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歌回归童真
——儿歌歌词创作谈(二)

2018-01-24 10:45童音
岭南音乐 2018年5期

文|童音

儿歌的题材

儿歌写什么题材好?这似乎是我们经常抓耳挠腮的事。其实,很多的儿歌题材我们一直在写,只是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娱乐至死”现象也波及到儿歌创作,儿歌歌词“成人化”或者“伪儿童化”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儿歌越来越远离小朋友。儿歌题材亟待回归儿童本真。下面要说的儿歌题材方向并无创新,但却是被我们遗忘或者忽视了。

1.动物歌

为什么孩子们爱看动画片?动画片里为什么多是用动物来作为描述对象?儿童题材的作品为什么多是用动物来写?因为动物性是人的第一属性,社会属性相对单一的小朋友,自然具有更多的动物性。孩子对动物的喜爱,既可以说是“主动兴趣”(天生属性)的结果,也是由大人们引导的“被动兴趣”(后天学习)的结果。以被小朋友们喜爱的动物作为描写对象的儿歌,仍然必须是儿歌歌词创作的主要且重要的题材之一。

2.游戏歌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歌也从来都是儿歌的主要题材之一。之前举例过的《找朋友》、《丢手绢》、《拍手歌》等,都是游戏类儿歌的代表性作品。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那些被小朋友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小时候唱过的儿歌,仍然在被现在的小朋友唱,这一方面说明那些儿歌的经典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下儿歌创作“黔驴技穷”的悲哀。时代不同了,游戏内容也不同了,游戏类儿歌也一定要与时俱进,要写好当时当世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游戏。

3.数数歌

除了教小朋友认知生活中常见的具体的形象事物,认数字可能是最早让小朋友认知抽象事物的内容之一。数字与小朋友的生活息息相关,吃一粒糖啊,吃几口饭啊都与数字有关。

数数歌也是很多的。传统童谣中的“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之类,“你拍一我拍一,一只公鸡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二个什么什么”之类,都拍打了几代人。很多数字童谣并没有谱成儿歌,只是当做数数游戏,或者只是给加了一个节奏(当然,给了节奏的数字游戏,也是对乐感的一种培养)。数字儿歌仍然大可以写。

4.问答歌

问答歌,通常是用叙述的方法,通过描述生活中的现象,让小朋友动点儿脑筋,唤起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帮助认识理解世界。

比如《什么好》:“什么好?公鸡好,公鸡喔喔起得早。什么好?小鸭好,小鸭呷呷爱洗澡。什么好?小羊好,小羊细细吃青草。什么好?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闹。”再比如《吉祥三宝》:“爸爸,太阳出来月亮回家了吗?没有。星星出来太阳去哪里了?在天上。我怎么找也找不到它?回家了。(合)太阳月亮星星就是吉祥的一家……”

问答歌很值得多尝试去写,因为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增进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5.连锁调

连锁调,也叫连珠体童谣。它以“顶针”的修辞手法来写。

比如《牵牛花》:“牵牛花,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这样的歌词本身就有点玩游戏的成分,有趣,也上口,容易记住。可以尝试。

6.拗口令

拗口令,也叫绕口令,也有点玩游戏的成分,用来训练儿童的发音。

比如《一面小花鼓》:“一面小花鼓,鼓上画老虎,小槌敲破鼓,妈妈用布补,不知是布补鼓,还是布补虎?”

当然连锁调和拗口令的儿歌适合小学中高年级的小朋友。

7.摇篮曲

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它并不属于儿歌,而属于“母歌”,也就是说属于成人歌,但由于是儿童接触到的最早的歌曲,所以往往也是小朋友最早学会的歌。比如叫《摇篮曲》的歌曲很多,在我国流传最广的《摇篮曲》有:

《摇篮曲》(1):“风不吹,树不摇,鸟儿也不叫,好宝宝要睡觉,眼睛闭闭好。”

《摇篮曲》(2):“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摇篮摇你,快快安睡,夜已安静,被里多温暖……”

这里之所以把这些类型的儿歌都列举出来,意在提醒我们的词作者不要单一地写一种类型的儿歌,各种类型都可以尝试,儿歌也才能更加丰富。不要忘了这些题材和写作类型,更同时要时时提醒自己,所写的内容要和不同时代的儿童生活贴近。

现在的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歌

现在的儿歌的确难写,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难以捉摸”。改革开放40年,用一句歌词来讲:“改革开放富起来”,但不客气地说,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下去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几乎没有几首好的儿童歌曲,为什么?原因很多,可知的、被公认的原因有:时间就是金钱的发展观、独生子女的排他与自我(或者叫自私)、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娱乐取代了文化等等,简单地说,我们的精神文明已远远滞后于物质文明,我们的儿童教育滞后于这个时代了。儿歌创作也不例外。

现在的(或者说最近这些年来)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歌?

