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程中的山西戏剧创作

2018-01-23 15:12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现代戏剧团剧目

张 丽 娟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1)

山西戏剧的剧目创作在四十年间硕果累累,可圈可点。戏谚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创作是戏曲表演的前提,没有剧本,戏曲演出也就无从开展,可以说剧本是制约戏剧发展的关键。1960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齐燕铭在现代题材戏曲汇报演出大会上提出了戏剧创作“三并举”的策略,他代表文化部对戏曲改革的方针和剧目政策作了明确表述:“我们要提出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地整理、改编、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提倡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

本文从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移植剧目四个方面对山西戏剧四十年的剧目创作进行分析,分别就改革开放四十年山西戏剧主要创作方法、创作成就、影响力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山西戏剧的繁荣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改编传统戏的成就及问题

山西具有丰富的传统剧目,流传下来的剧目有4000多个,可谓家底丰厚。在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戏的演出异常火爆,对传统戏进行改编,是该时期戏剧创作的一个主要方向。1978年,传统戏解禁,山西省文化局根据山西省委的指示精神,首先解禁了传统戏《打金枝》《三关排宴》《白河沟》《破洪州》等剧目,后来又陆续解禁了《含嫣》《下河东》《薛刚反唐》《小宴》《杀宫》《出棠邑》等作品,随后各地、市戏曲剧团的26个传统剧目也陆续得到解禁。至此,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戏曲又回归了山西省的城乡舞台,广大戏曲爱好者和新一代的青年观众都纷纷涌入剧场,欣赏熟悉的音乐唱腔,观看久违了的传统剧目。改革开放初期的传统戏,基本上是作品原貌展示,场面火爆,一票难求。有梆子厅长之称的曲润海先生在1978年《关于剧目管理的调查情况简报》一文中写到“历史戏上座率高,买不到票,大同市《逼上梁山》演了五十多场,场场爆满。”这是当时山西各地传统戏曲演出的真实状况。这样的状态,深刻反映了人们在文革十年十亿人只能看八个样板戏解禁后的需求迸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文化娱乐渠道狭窄所致,除欣赏本土戏曲外尚没有更多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对传统剧目进行必要的改编成为了山西戏曲人的创作重点。山西的传统戏普遍存在场次多,剧目拖沓,唱词不够洗炼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剧作家展开了传统戏曲的改编工作。改革开放之初,延续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制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政策,剧作家们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改编,使许多旧戏别开生面,重新绽放在戏曲舞台。这个时期,蒲剧改编了《送女》《苏三起解》《麟骨床》,晋剧改编了《下河东》《富贵图》《三关点帅》,上党梆子改编了《杨七娘》《杀妻》,北路梆子改编了《金水桥》《血手印》《王宝钏》《杀庙》《四探探母》等作品。剧作家武承仁、曲润海、梁枫、韩树荆、许石青、葛来保等都是改编传统戏曲的中坚力量,而这些传统戏在经过改编后,重新绽放出光彩,成就了大一批演员,也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至今上演不衰。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改编传统戏的成就很大,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曲润海先生改编的《富贵图》至今已经演出超过两千场,成为山西晋剧院的保留剧目,并被省内外其他剧种移植,被列入戏曲学校的教学剧目,收入到了中国戏曲学会新中国“五十年百种曲”汇典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智饰演的倪俊,王晓平饰演的尹碧莲,成为了《富贵图》的经典代表。2018年山西省晋剧院召开了《富贵图》演出超过2000场的研讨会,全面总结了改编传统戏《富贵图》的创作经验。运城的韩树荆改编了《苏三起解》,由运城地区蒲剧团参加1986年振兴山西戏曲调演时推出,青年演员武俊英饰演苏三,兰敬生饰演崇公道,演出轰动了省城剧坛,荣获多个奖项,后赴京演出,引起全国剧坛关注。剧作家葛来保改编《吴汉杀妻》为《杀妻》,武承仁改编的《金水桥》《血手印》《王宝钏》成为北路梆子“老三篇”,至今台口必点这三出戏。梁枫改编的《三关点帅》拍摄成电影,流布甚为广泛,至今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

