“大语种”。其他语种布点面及招生数都较少(见表2和表3),其中有15个语种只有一个高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可以看出,广东省在每年小语种专业增加总数和参与建设高校数等方面,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都还存在不小差距。

3.小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广东省就业统计数据看[3],2017年,外语语言文学类专业(含英语类专业)的平均初次就业率(94.69%)略低于全省高校平均值(95.10%),但初次就业平均月薪(3955元)要高于全省高校平均值(3685元)。另外,初次就业月薪前20名的本科专业包括阿拉伯语(第9)、西班牙语(第15)、俄语(第20)等三个小语种专业,初次就业率前20名本科专业有法语(第2)和朝鲜语(第5)两个专业,说明部分小语种专业社会人才需求量比较大。

4.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语种人才培养投入成本较大。小语种专业招生规模较小,一般实施10-20人的小班教学,部分专业还实行隔年招生。另外,为培养学生更加广阔的国际化视野、更高的外语水平和更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像广外这样具备条件的学校对部分小语种专业实施“3+1”或“3.5+0.5”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派学生前去对象国学习一年或半年。可以说,小语种专业学生基本按照传统精英式教育来培养,办学投入的成本比其他普通专业要高出很多。也正因为如此,在广东省现行制度下对小语种专业建设进行额外资助的条件下,受限于办学成本的压力,高校对增设小语种专业的动力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目前,各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缺乏创新,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为主,教学模式上也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该模式培养的学生语言基本功一般较扎实,但常无法满足现代用人市场的多方位需求。另一种是培养“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既在小语种专业中设置专业方向,在语言教学中增加其他专业的教学内容,如经贸、旅游、管理等专业知识。该模式常导致既影响语言技能的掌握,又无法真正掌握其它专业的知识。[4]

小语种专业教师资源不足。在当前全国高校加大小语种专业布点步伐的背景下,国内现有的小语种专业师资储备不足以支撑骤增的需求。广东省高校不少小语种专业的师资配备为“2+1”,即2名国内教师加1名外教,甚至在专业开办起始阶段为“1+1”。随着老一代专业教师的逐渐淡出,部分高校的传统小语种专业如德语、俄语、越南语等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着“青黄不接”的问题。

三、加强广东省战略性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对策

1.根据广东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小语种规划与布局

当前,教育部重点在部属高校(如北外、上外等)布点发展国家战略需要的语种专业。如北外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根据国家战略亟需开设外语语种数量达到一百种,实现所有已建交国家官方语言的全覆盖。[5]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也重点支持本地高校建设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外语语种。鉴于外语能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广东省相关部门加强对省内外语教育现状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根据国家、特别是区域战略需要和各校办学基础,统筹全省语种布点,为各校制定中长期外语语种发展规划提供指导性意见,在全省高校中形成合理的外语语种和人才规划与布局,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培养满足国家、区域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的不同规格、不同层次、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2. 为小语种专业发展提供特殊政策支持

在经费方面,小语种人才培养成本高,建议政府提高小语种专业学生的生均拨款标准,鼓励高校在全省外语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开设更多小语种专业。同时,也可设立小语种专业建设的相关专项经费,重点扶持部分广东省急需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

在小语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因很多小语种新引进教师在学历、学位等方面与其他学科与较大的差距,建议政府和学校在入编、入户、职称晋升等方面能为小语种专业教师提供特殊的政策支持,以更好地引进并留住人才。

在招生政策方面,要根据当前国家推进高考改革的大背景,扩大高校小语种专业考录方式方面的自主权,鼓励符合自主招生条件的高校采取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模式,选拔高素质、有志向学习小语种专业的人才。同时,可以借鉴北京和上海部分高校的经验,以试点形式面向初中毕业生实施七年一贯制的小语种培养模式[6],或以小语种教育基地的形式在中学开设部分语种教学班,将小语种专业学习时间提前到入大学之前,以培养外语能力更加厚实、人文素养高、国际视野开阔的高素质人才。

