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团改革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团组织社会实践模式初探
——以S大学物理系团委为例

2018-01-24 19:08
山西青年 2018年18期
关键词:群团团组织共青团

付 森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48)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众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共青团组织对青年,尤其是成长空间更加开放的高校青年和社会青年的影响力呈逐步减弱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党中央高度重视,于2015年7月召开了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会议对包括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内的党的群团组织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团组织存在的与职能不相称的若干问题,指明了今后共青团组织的改革着力点和发展动力源。团中央自身并会同教育部也根据会议精神分别出台了团中央和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进一步指引高校共青团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是实践改革举措和落实会议精神的战斗堡垒和前沿指挥所,要深入领会精神,主动查明问题,积极先行先试,让群团改革的工作部署尽早生根发芽,取得成效。社会实践是让青年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群众、增长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也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机课堂,更是落实群团改革的有效突破口,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带动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S大学物理系团委为例,就高校基层团组织如何在群团改革视域下,探索出紧扣时代脉搏、充分调动青年主动性、促进青年成长的社会实践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群团改革中的共青团社会实践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要把握时代脉搏,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不断推进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步前进。[1]这里的实践广义上涵盖了群团组织的全部工作,狭义上也具体指明了深入基层的重要性。

2016年8月,《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出要团结动员广大青年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2016年底,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针对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推进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3]。2017年6月出台的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积极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全面发展[4]。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创新社会实践这个载体去完成,让青年团员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历练才干毅力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为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青年服务国家自觉。

二、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基层共青团社会实践工作在应对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新问题中,逐渐暴露出来与时代发展不相契合和种种短板,已经严重制约了相关工作的完成和育人效果的实现。

(一)支持保障力度不够

必要的人财物保障是共青团社会实践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目前大部分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的组织主要由团干部牵头,而基层团组织的专职团干部数量不足、事务性工作繁多,精力难以集中到实践上来,组织保障堪忧;经费上,主要由高校专项、实践单位赞助和学生自理等途径筹措,但是由于专项经费数目有限、赞助经费较为随机、学生尚未经济独立,导致经费支持普遍难以完全满足活动需要。所以社会实践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数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压缩。可见保障力度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共青团社会实践开展的深度与广度。

(二)活动内容引力不强

社会实践的内容是活动的灵魂,是吸引青年参与的磁极、是引领青年成长的引擎。将实践内容在时代背景下设计的迎合当代青年的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多数共青团社会实践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所限,内容一般是在上级团委的大框架下,与陈旧的实践形式生硬的拼凑在一起,通过简单的参观、调研、支教、志愿服务等途径展开,如同走马观花,难以发现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更谈不上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了,这就会造成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引力逐渐减弱。

(三)青年自身动力不足

共青团社会实践的主题是团员青年,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沉迷网络的趋势愈发严重,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对事物的看法更加自主,很难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变。目前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大部能够认识到活动能够帮助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但也有不少学生是出于实践学分、综合测评、实践证明等目的来参加社会实践,这反映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还存在一定的功利性[5],他们对社会实践的价值认知不足,参与的主动性不强,更有部分学生从甚至内心抗拒社会实践的锻炼。

(四)考评监督制度不完善

团员青年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能力锻炼和认知提升是社会实践质量的主要体现。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共青团社会实践的评价、监督没有系统的制度规范,在活动的支持、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中难以进行科学的评价,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看似开展的轰轰烈烈,其实青年团员难以从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往往是饮鸩止渴,拍照合影、应付交差,还有更甚的是通过找关系获得时间实践证明,根本不开展相关活动。这些定性的评价手段根本无法衡量实践的质量,更达不到实践目的。

三、改革指引下的新实践途径探索——以S大学物理系团委为例

在群团改革精神的指引下,S大学物理系团委积极拓展实践形式和内容,强化组织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使社会实践步入科学规范的良性运行轨道。

