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在阿鲁科尔沁旗召开

2018-01-23 01:47杨砾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游牧遗产文化遗产

2018年7月19日,由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主办、阿鲁科尔沁旗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在阿鲁科尔沁旗召开。来自全国15个地区的150多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系列决策部署,分析当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总结各地遗产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研究谋划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并围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等主题进行了现场交流。

自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已有21个国家的52项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遗产名录。我国于2012年开始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已批准了4批共91项国家级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15项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遗产数量上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位于此次会议举办地的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历史悠久,核心区至今保留着“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方式,总面积超过3 333 km2,共有9 000多名牧民。2014年,被农业部列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底,开始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此次交流研讨会将继续推进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成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在保护监管、开发利用、宣传推广、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敖汉旱作农业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等地遗产核心产业面积有所恢复,生态功能得到优化,各地政府积极将遗产核心元素融入当地社会生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切实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带动乡土文化复兴和乡村繁荣。

(来源:本刊记者 杨砾)

猜你喜欢
游牧遗产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都市游牧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多元游牧
Tough Nut to Crack
千万遗产
西北游牧文化对春秋青铜带钩的影响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