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气血,流向中国精神的高地
——大型现代戏曲剧《丹水滔滔》导演阐述

2018-01-24 14:57王香云河南豫剧院三团
艺术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舞美南水北调移民

□王香云 河南豫剧院三团

一、关于本剧的创作背景和故事背景

南水北调工程,横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与核心水源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在南阳境内长达185.5公里,占河南段总长的四分之一,中线工程全线长度七分之一。南阳段工程占地11万亩,其中永久用地4.14万亩。南阳淅川县是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的主要淹没区、移民区、水源地和国家湿地保护区,从20世纪5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至2008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三批移民工作开始,淅川县前后累计迁出40万余人,淹没良田55万亩,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弘扬和学习南水北调精神,我们创排现代戏《丹水滔滔》一剧,意在歌颂移民群众和移民干部舍小家为大家、顾大局讲奉献的担当精神,并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大义的当代诠释。

2008年春,沿江村作为移民试点村,当年年内就要迁出。何晓丹作为乡党委书记和乡移民工作总指挥,这个消息带到沿河村,消息如一磅炸弹,炸开了村民惶恐不安和拒绝搬迁的心。石青山作为沿江村的村支书,他心里是不愿搬迁的,淅川有那么多移民村,他想不通为什么政府非要选他这个村做试点。此前他已经历过移民之苦,与何工一起,带领着湖北大柴胡返迁回来的移民用撅头一下下夯出新的家园。当何晓丹给石青山做思想工作时,她遭到村民的围攻、哀求和排斥。八十多岁张奶奶的突然出走,震惊和撞击着何晓丹的灵魂,移民之痛在她心中蔓延。她认张奶奶为娘,了却老人家年轻时在移民中失去女儿的心病。何晓丹带着复杂的情感来到丹江边祭奠父亲,倾诉群众搬迁工作的难,移民失去家园的苦,国家利益至上和党员干部的担当。丹水呜咽,深邃的夜空笼罩浩渺无垠的丹江,似母亲怀抱中的婴儿在无声地哭泣,大地哽咽、江水颤抖……

《丹水滔滔》剧中三嫂与两个儿子的亲情割裂,沿江村小学教师与学生们的最后一课等,两组画面把所有的情感推向制高点,继而推向情感的极致。还有剧中村党员干部的宣誓,魏国民站长的去世,到最后全体移民的背井离乡等场景和画面,无一不抒发了移民基层干部的难,移民心中的痛,这悲壮的情感和移民顾全大局的牺牲奉献精神是那么让人撼彻心扉。《丹水滔滔》就是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而诞生的。

二、关于主题思想、艺术风格、体裁和特色

此剧为我们呈现了以何晓丹为主角的基层干部在移民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体现了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事业的奉献精神;此剧在沿河村村民搬与不搬的情感纠结中铺陈开来,对村民从不理解、不搬、犹豫不决到毅然搬迁的心理过程进行描画,歌颂库区移民舍家为国、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境界。

我为这个戏寻找和确立的形象种子就是大槐树,移民即为移根、移魂,槐树作为根的象征,是这个戏的文化符号。丹江作为沿江移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它就是家园,就是生命。水和树交相呼应,成为我们这个戏的文化载体。

本剧共分为七场,以移民丰碑为序,引出沿江移民在南水北调世纪工程中的态度,从害怕、拒绝搬迁到内心的犹豫与挣扎再到最终的理解与支持,他们眼含热泪离开世代家园的故土,扶老携幼远走他乡。

通过对本剧主题思想的归纳与总结,我确定《丹水滔滔》一剧的艺术风格为:

以现实主义为主,充满象征意味的悲壮的现实主义风格现代戏。

本剧的体裁为悲壮的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正剧。

我们将以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态度,运用写实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来进行舞台呈现,塑造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并着力强调演出形式的美感和意蕴,充分发挥河南大调曲剧的艺术特长和优势,强调演出结构上的流畅性和音乐性,力求在艺术效果中达到感动、深刻和震撼。

三、关于音乐

本戏的音乐基调是深沉的、庄重的,同时也是悲壮和大气的。丹江号子的沙哑吆喝声,要透出苍劲深远,要有历史穿越感,要透出丹江移民世世代代的生存状态。

这是一出充满悲壮色彩的现实主义风格正剧,对音乐的把握应突出深沉、悲壮、庄重和大气,重点要突出力量二字。在唱腔音乐上,要着重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挖掘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唱腔上的个性色彩,创造出独特、个性的音乐形象。而戏乐队的配置鉴于此戏的体裁和音乐色彩及音乐形象,建议采用中西结合的乐队配置。因为这出戏不同于我们以往所排的戏,是重大的现实题材,音乐风格趋于凝重深沉,所以在音乐塑造和乐队配置上都要大胆创新,以此彰显出独特而强烈的音乐魅力和戏的艺术气质,真正能体现出一戏一格、一戏一品的高度。