山西众多的传统戏经过剧作者重新加工改编,再次展现于当代的戏曲舞台,其中也不乏改编不成功的作品,总结改编戏曲的成功得失,对于总结山西戏剧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传统戏改编好,首先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相互统一,也就是要得到受众发自内心的认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晋剧《富贵图》是山西改编传统戏的一个成功经典案例,对何如改编传统戏具有极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传统戏曲是需要千锤百炼的,俗语说“十年磨一戏”,有的戏又何止磨十年,比如晋剧《下河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改编,改革开放后基本定型,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剧,直到进入新世纪,导演文井还在加工改编,改名为《河东悟》,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说,当下各个剧团下乡演出的剧目,大多数仍是改编的传统戏,它们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山西在改编传统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改编传统戏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评论家赵尚文先生认为改编传统戏也是一种创作,不比新创一部戏下的功夫少,比如杨焕育和韩树荆先生改编的蒲剧《西厢记》,就是全新的创作,用晋南方言演出,情节紧凑,妙趣横生,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成为各蒲剧团的保留剧目和剧团下乡必演的剧目。

山西殷实的传统剧目家底,是戏曲创作和发展的丰厚宝藏,是剧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料和基本素材。改编就是创新,创新就是创作,旧戏改编,大有作为,应该加大对传统戏的改编力度。增加剧团剧目,丰富舞台演出,作为“三并举”之一,戏剧创作“三足鼎”之一的传统戏改编,现在已经有许多剧团意识到传统剧目改编恢复演出的重要性了,正在加大传统戏的恢复演出。当前,对于传统戏的改编,缺乏动力,国家重视新编戏的同时,相对缺乏对传统戏改编的政策支持与引导。面对山西如此丰富的传统剧目,我们应该加强重视传统戏的改编,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尊重传统,赋于传统戏以时代精神,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观念,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让更多的传统戏重新焕发光彩。

二、新编历史剧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戏剧创作题材解禁,剧作者在创作上有了相对的自由空间,在此条件下,山西出现了一批新编历史剧。有赵威龙、齐陶的《齐王拉马》,贾肯堂的《书生拜将》,曲润海的《桐叶记》《金谷园》,梁波的《大脚皇后》,纪丁的《千古寒食节》,王惠文、王颂等人的《宏图大业》(后改名《鲜卑娇子》),马彬的《醉醒记》《琴笳赋》,张宝祥的《两地家书》等。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山西新编历史剧欣欣向荣,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一批新编历史剧成为全省各地剧团的保留剧目。

赵威龙、齐陶的《齐王拉马》,贾肯堂的《书生拜将》,梁波的《大脚皇后》,纪丁的《千古寒食节》,王惠文、王颂等人的《宏图大业》(后改名《鲜卑娇子》),张宝祥的《两地家书》,小上的《初定中原》等均成为主创单位的保留剧目,至今上演不衰。山西新编历史剧类型的戏剧创作,着重挖掘本土的地方性题材,如《陈廷敬》《傅山进京》《布衣于成龙》《武则天与狄仁杰》《大唐女人》《褒尚论道》《吴琠进京》《巴尔斯御史》《平城赋》《裴寂还乡》等,一大批具有山西地方元素的新编历史剧,极大丰富了山西的新创剧目。

山西戏剧文学文本的打造,剧目的创作除重用本地剧作家外,还聘请了山西籍外的剧作家,如福建的郑怀兴编写了《傅山进京》《于成龙》,四川剧作家徐芬创作了《烂柯山下》,天津的王卫中创作了《平城赋》。在新世纪,由谢涛主演的新编历史剧《傅山进京》影响较大,自2007年立于舞台后屡获殊荣,先后获得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山西省杏花奖等多项大奖,主演谢涛凭借此剧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该剧还被拍成数码电影。《傅山进京》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好评,是山西新编历史剧中最具有当代意识的新剧目,被专家评为“士气倡导剧”,通过该剧目提高文人的修养,为社会培育浩然正气,以改变不断颓败的“世风”。

