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歌曲《峨眉山月歌》的版本对比与演唱探究
——以罗忠镕版与赵季平版为例

2018-01-24 05:36
北方音乐 2018年23期
关键词:峨眉山钢琴伴奏和弦

杨 柳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一、李白生平及其古诗《峨眉山月歌》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有“诗仙”之称的李白是我国盛唐时期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的漫游使其诗词多以抒情为主,想象力丰富,诗风简练豪放。李白存世的诗文有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这些诗文或表现出对权贵谄媚之人的蔑视,对劳苦人民的忧心,或抒情寄予山水之间,表达对故乡对友人的情谊。其诗文展现了唐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首《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约25岁时初离蜀地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思念故乡友人的佳作。短短四句中,从远至近。秋高气爽,峨眉山上挂着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川流不息的平羌江上。从景到人,在静谧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行进,我思念之人不得见,只能怀着不舍乘流东去,直下渝州。诗中巧用的五个地名也体现了诗人心思的细腻与情怀的豪放洒脱。

二、《峨眉山月歌》两个版本的对比分析

(一)罗忠镕创作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是罗忠镕先生于1984年选李白同名诗创作的艺术歌曲《唐诗绝句五首》中的第一首,1985年李雅美与廖冲在西柏林首演该作品。整首作品结合中国与西方作曲理念,将十二音序列技法、兴德米特的作曲技法融入到作品中,以诗人李白乘舟观景抒情,满怀壮志与充满离愁的心理作为全曲的创作基调,简短精致,共25小节,无反复。在女高音独唱与钢琴伴奏的配合下,完美展现了音乐与诗词的结合。

从乐谱上可以看出,作品是配合诗词句子的非方整曲式结构,作品可以分成引子(1-5小节)、呈示部(6-12小节)、对比部(13-16小节)、再现部(17-20小节)、尾声(21-25小节)。整部作品的旋律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调式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和声的创作思维,启承转合,采用F宫调式,小三度和弦为特征音程书写乐曲的前三句,虽然在对比部分回到了F宫调式调性上,却没有旋律结束感,而是在再现部将调性转为了降B调,给乐曲增加了一种缥缈而思绪未断的感觉。乐谱中标记的音乐术语,配合右手的柱式和弦与左手分解和弦的流动,将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展现了水的流动,山的巍峨,经过的地方和思念的人。旋律线条优美连贯,织体层次分明,在第四句“思君”处,出现全曲最高音,将情感推向高潮。在“下渝州”处婉转结束,像寂静夜晚留有的半丝情愁,首尾呼应。

(二)赵季平创作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是赵季平先生于2014年发行的《唐风古韵》中十首唐诗艺术歌曲之一,也是选择李白的同名诗词创作谱曲,整首作品采用民族七声调式,遵循诗词的韵味特点,多采用一字一音的创作手法,用装饰音进行修饰,增添了古韵的气息。

从乐谱上看,整首作品在民族七升调式的基础上采用A羽调式,小三度和弦做支持,乐曲中加入变音,使乐曲的古风风格更加凸显。全曲共35小节,没有复杂的调性与曲式结构,乐曲可以分成引子(1-4小节)、呈式部(5-11小节)、对比部(12-20小节)、简单变化再现(21-35小节),乐曲结束在主和弦上,调性归属感强烈,并且最后两小节中加入了两组三连音的琶音,像晚风轻轻略过,增添了诗词的意境。左手柱式和弦的波音仿佛像江水的水波,右手和弦的行进像是月光在水中的倒影,又像偶尔轻轻滑动的双桨,配合演唱旋律的行进,用最简朴的音乐,表达了诗人乘舟远行的内心情感。

