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群中咬尾现象防控研究进展

2018-01-23 21:19李华伟
猪业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垫料稻草猪只

李华伟

(河南雄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猪群中咬尾是养猪生产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它具有诱因多、潜在危害大的特点,对管理造成干扰,引起猪只死亡。经过咬尾干扰后,猪群的饲料报酬降低,猪只表皮受到不同程度的外伤,容易感染疾病,使得猪群体重均匀度降低,最终商品猪次品率增大。在小规模养殖户或高人力投入养殖模式下,工人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细心观察和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或消除咬尾的损害,但规模化猪场中工人的劳动效率大大提高,每位工人能够管理1 000头以上的育肥猪或者1 500头以上的保育猪,分摊在每头猪上的管理时间极其有限。这种养殖模式的变化,对传统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猪群中咬尾的观测和预防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多种新的解决办法不断出现,及时整理尤为必要。

1 猪群中咬尾产生的原因

围绕猪群中咬尾专题,研究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现环境因素、生产系统和管理因素都会造成猪群中咬尾,具体有饲养密度、人均管理头数、氨气浓度、温度、疾病、风速、营养、季节、抢食、饲喂模式等均会增加咬尾的发生率。猪群中咬尾分为轻度咬尾和严重咬尾,轻度咬尾较为普遍,多为无破损或轻度表皮破损,但猪群中通常有1%~3%的严重被咬尾,管理不当时轻度咬尾容易导致严重咬尾。环境因素、生产系统和管理因素与猪的行为结合到一起进行综合判断时,猪群中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多样,不同猪场的原因更是不同。与其他疾病不同,猪群中咬尾症没有预兆,对咬尾症的治疗多是在发病后给予补救措施,但对猪只已经造成了既定的伤害和应激,增加了染病和死亡风险。

2 猪群中咬尾造成的危害

猪群中咬尾造成猪只体表不同程度破损,增加兽药投入、人工与治疗成本和防疫压力,会对猪群生长造成长期潜在危害,最终降低出栏猪商品率。咬尾现象在所有群养模式下猪群中均有发生,只是严重程度不同。在芬兰的猪场中,8%~30%的猪遭受咬尾。从育肥到出栏这段时间里,有11.4%的猪遭受咬尾,被咬猪的日增重降低1%~3%不等。在遭受咬尾后短期时间里,受伤猪的日增重降低11%,从咬尾到出栏,受伤猪日增重降低5%。遭受创伤的猪,其潜在的感染风险加大,屠宰后胴体污染率增高,除此之外,额外的人工护理、药物投入和死亡都会增加生产成本。随着现代集约化生产,猪群规模扩大,被动治疗咬尾症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在咬尾发生之前,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咬尾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3 猪群中咬尾防控研究进展

当发生猪群中咬尾时,提供垫草、增加通风、增加饲料供应、降低光照、对于咬尾的猪进行隔离等,均有降低被咬尾的效果。研究发现通过铺垫松软的垫料(稻草、锯末)、悬挂铁链、玩具或打结的绳子都能够有效降低猪群中咬尾的发生率,但需要定期更换方式以保持猪好奇感,否则这些玩具或挂件一旦被猪熟悉后,对猪只的吸引力就大幅降低。在断奶仔猪中,对于有咬尾创伤(严重)的猪群,铺稻草比挂铁链、放置塑料管有效;对于有咬尾伤痕(轻微)的猪群,在降低咬尾方面,铺稻草的效果也优于草架、铁链、塑料管。目前大多猪场多采用漏缝地板,通过固体垫料的方式减少猪群中咬尾,一方面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影响粪污清理,这种做法在生产管理上不太可行。为避免长稻草与漏缝地板系统不兼容问题,采用切碎的稻草、泥炭和锯末在生产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为节约垫料和便于清除垫料,也有学者采用草架的方法,猪只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获取垫草。为避免清理垫料带来的不便,也有研究者将垫料铺在大箱子中,便于垫料与粪污分离。生产中添加垫料降低咬尾的方法,增加了原料投入成本和工人劳动量,同时粪污与垫料混合,使得栏舍内卫生变差。对于被咬伤的猪,在创伤部位涂抹木焦油等,可预防再次被咬。如果涂抹木焦油无效的话,对被咬猪只进行转群是简单有效的办法。

虽然上述造成猪群中咬尾的原因有10条之多,但面对现场诊断时缺乏明确的具体原因,并且对于咬尾的措施多属善后补救,缺乏有效防控。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提升,通过自动监测,能够有效弥补工人巡查时间有限的问题,是未来降低猪群中咬尾的有效方法。研究发现,咬尾时猪群的猪尾巴多下垂、躁动不安或活动增加、攻击行为增多、咬尾行为增加,并且难以用添加维生素的方式消除。咬尾发生之前,这些行为在群体中表现较为明显,被咬猪也会表现相似行为,这些异常行为为提前预警提供参考。Sonoda等(2013)建议使用自动监控系统来监测猪群中咬尾的早期信号,为生产提供预判。期间利用三维相机、机器视觉算法测量猪群中猪尾巴的位置,结合人工对尾巴位置和咬伤严重程度评分,建立针对猪群中猪尾巴位置的自动监控系统,以预判猪群中咬尾的风险程度。部分发生咬尾的猪群可提前14 d发现尾部位置异常。对于咬尾的猪群,通过三维监测模型还可以判别咬尾的严重程度等,进而及时采取措施。对于猪群采食活动异常增加,可能是发生咬尾的早期信号。

基于现有的管理模式及早预警咬尾,是生产管理中迫切需要的技术。Marc B.M(2003)通过文献汇总,总结出引起咬尾的关键因素,经meta分析评分后,建立计算机决策系统-PIGTAIL,使用者根据自己猪场的信息进行填写后,系统即可评估出咬尾风险等级(0 ~10),进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猪场各项管理指标进行监测后,通过精准牧场技术(PLF)将多种因素进行量化,也能够在咬尾的早期阶段及时被发现,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降低经济损失。

遗传育种方面,通过数量遗传学研究发现,猪群中咬尾行为是一种遗传性状,但是大多育种公司致力于瘦肉率、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以及繁殖性能等指标,只有少数育种公司关注动物行为和动物福利相关指标,因为兼顾的指标越多,则相关的商业指标选育进展越慢。另外对攻击型猪的基因表型筛查较难,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技术研究发现,咬尾猪和受害猪的基因表达相似度较高,与其他猪的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不参与咬尾的猪具有“抗咬尾”表型有关。

在传统养殖模式下,猪群中咬尾是猪场难于控制的问题,但随着管理技术的进步,对于猪群中咬尾正在从传统的治疗补救型措施逐渐转向预判型应对,这些新兴的管理控制技术、评估模型为防控猪群中咬尾提供有力支持,大大推动了动物福利和提高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略,如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

猜你喜欢
垫料稻草猪只
稻草熊
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方法研究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猪舍富集的环境对猪只的影响?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你为什么抓住“佛系”这根稻草
鸡舍垫料管理技术
自然养猪技术探讨
不同天气条件下平养肉鸡的垫料使用要点
两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