要想为现在的小朋友写歌,首先要了解现在的(或者说近些年来)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歌。对于这个问题,个人拿不出答案,因为现在几乎没有属于小朋友自己的歌,现在小朋友喜欢的歌多是大人的歌。近些年来,被小朋友喜欢的、众所周知的歌大致有:《江南STYLE》、《最炫民族风》、《隐形的翅膀》(尤其中小学女生)、《小苹果》、《大王叫我来巡山》《大梦想家》、《超级英雄》(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主题歌)、《逆战》(一款腾讯游戏主题歌)等,还有哪些,还真不了解。现在真的很少听到孩子们唱那些充满童真的歌曲了,或者最多还有些只在学校的音乐课里老师教唱,下课后却不会主动再去唱的一些歌吧。

归纳上面列举的这些歌来看,现在的孩子喜欢的歌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节奏感强;二是无厘头(搞怪)。干着急没用,冷静下来,我们还是“悲愤地”从孩子们喜欢的这些歌曲中找出一点可借鉴的东西吧。

试简析:

《最炫民族风》:关键词汇:“开怀”、“自在”、“痛快”

《小苹果》:关键词语:“送给你”、“献给你”、“不嫌多”

《大王叫我来巡山》:关键词句:“不粘人的小妖精”、“献给我的小公举”、“抓个和尚做晚餐”

《大梦想家》:关键词句:“被小事打扰”、“为心事烦恼”、“带着光跟我飞翔”

《超级英雄》:关键词语:“轻松”、“白日梦”、“冲动”、“无所畏惧”、“超级英雄”

《逆战》:“暴风少年登场”、“喧闹整个世界”、“狂野”、“发泄”、“操控”、“Fighting(战斗、开火)”

最后来看一首很“柔”的歌:

《隐性的翅膀》:关键词汇:“孤单”、“受伤”、“翅膀”、“飞过绝望”、“带我飞”、“不害怕”

这些关键词折射出孩子们这样一些心理状态和心灵需求:感到孤独,渴望被爱,被关心;害怕社会,感到无助;渴望自由,无拘无束,甚至放纵,破坏。这是一个亟需引导的状态。

现在的儿歌该怎么写

一、拥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心人”

上面分析的几首歌,是孩子们“被动接受”的,之所以说是“被动接受”的,是因为:一、本身孩子们找不到自己喜欢的歌,或者说我们并没有写出孩子们喜欢的歌;二、既然没有,就从成人歌里挑一些能happy,能自嗨的吧(实际上上面那几首歌,大多数孩子并不十分明白写的是什么)。

那么,现在的孩子的兴趣点到底是什么?我们仍然必须从孩子的“主动兴趣”与“被动兴趣”中去寻找。

1.“四大主动兴趣”

前面讲的“吃喝玩乐(学)”四大主动兴趣是任何时代的儿童的共同兴趣,只是这四大主动兴趣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基于当代儿童教育的被动缺失的原因(并非儿童教育者不想教育好儿童,而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符合国情的、科学的儿童教育体系没有跟上),因此,个人认为,我们的儿歌创作必须更多地把“被动兴趣”(也就是引导教育的兴趣)融进“主动兴趣”的题材中。

以“主动兴趣”的“吃”为例:

现在的孩子爱吃什么?红米饭南瓜汤肯定是不爱吃了,爱吃可乐、薯条、炸鸡翅之类的大人们认为的“垃圾食品”,但总不能去写“可乐可乐真可乐”吧?那么,引导孩子健康饮食就是现在的“吃”主题。

仍以“西瓜”为例,现在的孩子还爱吃,还可以写,比如我前面举例的《大西瓜》:

“大西瓜,西瓜大,绿绿的瓜皮,黑黑的籽,吃在嘴里甜又甜。一块送给爸,一块送给妈,一块留给好宝宝。”

可以看到,歌词在写主动兴趣的“吃”的基础上,融进了“被动兴趣”的内容——“一块送给爸,一块送给妈,一块留给好宝宝。”现在孩子的成熟比以前提早了,我们的“被动兴趣”教育也必须提前。

以“主动兴趣”的“玩”为例:

现在孩子玩的内容与我们小时候天差地别,我们小时候玩泥巴,过家家,捉迷藏,充满自然情趣,现在的孩子喜欢玩什么,说实话,我除了知道喜欢玩手机游戏,其他还喜欢什么还真不大清楚。从这一点来看,或者说换一个角度讲,我们的孩子还真有点可怜,我们能提供给孩子们什么好玩的,大人们忙工作,忙赚钱,忙人际关系,把孩子交给不会玩游戏了的爷爷奶奶,交给一味求分数的学校,交给眼里只有钱的培训机构,累了困了玩手机、刷微信,很少去培养孩子们的“被动兴趣”。