3.建立面向广东省高校的小语种专业就业指导服务平台

小语种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较少、社会需求不明确等问题,学生经常不能及时获取就业需求信息,而用人单位也不能及时找到急需要的外语人才。[7]因此,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委托相关机构或高校建立广东省高校小语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及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的供需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同时,建立广东省小语种人才就业信息动态数据库,调查分析各语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就业结构、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数据。

4.创新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类别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基础和办学特色制定不同的小语种专业培养目标。历史悠久、科研能力较强的专业外语院校应当致力于培养集语言、专业和人文于一体的高精尖专门外语人才、复语人才和高级外语师资;办学条件较好的综合性大学应重点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致力于培养研究型的外语与外国文化专门人才;其他地方院校和特色专业的院校应该注重高水平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创新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完善传统的“小语种+英语”和“小语种+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根据主修专业的语言特征、对象国具体情况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进一步拓宽复语专业的选择范围,主要模式有:“通用语+非通用语”“非通用语+通用语”“非通用语+非通用语”,后者一般指邻国同族语复合,如“捷克语+斯洛伐克語”“马来语+印尼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8]。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两种以上的外语,具有跨文化多外语交流能力,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都可以作为工作语言来使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加强小语种专业与翻译专业的融合。有较好翻译专业办学基础的高校,如中大、广外等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小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培养项目,从每个语种专业选拔部分对翻译课程感兴趣、在翻译方面成绩较突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本科生,充分利用学校翻译学科专业的优势,组建“多语种翻译培训班”,培养适应“一代一路”需求的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如广外2017年开设的翻译专业“宗岱班”,采取“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培养模式,培养全球高端复合型翻译人才。

5.加强小语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小语种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学校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途径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一是从国内外引进具有小语种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研究、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师。二是加强已有师资的培养力度,尤其是为青年教师提供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在国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出国进修、访学、开展合作研究。或是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小语种教师短期出国培训或调研,选派小语种教师前往对象国或英语国家培训进修,争取让每个教师均有在国外系统学习的经历。三是学校要制定相关倾斜政策,激励小语种专业教师投入教研与教改,加强小语种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小语种专业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6.加强小语种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小语种专业书籍少、专业教材滞后或缺乏、在线课程教学资源较少等问题,[9]教育管理部门层面需要加大力度支持小语种专业相关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还可考虑以专项的形式委托有实力的高校建设华南地区小语种学习研究资料库,修订和出版新开设小语种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制作可供共享的多媒体课件等。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专业引进国外符合要求的先进语言教材,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国外大学组建协作教学团队,采用合作教学方式或慕课教学模式,共享国际课程及国际资源。

四、结语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基础。“一带一路”倡议使小语种专业规划和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广东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高素质的小语种专业人才将为广东和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同时,同时也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做好顶层设计,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既要鼓励高校积极承办急需的语种专业,又要防止“一窝蜂”、“大跃进”式的无序发展,更要主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小语种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系广东省2016年度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粤教高函[2016]236号)——“一带一路”背景下战略性小语种专业建设的规划与路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广东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实施方案率先出炉[EB/OL].[2015-06-04]. 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5-06/04/c_1115508743.htm.

[2]李茂林. 我国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建设的现状梳理与特征分析——以国内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J].大学( 研究版),2014(5).

[3]广东省教育.2017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 /OL]. [2018-08-10].http://zwgk.gd.gov.cn/006940116/201801/t20180116_748799.html.

[4]刘玲玉. 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小语种专业培养模式转换刍议[J].江苏高教,2014(5).

[5]彭龙.打造国家非通用语发展战略高地[J].神州学人,2016(1)

[6]人民网.二外小语种首招初中毕业生 七年一贯制培养[EB /OL]. [2015-07-02].http://edu.people.com.cn/n/2015/0702/c1053-27245888.html

[7]薄红听.对高校小语种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6).

[8] 董希骁.“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通用语教育规划面临的问题与对策[EB /OL]. [2017-02-06].http://www.sohu.com/a/125614770_176673.

[9] 沈曦.丝路小语种_专业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4) .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语种外语广东省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2019年“6·30”扶贫济困日活动倡议建议名单
“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小语种的重要性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
小语种报考,你知道多少?
多一点等
“一个笑话可能要经过几秒钟才会听见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