新创历史剧的打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新编古装剧多是为了演员评奖或参加戏剧展演而准备,投资巨大,耗费财力物力人力颇多,但是一旦评奖或展演过后,就偃旗息鼓不见踪迹,这对于戏曲的发展而言,不仅仅是资金资源浪费的问题,更是不利于戏剧长足发展。创作动机决定于一部戏的最终归宿,为了演员个人参与评奖与戏曲展演,已经成为戏剧创作的主要追逐目标,而百姓的喜好恰恰是一部戏能否长期演出的试金石,为演员量身定做的作品,演员成了第一位,戏剧本身则退而求其次,特别是有许多主题先行、迎合政治宣传的新编历史剧存活率低下,而一些政治色彩少、功利性弱的剧目反而成为了普通百姓的挚爱。

三、现代戏创作的成就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的现代戏创作异常繁荣。从外部条件来看,现代戏的创作历来受到山西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举办现代戏调演及召开戏曲现代戏创作会议来支持倡导和鼓励现代戏的创作,提高现代戏创作的艺术质量和水平。从戏曲编演主体来看,一方面,一些剧团剧种擅长演现代戏,比如豫剧、二人台、祁太秧歌等,特别是临猗县眉户剧团,以长期坚持为百姓编演现代戏为剧团特色,编创了一系列的现代戏;另一方面,现代戏表现现当代人的生活,观众有亲近感,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三是一些剧作家对现代戏创作的偏爱,比如剧作家张喜明创作的作品就多为现代戏。

改革开放四十年,山西现代戏创作题材多样,多角度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有反映扶贫工作题材的,如晋剧《石角凹》、上党梆子《第一书记》、二人台《杏泉沟》;有反映老年人生活的,如晋剧《守护夕阳》;有反映民办教师生活的,如晋剧《油灯灯开花》;有反映下岗工人生活的,如上党落子《丹凤朝阳》;有反映煤矿安全生产题材的,如眉户《凤凰岭》;有反映职业教育题材的,如晋剧《托起太阳的人》;有反映环境保护题材的,如晋剧《老河如歌》等等,山西现代戏的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剧作者对山西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临猗县眉户剧团紧紧抓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社会现象,率先在山西创作上演了现代戏《胡乐乐小传》,成为山西戏曲界最具代表性、第一个成熟并引起轰动的创作剧目,剧中塑造了坚持讲真话、办实事、不徇私情、维护党和集体利益的有时代特色且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共产党员胡乐乐。之后全国文艺舞台出现新的启蒙思潮,道德复归,文化批判成为思潮的主流,产生一批有影响的现代戏剧目,眉户《唢呐泪》《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碗碗腔“风流三部曲”,无不从深刻揭示社会与人生的本质入手,从表现浅薄平庸的人性走向张扬人性的深层意蕴表达。特别是现代戏《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剧中纯朴善良的农家女段喜凤悲剧性的命运,至今仍刺痛着观众的心。《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创作于1987年,由剧作家小上编剧,著名导演姚大石与张宏担纲导演,根据郑义的小说《老井》改编。剧作者没有用理性的宣教去“教化”观众,而是通过极具感染力的情节设置,通过演员朴实率真的表演,在剧中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却能撞击心灵的人性化情结,将封建意识对人性的扼杀展现得淋漓尽致,该剧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站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对传统文化、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刻反思。

晋剧《丁果仙》《刘胡兰》《高君宇与石评梅》,上党梆子《西沟女儿》《赵树理》,上党落子《申纪兰》,北路梆子《徐向前返晋》《侨女李林》《云水松柏续范亭》等,或写英雄人物,或写劳动模范,这些作品多以生活中人物为原型,通过艺术性的加工虚构而创作,这也是现代戏创作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以现当代优秀人物为原型的现代戏中特别突出。就现代戏而言,能够成为保留剧目的作品并不多,对现代戏的创作理论与经验有待进行更深入研究。

