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指挥手势视觉艺术传达浅析

2018-01-23 14:18
黄河之声 2018年6期
关键词:指挥者手势合唱团

陈 鸥

(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一、合唱指挥手势概念及重要性浅析

合唱指挥的首要职责是带领合唱团在合唱过程中向观众传达作品情感,整个过程是由两个重要环节组成:一个是排练环节,在排练阶段合唱指挥需通过指挥手势、语言描述、语言提示等方面综合传达,实现与团员的沟通和互动,进而培养出一种默契。另一个环节为舞台演出环节,此环节不再具有语言表述,由手势指挥为全部指挥手段,指挥通过手势提示队员,为观众带来具有丰富情感、优美动听的乐章。在实际乐队指挥工作中,指挥作为乐队核心而存在,需要对合唱乐队进行组织、规划、训练、曲目编排等工作,在合唱队练习和演出过程中,指挥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还需具备优秀的音乐基础、音乐分析能力、音乐创新能力。在演出过程中,合唱指挥只能通过指挥手势进行信息传达,信息传达技术手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许多业余指挥者在指挥和指挥手势本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偏差,导致平日缺乏相应指挥基础训练和审美情趣训练,导致在实际合唱演出中指挥无感情、手势挥动与音乐传达情感不符,这样的现象时不利于合唱乐团发展和对观众的情感传达。许多合唱指挥停留在此肤浅阶段,并满足于现状,指挥功力长久不能提升,进而影响了合唱质量和观众的倾听感受。在演出过程中时常见到许多指挥者在台上奋力的挥动指挥手势,但与整体合唱演出氛围格格不入,这种现象明显是由于指挥者存在指挥概念理解偏差、指挥技术不够熟练导致的。质量不高的指挥常常为合唱成员在演出中带来迷惑,不知如何正确掌握节拍和作品展示,也不利于观众音乐审美艺术鉴赏能力的有力培养,还将导致音乐作品核心思想情感传达不够深刻。指挥技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多样性,要求合唱指挥者在实践中根据音乐内涵开展相应的技巧创新。感情体会和情感传达决定了指挥者的指挥行为,指挥行为只有符合音乐情境和音乐核心内涵才得以产生视觉美感,而盲目的模仿只能东施效颦,对艺术美感的达成更是无从谈起。

指挥手势在排练和演出阶段的信息传达,都具有专业性和大众性的特点,是人们共同拥有的艺术语言瑰宝,合唱指挥通过对音乐作品感悟进行的指挥表演,构成了个性化行为艺术。不同指挥手势中包含了对音乐艺术的感悟、对作品的艺术传达、对声音的不同要求等。自信、简洁、易懂、富有力度又不缺乏艺术表达的手势语言能够给予合唱队员在演唱中的拥有信心和掌握演出节奏,在音乐演出中,声音的指导已不可能出现,只有通过指挥手势才得以将信息正确、高效的传达。

二、合唱指挥手势运用原则

指挥手势经过外在挥动表述到具有运动性和艺术表达性的发展过程,指挥手势根据特点和内容可以分解为点和线两面,围绕指挥点和线进行情感添加,并通过点、线变化进行不同曲风、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情感的音乐作品传达,引导合唱团员在歌曲演唱过程中从识拍、收拍、声拍进出到声音调整、乐句处理、错误纠正等方面全面落实。

线性运动通常由许多点构成,这些点都具有差异性并传达出不同的寓意。在指挥形成过程中,击拍构成的敲击点运用最为广泛,其次是弹上点,这两种基本点运用及其变换形态涵盖了指挥手势的一切。击点前和击点后都相应形成两条线,分别称之为点前线和点后线,这两条线在本质上存在着差别。点前线是由主动的加速、加力的线性运动产生,点后线是由被动的减速、减力线性运动直到静止形态产生。演唱者对点的预测通常来源于线的功能及特性,其中涵盖了演唱过程中存在的速度、力度、呼吸、声音达成等方面的内容及其相应变化形态。常见的二、三、四节拍等图示通常构成元素为击点。弹上点没有点前运动,其主要内在构成为既定位置发力瞬间形成的扭矩点,其实质是直接运动产生的结果。弹上点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条线,通常称之为点后线,也称为点后反弹线。