现实如此,我们怎么去写孩子们的“玩趣”?改变自己,发现孩子。或许,这本身就是题材。以写《搭积木》为例:

“长积木,高个子,圆积木,小胖子,……大家手牵手,变成好朋友,搭成一座小房子。”以前也写搭积木,写的是孩子搭积木的快乐。现在写呢?把教育融进去:“手牵手”“变成好朋友”。

还可以这样写:“小积木,小积木,一块横来一块竖,……爸爸和我搭积木(我和爸爸搭积木)”

比如写《小花园,真漂亮》:“(先描写画的小花园……)妈妈画一片白云,爸爸画一条小河,宝宝画上小太阳。”

以前写这个题材,可以只描写小朋友画的小花园多漂亮。现在就要注意把人物写进去。现在的孩子孤独,渴望陪伴。

孩子们喜欢什么,要我们去发现,去引导,去发现现在的孩子的“玩趣”所在,并且去引导孩子的“玩趣”,我们要为儿歌写作创造题材。要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去满足他们的渴望,引导他们的兴趣。

我们一定要明白:时代不同了,孩子们的需求不同了。他们感到孤独,渴望被爱,被关心,我们就要去为他们代言。我们能不能写写《爸爸牵牵我的手》《妈妈你别走》之类的现实题材?

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感受到了读书压力大,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还他们一块童真的天空,我们的歌就要替他们呼吁。我们能不能写写《为啥书包不减肥》,写写《我想和小鸟儿一起飞》?

孩子们缺乏与社会接触,害怕社会,感到无助,我们就要在歌里反映勇敢与人交往,多交好朋友,勇敢走出去。我们能不能写写《小兔小兔来做客》,写写《我来为你唱首歌》?

孩子们有放纵、破坏的欲望,我们就要去引导。我们能不能写写《调皮的小猴子》,写写《坏坏的小脾气》?

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发现、真正能够走进孩子心灵深处的“有心人”!

儿童歌曲创作的传承与突破

这里主要想讲的是中高年级儿童歌曲在写作结构上的传承与突破。传统儿歌基本上是按一段体的民歌形式来写的,对于现在的中高年级小朋友来说,单纯的一段体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诸多因素使得现在的孩子更早成熟,兴趣点和思想感情,也显现出比实际年龄更大的一些需求。因此,歌词的题材可以更广泛,思想可以更丰富。也就是说,歌词可以长一点。

一、传统一段体儿歌的继承与突破

可以写写超过八句,甚至十二句的一段体。要注意的是,内容增加了,表现的主题不要增加,意象尽量集中。比如经典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首歌词容量就蛮大,这首一共十八句的歌词,看上去并不嫌多,原因是意象集中,只写湖面,划船。后面写到“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的内容,是很自然的由景生情。主题单一,意象集中。这一点一定要记住。

二、AB结构的二段体儿歌

比如《小螺号》:“小螺号,嘀嘀嘀吹,海鸥听了展翅飞。小螺号,嘀嘀嘀吹,浪花听了笑微微。小螺号,嘀嘀嘀吹,声声唤船归啰。小螺号,嘀嘀嘀吹,阿爸听了快快回啰。/茫茫的海洋,蓝蓝的海水,吹起了小螺号,心里美吔。”

比如《歌声与微笑》:“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明天这歌声飞遍海角天涯,明天这微笑将是遍野春花。”)这首歌很有意思,也很典型。只有四句,却是AB结构的歌词。变成歌曲时用了变调也好转调也好,那时作曲家的事。歌词创作意为先,达意了,就不要为所谓的结构硬去凑足句子,交给曲作者去发挥吧。

三、儿歌歌词别忘了叙述体

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叙述体儿歌有很多经典例子。比如:《小小螺丝帽》、《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外婆的澎湖湾》、《蓝精灵》等。

不久前看到一首这样的歌词:《快快拉开窗帘》:“妈妈说,她小时候,星星撒满天,青蛙蟋蟀爱唱歌,唱了一遍又一遍。妈妈说,她小时候,星星撒满天,牛郎织女的故事,听了一遍又一遍。啊,满天的星星啊,为什么现在看不见?星星啊星星,你是不是拉上了窗帘?啊,满天的星星啊,为什么现在看不见?星星啊星星。求你快快拉开窗帘!”这显然有感于环境变化的题材,有点想象力,挺有意思。

儿歌很简单,儿歌不简单。儿歌可以很多样,儿歌可以很丰富。为了我们的孩子,让我们做一个儿歌创作的有心人。

音画世界

摄影/黄蒲生

黄蒲生:诗人、词作家。歌曲《站台》《路灯下的小姑娘》《当兵光荣》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