纪丁和王颂创作的蒲剧《土炕上的女人》,描写了一位普通农妇杨三妞既普通又高尚的事迹,在几十年的人生风雨中,三妞承受着一场场的情感冲击,却无怨无悔,她只是一次次地付出,而没有向对方索取丁点儿东西。戏中的土炕,质朴、笃实,敦厚,既代表着三妞,也象征着中国生活于底层的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当“公家人”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贡献自己的一切,即使是生命,也在所不惜。该剧自1998年首演以来,主创人员获得省内和国家的各项大奖,主演任跟心凭借此剧获得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直到今天,已经由第二代演员团队演出,仍然活在舞台,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蒲剧《山村母亲》是运城青年蒲剧团的保留剧目,曾多次获得国家大奖,主演景雪变凭此剧获得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此剧也已拍成电影,并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剧团下乡演出,《山村母亲》是百姓特别欢迎的剧目之一,省外其它剧团也纷纷移植,为剧团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蒲剧《山村母亲》以演出1200场获得文化部第二届保留剧目大奖,并安排在全国巡回演出。现代戏也能成为一个剧团的保留剧目,也能成为剧团借此吃饭的剧目,能不能长期不断地演出下去,普通观众说了算,不论是新编历史剧,还是现代戏,群众永远是剧目能否长期上演的决定人。如果没有群众喜欢,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一个剧目是不可能存活下去的。社会主义的戏曲事业,还是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编好戏,为人民演好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是剧团生存之道。

现代戏存活率低是客观现实,许多现代戏演过一阵便偃旗息鼓了。这是因为现代戏与时代紧跟,当时代发生变化的时候,体现过去时代内容的现代戏就不适合演出了。曲与政通,戏随时改,况且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事物总是在不断淘汰中发展的,艺术上的流派和风格也是在相互淘汰中相对应地发生与发展的。优秀的被保存下来,又不断在淘汰中保留更优秀的,因此,这也客观地反映了艺术界的生态平衡。2016年山西举办了扶贫剧目展演,现在各个剧团在寻找扶贫题材的剧本,是因为国家重视扶贫,当实现小康社会后,扶贫工作结束,扶贫不再是国家工作重点时,这样的戏曲就会结束她的使命。而我们想要创作出能够流传下来的现代戏,还是得深入生活,挖掘富有戏剧性的题材,塑造富有灵魂和个性的人物。现代戏是完全可以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的。进入新世纪,走入新时代,山西现代戏创作劲头强劲,剧作家有了更高的艺术标准与追求,剧作家、演员和导演强强联合,充分发挥戏曲各个部门的能动性,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风格的现代戏,晋剧《上马街》、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左权开花调歌舞剧《太行奶娘》、上党梆子《太行娘亲》等剧多次亮相全国的戏曲舞台,成为专家认可、百姓爱看的现代戏,也成为新一轮现代戏创作的精品与典范。

四、移植剧目是丰富本剧种剧目的有效途径

除戏剧创作“三并举”外,通过移植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也是丰富本剧种剧目的一种重要的戏剧创作方式。优秀剧目包括其他剧种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及现代戏。由于已经有先前其他剧种剧目成功的经验积累,移植剧目具有节省成本与生产时间及成活率高的特点,移植优秀剧目是弥补创作力量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剧本资源共享,解决剧团缺少新剧目的一条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后,不仅有山西的各个剧种之间互相移植成功的剧目,而且有山西各戏曲演出团体大量移植省外的优秀剧目。各个剧团都在寻找适合本团演出、群众喜欢的其他剧种的剧目。有许多移植剧目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得到观众的认可。

(一)移植剧目是一种常态化的创作方式

改革开放之初,移植剧目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以山西省晋剧院为例,1978年移植浙江昆剧团的《十五贯》、北京京剧团的《雏风凌空》、京剧《柜中缘》、评剧《甜蜜的事业》;1979年移植西安豫剧团的《假婿乘龙》(《春草闯堂》)、吉林吉剧《包公赔情》、川剧《评雪辨踪》《迎贤店》《李逵绣花》《张飞审瓜》《花田写扇》、商洛花鼓《屠夫状元》;1980年移植成都京剧院《杨八姐盗刀》、北京京剧院《迎亲闹朝》(《三打陶三春》)、河南越调《审寇珠》(《狸猫换太子》)、京剧《碧波仙子》(《金麟记》);1981年移植秦腔《海瑞驯虎》、河北梆子《红楼夜审》、河南越调《审陈琳》;1982年移植京剧《擂鼓战金山》、北方昆曲剧院《痴梦》《昭君出塞》、京剧《望江亭》;1984移植河南豫剧《包公坐监》、京剧《失空斩》《拿高登》、豫剧《梨花归唐》;1985年移植《玉玲珑》、河北梆子《绣鞋案》、新编民间传奇越剧《春江月》等等。从山西省晋剧院移植剧目可以看出,这种投入少,见效快的移植剧目,极大丰富了本剧种的演出剧目,迅速拓展戏曲演出市场,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我省戏剧的繁荣与发展。