在指挥手势的应用过程中,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具有其信息内涵,都向合唱团队员传达相应鲜明含义。其前提是“指挥的实际技术必须服从于指挥者预先对作品所持有的概念,各种对作品的预见决定了他所运用的技术,并使一切外在的东西与这概念相适应”。许多合唱指挥者认为合唱指挥中的动作和手势仅为烘托氛围的乱划节拍,只要跟随节拍进行随意发挥运动就是合唱指挥,这是对合唱指挥理念的肤浅认识,也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指挥理念。合唱指挥通过点、线等手段进行信息传达过程中,点、线运动首先需要对音乐作品内涵充分熟悉并尊重,在指挥过程中的手势运用须符合相应运动原理,构成的图示又需具备相应视觉审美内涵,只有通过对上诉几点的贯彻落实,方能达成视觉效果优美、艺术内涵充分的指挥效果。一切生拉硬套、照抄照搬,并与音乐规律有所违背的点、线运动,都难以实现视觉美的有力传达。

三、合唱指挥手势艺术传达策略论述

不同指挥手势的达成效果在视觉艺术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为点和线之间在获取位置和获取角度之中的差异,不同的击点角度取决于不同位置点的选取情况,不同的角度还能产生不同的图示。通过本人指挥实践经验分析,击点选取的最佳位置为手臂最便利、最省力、最自然、最便于和合唱团成员交流沟通的位置,通过最佳位置选取,可以实现省时、省力、扩大运动空间。手臂前伸位置需挑选为指挥者感觉最舒适、最灵活的位置,并满足双手外向平伸后身前180度范围内,作为指挥活动的运动空间。击点位置通常由击点方向决定,指挥活动中常用的击点位置有下击点、外侧击点、内侧击点,这些位置通常位于肩膀水平线以下。通过这样的范围选取,创设出的活动空间省力舒适,发力便捷又不过度,有利于实现合唱过程中自然美、艺术美的有力传导。在击点时指挥者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方面是两手前伸不够舒展,紧贴外肋,导致运动范围受到限制,整体指挥不够简洁大方。另一方面是击点的点位偏高,容易产生肌肉酸胀,导致在音乐高潮处指挥传达力度不足。最后是对肩平线以上的点位运用过度,造成演出过程中观众审美疲劳,还导致指挥过程平铺直叙,缺乏波澜。

下击点作为自上而下的零角度垂直点,在指挥过程中不可产生偏离角度,一旦发生偏离现象将导致内、外击点混淆表述,不利于合唱指挥中的信息传达。内击点和外击点向内、外、下方的击点应保证在锐角范围之内,这样指挥者选择的余地就会很大。45°角范围内的点用力程度较小,作为最为省力的角度范围,在合唱指挥中运用频率最高。随着角度不断提高,大于45°角的点,对大臂支撑的力度也会随之增强,将会导致指挥容易疲倦,不利于指挥效果的有力达成,内、外击点的最佳角度范围应该保持在25°至45°的角度区间范围之内,保持在此范围之内的指挥手势力度容易控制、挥动舒展自然,适用于长时间的使用。45°至90°角度范围内的点,因所需支撑控制力度较大,不易于过多使用,只在大型对比空间内短时间使用,利于增强指挥手势的艺术传达。

四、结语

综上所诉,合唱指挥者作为合唱团或乐团核心存在,其指挥手势直接影响到团队对作品的呈现程度。在实际指挥过程中,指挥者需通过对指挥理念和音乐素养的不断填充,并通过实践经验进行创新性运用,才得以实现指挥信息的有力传达。本文通过指挥手势分析,相应引出合唱指挥手势运用策略,在运用中实现指挥手势艺术传达,希望上诉论点能为广大合唱指挥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德]H·舍尔兴.论指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1.

[2][日]斋藤秀雄.指挥法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

[3]房思钊.合唱指挥的基础与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指挥者手势合唱团
挑战!神秘手势
青蛙合唱团
难忘的合唱团
胜利的手势
合唱指挥者应具备的素质与指挥要点
合唱指挥者应具有的素质及指挥要点探析
认手势说数字
一位富有创见的指挥者——邓华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二三事
甲午海战中出色的指挥者刘步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