三、《峨眉山月歌》两个版本的演唱探究

(一)罗忠镕版《峨眉山月歌》

在演唱罗忠镕版本时,首先在谱面上的全曲速度标记是Lento(慢慢的),引子部分钢琴伴奏左手旋律以很轻的十六分音符慢慢引入,这里左手的十六分音符是十个音作为一组进行的,划分出来不在完整的一小节里,右手的和弦音与左手相同的音是不对位的,所以在听前奏时,要将引子作为整个的部分来听,根据标记的强弱力度变化与重音,调整呼吸,不能单独数小节数来算什么时候该演唱。第一句演唱和钢琴伴奏都以弱的力度开始,但在演唱“峨眉”时,声音要开口挂在位置上,不能虚声,随着乐句渐强将气息推开突出音“山月”,展现峨眉山的巍峨雄伟,在“半轮秋”处力度渐渐弱下来,终归是夜晚,展现了诗人对所见远处景色的赞叹。第二句全句用中弱的力度演唱,音域没有跳跃,像低头看这水中的流水和月影,在左手伴奏模仿流水的衬托下,在“水”处,做了三连音的处理,在前面十六分音符处不要赶节奏,平稳演唱,在三连音处可以稍作渐强再收音,演唱时保持力度,挂住头腔位置。第三、四句,根据力度标记突出情感,保持气息的流动,虽然演唱的旋律结束了,但要让情感和钢琴伴奏一起结束。

(二)赵季平版《峨眉山月歌》

在演唱赵季平版本时,乐谱在最开始便给出了“古典风”的风格要求,钢琴伴奏和演唱者要想象置身于那个时期的场景中,钢琴伴奏可以更偏向于古琴弹奏的感觉。整首作品中没有过多的音乐术语标记,但每一个音乐术语出现的地方,都有该句独特的魅力。在引子部分标出了弱的力度,钢琴伴奏左右手的波音和和弦的行进就要收拢一些,每一个音弹清晰。开始演唱时,第一句要有夜晚缥缈的感觉,力度上控制,挂住头腔高位置,像朗诵诗词一样演唱,每个字要准确,不能拖着音走。在第二句“江水流”处,注意旋律的空拍,不要赶节奏,旋律的音虽然低一些,并且加入了空拍停顿,但是在此处声音位置不能掉下来。第二句结束后有三小节短暂的间奏,此时要声断而情不断,如果情绪完全收回,那第三句很难将情绪宣泄出来。第三句“向三峡”处可以作一个渐弱的处理。乐曲一、二、三句中前半句用了同样的音型,像在水中山和月的倒影一般,应着诗人的小舟,在月夜下行进。第四句“思君不见”处,随钢琴伴奏做渐强处理,要将二度装饰音再提调说音的位置上,润腔带出来,该句中的“下”处可以做这个音单独的重音处理,展现内心的宣泄。第二遍演唱时,情绪的处理可以稍作修改,与第一段的演唱形成对比。

(三)两个版本演唱时音乐细节的共性处理

两首同名作品,都是选自李白的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在演唱时有一些共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在演唱作品前,可以先以戏曲中提调说音来调整要挂的头腔位置,感受气息流动中,声音在体内的经过。开始演唱作品时,除了注意音高和节奏的准确以外,还要注意依字行腔,归分每个字的声韵母,按十三辙中的每一辙多次练习,每一个字咬准确,不能含糊带过。演唱中除了要注意以情带声外,还要注重表情在演唱过程中的运用,在这首作品中不能夸张的表现愁和哀伤,作品本身并不是悲情歌曲。同时,演唱者情绪的表达要与钢琴伴奏相结合,两首作品都运用传统民族调式,在力度、音乐细节和感情处理上要有别于西方艺术歌曲的处理方式。

四、总结

《峨眉山月歌》是中国优秀诗词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罗忠镕先生创作的版本,还是赵季平先生创作的版本,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都是古诗词歌曲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让更多的学者接触、学习古诗词歌曲。演唱者在表现古诗词歌曲时,要注重对古诗词歌曲意境和韵味的把握,注意区别于其他声乐体裁的细节处理。

猜你喜欢
峨眉山钢琴伴奏和弦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合唱艺术中钢琴伴奏的运用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下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峨眉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