(二)移植剧目的积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演员为导向来选择移植剧目,锻炼成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移植于上海越剧院的《花中君子》,成为梅花奖演员宋转转代表作;移植于河南省周口平调剧团,后经重大改编的上党梆子剧目《吴汉杀妻》,成为梅花奖演员张爱珍的代表作。移植于吕剧的《画龙点睛》,成为梅花奖演员成凤英的代表作。《喜荣归》《打神告庙》之于田桂兰,《春草闯堂》之于吉有芳,《风雨行宫》之于陈素琴,《金子》之于陈红,《华子良》之于杨仲义,等等,许多移植剧目专门为优秀演员量身打造,也成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

进入新世纪,文化部门大力引导移植优秀剧目,移植剧目更多从剧团演员实力、演出市场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移植剧目体现剧团的自我主体意识,同时更加重视移植剧目的版权,更加尊重移植剧目的劳动创造。2005年11月,山西省文化厅在太原举行了山西省首届移植剧目调演,移植剧目多为获得文华大奖或全国性奖项的剧目,调演不仅为各个剧团提供了难得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同时又丰富了地方戏的上演剧目,又推出了一大批艺术新人。之后,2006年全国优秀剧目移植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高度肯定了山西举办的移植剧目调演,将全国有着广泛影响的优秀剧目移植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投入少,见效快,很容易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移植其它剧种的优秀剧目是剧团生存本能的一种反映,也没有多少版权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艺术工作者辛苦创作越来越尊重,生产主体的版权意识逐渐增强,移植优秀剧目也成为各个剧团自发地主动的行为,也都特别重视移植剧目的版权归属,免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纷。改革开放四十年,山西许多移植剧目,至今上演不衰,而且山西各个剧种的优秀剧目也被其它剧种移植,体现了全国各种剧团艺术生产相互交流借鉴与渗透融合。由尚长荣先生主演的京剧《廉吏于成龙》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后,上海京剧院以1元钱的版权费转让给吕梁市晋剧院,该剧移植成晋剧后,深受观众喜爱,尚长荣先生还收扮演于成龙的演员为弟子,为梨园留下一段佳话。后来该剧目又被移植为蒲剧,由首届梅花奖演员郭泽民扮演于成龙,也深受观众喜爱,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我省京剧院新编京剧《大脚皇后》《三关明月》被移植为晋剧、上党梆子,受到群众欢迎,也被省外其它剧种移植,同样赢得了市场,移植剧目成为为本剧种发展传承的又一快捷简便的路径,但移植什么样的剧目,怎样移植,应该全面考量慎重选择,需要慧眼独具,更需要考虑剧团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找寻百姓认可的剧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为服务于受众。

五、结语

总结山西戏剧四十年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主要是领导重视,举办各类活动,山西艺术节、中青年演员评比、杏花奖评比、四大梆子调演及其他剧种展演活动,激发了戏剧工作者的积极性,可谓措施得当。戏剧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当前山西戏剧创作生态,又有了新的变化,国家加大了对剧团剧目生产的支持力度,好的剧目可以申请国家艺术基金,解决了剧团进行新剧目创造的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各个剧团主动加大了新剧目的创作。

剧本是一剧之本,剧本是戏曲演出的源头,出戏才能出人,出戏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本种剧的艺术,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山西戏剧创作的影响和成就,梳理山西戏剧四十年来剧目创作的得与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助力山西戏剧发展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现代戏剧团剧目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现代戏的发展路径与创作走向
现代戏话语体系下的剧种边界重构——由张曼君导演的现代戏引发的思考
诗性现代戏的中国表达——张曼君现代戏创作探要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