四、关于舞美和灯光

舞美不单单交代戏剧的场次环境,它为戏剧情景的营造,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进行了很好的点缀和依托。我们的戏是一出现实主义体裁的正剧,因而舞美当做到写实和象征的互相表达,大写实与小写意的浑然天成。

《丹水滔滔》一剧既有沿江村大槐树枝繁叶茂笼罩下的质朴,又有丹江岸边丹水浩渺无垠的大气;既有苍穹罩下的深邃夜空,又有石头院墙的村风民俗与文化根基等。所以,我确立本剧以大写实、小写意,象征与写实相辅相成为舞美风格。我认为树和丹江水可为舞美风格和舞台样式提供无限可能。我追求平台的流动性,使这个戏的景能真正做到景随人移,景随情动。

此剧要着重加强灯光的渲染和表现作用,灯光除了完美地体现舞台的环境外,更要着力渲染和呈现戏的情感色彩,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要成为无声倾诉的语汇,参与到舞台行动、人物表演和人物内心丰富情感的形象表达中。灯光所传达的思想要像音乐一样的流畅、抒情、悲壮。

五、关于服装造型和化妆造型

《丹》剧中人物的服装造型和化妆造型可遵循时代与现实,要有时代感,但又高于现实。服装色彩上要沉稳、干净,各个人物服装色彩搭配上要和谐,突出主要人物的身份,从服装上彰显人物的性格特点等。化妆造型可根据不同人物、不同身份以及不同性格特点的形象而定。通过在舞台上突出人物的立体感和造型美,使之成为这一戏中最具魅力的亮点。

六、关于人物

何晓丹:女,42岁,中共党员,丹阳乡党委书记,乡移民工作总指挥,移民后代。她高高的个子,椭圆形的脸蛋上镶嵌着一双大眼,透着深邃、热情的目光。她性格沉稳、干练、坚强、果敢,做事雷厉风行,不拘小节,是新时期乡党委书记杰出的代表。

何晓丹对沿江村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感,让沿江村作为移民试点村,她心中有着深深的歉疚,是因为牺牲在这里的父亲,是因为这个村是原返迁移民村。她通知大家年内就要搬迁的时候,乡亲们对搬迁是害怕、担忧、惶恐、拒绝和抵触的。她理解乡亲们心灵深处的疼痛,她更理解对乡亲而言,抛弃家园,远离家乡意味着什么。他们将舍弃故乡的人、故乡的根,舍弃滋养他们世世代代的丹江水,舍弃他们的生活习惯,去到一个陌生的远方。何晓丹的心在流泪,在滴血,但她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目标和要求,为了南水北调,为了国家利益,那就是在规定时间内让乡亲们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的安全搬迁。她的心与乡亲们紧紧连在一起,因为她有一颗赤诚的、爱国爱党爱民之心,因为她是移民的后代,移民的女儿。

石青山:男,72岁,共产党员,沿江村支部书记。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移民返迁人。他虽然是一位老人,但有像山一样的肩膀,黝黑的脸庞,每天都能在村里看到他稳健的步伐,听到他和蔼的声音,他经受过苦难、经历过移民之痛,当他听到沿江村被定为移民试点村,年内就要迁出时,他的心情翻江倒海,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说是老泪纵横。想到沿江村民几十年的苦和难,经历的风和雨,还有为建设家园而牺牲的亲密战友何工,他犹豫、彷徨,他对何晓丹漠视,对群众围攻何晓丹视而不见,直到发现何晓丹夜晚在江边诉说情愁,再到魏国民牺牲在工作岗位,最后是何晓丹下跪时,他内心的猛醒和悔恨,至最终搬迁等,所有的一切都诉说着石青山作为移民代表的沉痛心结。但他作为库区最基层的党员干部,他用最质朴的情怀使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为了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结 语

这是一部沉痛悲壮的戏,我们全体演职员工用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来体验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人物的精神状态,在舞台上表现活生生的人,我们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舞美南水北调移民
蔡春山舞台美术作品选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1.2019世界集邮展览开闭幕式舞美效果图 2.武汉天地世界音乐节效果图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建设管理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
论张曼君导演的现代戏曲舞美观念
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研究
在空间中寻找戏曲的现代样式——专访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