(一)鼓励青年发掘自身优势

共青团改革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要根植于青年学生,坚持服务学生,基层共青团干部要注意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实际,把准学生脉搏。S大学物理系通过“团委书记面对面”、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1+100)等活动与团员青年拉近关系,通过不定期开展座谈、研讨、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青年的实际情况,发掘学生自我优势,基层团干部深入宿舍、教室、运动场,发现学生的全方面才能。从中了解青年的性格、技能等优势,通过高年级的实践经验宣讲,让低年级青年从中找到可为之处,去寻找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实践项目,而不是被动地接收学校欲执行的实践项目,通过自己的探索,可以增强自信心和实践的勇气,进而带动积极性的提高[6],让青年学生当团学工作和活动的主角。我们依托物理学(师范)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和科技史与科技文化传播等8个研究生专业为依托,探索出了科普宣传嘉年华、支教爱心互助组、调研考察活动组、志愿服务等实践方式,形成了开展社会实践的工作基础。

(二)引领青年关注时代发展

大学生的生理发育接近成熟,但从小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成长经历,让他们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组织协调能力也需要锻炼。适当的引导和辅助是社会实践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以学生发掘出的自身优势为出发点,因势利导,因材设题,让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鲜活起来,以吸引更多的团员青年参与进来。

比如实践项目的主题我们注重引导青年关注时代变革,发挥青年作用,2015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学‘习’善用”、“走进京津冀,发展‘我看行’”、“铭记民族的浴血抗争”、“重温长征精神、共忆建党伟业”、“探寻家乡非遗,诠释科学内涵”等系列暑期社会实践,带领当代青年走进变革的社会,了解行进中的祖国。以课题化实践项目选拔方式,赋予学生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自主拟定活动方案,决策活动事项,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彰显,为实践活动的实际开展打下了详尽的筹备基础。

(三)指导青年铺展实践项目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实行扁平化实践活动管理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为项目主体,指导教师深入团队参与从选题、策划、实践、总结的实践全过程。教师参与指导既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信心,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走进学生生活与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全面多角度的了解活动进程并及时提供活动相关指导以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也能让团干部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相比起单纯的言语教育会收获更好的效果,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项目化的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可以将学生实践项目融合到相关专业教师的课题项目中从而获得支持,这是一种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系统管理办法,能够有效推动各项实践组织及个人积极进行创新,积极开展高品位的实践活动最大程度的优化资源,规范管理行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四)培育青年收获实践成果

社会实践的收获往往最初只体现在青年团员在实践环境中的感官体验,但是这种体验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而很快减弱,所以及时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于强化实践效果,锻炼学生总结、凝练、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目前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把项目组的成员分成专业小组去完成专业性工作,比如文案策划组负责对实践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对成果的形式进行策划,安排工作详单,撰写活动日志;媒体宣传组负责实践过程的音视频、图像素材的记录和成果策划材料的收集和加工;后勤保障组:负责活动的安排、财务保障、安全保障等。每个小组的工作最终在项目组的安排下对采集的素材进行加工和处理最终形成了纪录片、报告文学、调研报告等形式鲜活的实践成果,成为学生们内心最好的记忆和最沉甸的收获。

评价工作的开展和长效制度的建立对于指导和保证工作的良性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目前通过实践成果的展示交流会的形式对青年团员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通过多种途径展示本项目的实践成果,并由师生代表打分,无形上也为实践项目组增加了压力,促进了好创意、好成果的产出。涌现出多项获得省部级表彰的成果,让实践活动真正赢得并成就了青年。

四、结语

青年群体是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7],在群团改革的背景下,引领当代青年主动的深入基层,联系时代主题开展社会实践,让他们在了解社会现象表象的基础上深层次地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成因,并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践模式,是一条紧扣群团改革精神、适应新常态的团员青年教育管理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基层团组织创新建设的有效抓手,需要广大基层团组织共同努力、深入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实践模式,为造就“青年服务国家”的可塑之才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群团团组织共青团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数智群团:从分散的“群”到融合的“团”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国有企业群团工作的思考探讨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湘西北第一个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牢牢把握群团改革正确方向 努力开创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