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没有这时代就没有我

2018-01-23 11:28
北广人物 2018年47期
关键词:放电影红高粱寻根

改革开放改变了无数电影人的命运,从恢复创作的第三代第四代导演,到横空出世的第五代,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第六代,再到新世纪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崛起而层出不穷的跨界新人,时代造就了他们的机遇,电影成就了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故事和作品就是40年改革开放最生动的传奇。

張艺谋:1971年我进了工厂以后,干的是纺织车间的辅助工,很辛苦,三班倒,那时候你21岁,正年轻嘛,所以你不甘心那种生活。总觉得要学点什么东西,我表哥爱照相,带着我去放了一些照片,就很迷恋,后来就开始学照相。1977年时候恢复高考,其实所有人都蠢蠢欲动。我对电影一无所知,那时候对我来说就是能考上大学就行。而且1978年是我最后的机会,我知道它能改变我的命运。你看那个高考牵动了干家万户的心,我认为它除了求知之外,它还寄托了一个人成才的理想。

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收到录取通知书,工厂全都传开了,因为出了一个很大的事,我们所有的老工人见我都是说艺谋放电影要学四年呢,他们认为我在学放电影,那个年代的人们不觉得拍电影可以作为终身的职业。

拍摄《黄土地》间隙,陈凯歌曾对张艺谋说,在咱们82届153个同学中,有一点数你最强烈——心比天高。拍摄完三部片子,张艺谋果然做了导演。这一次改变他命运的女神,是—部叫《红高粱》的小说。

张艺谋:28岁才进电影学院,所以就完全不再像那些十七八岁的孩子还有点无忧无虑,我完全不是。这个大学能不能读完不知道,所以就特别特别努力,特别刻苦,给自己定很多标准。

做导演的念头早就有了,那时候主要是觉得很尴尬嘛,我比全校同学都大。老摄影师都是给我们这样讲:你们毕业以后分到电影厂,基本上要有十年到十五年,多年的媳妇才能熬成婆。我就觉着,那我毕业32岁,十五年以后四十多岁了我才掌机,那我太晚了。

为什么第五代作品大部分都是拍那种历史题材的,寻根的,乡土的,它是受到当年文学思潮最大的影响,当年文学界寻根热。所以第五代的作品在这个氛围下成长起来,它带有那个时代强烈的烙印。所以也很难说《红高粱》是不是终结,但是我认为所有人都是跟着时代一同走的,所谓与时俱进嘛。

拍摄成本仅60万元的《红高粱》,一举夺得1988年第38属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触摸到世界三大电影节的最高奖,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那一年,张艺谋刚好38岁,与柏林电影节同龄,由此开始了其后30年的导演生涯,原著作者莫言33岁,摄影顾长卫31岁,主演姜文25岁,巩俐23岁。这群年轻人,用激情和才华创造了一个中国电影的奇迹,后来都成为了电影界的佼佼者。24年后,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也是电影与文学相互成就的时代传奇。

张艺谋:那个年代,因为我们这一批年轻人,所谓第五代,那时候听起来像个传奇一样,像个神话。有一段时间他们给我定义,就说我是得奖专业户,摄影也拿奖,导演也拿奖,演员也拿奖,就感觉逢奖必拿,到全世界各地,摘金夺银,第五代导演们都是风头正劲的时候。

据人民网整理

猜你喜欢
放电影红高粱寻根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叙事如同放电影,多个镜头巧切换
“我要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红高粱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寻根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