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视角下的云南傣文档案文献遗产发掘利用

2018-01-24 01:31华林吴雨遥李婧楠
山西档案 2018年2期
关键词:傣族文献文化

文 / 华林 吴雨遥 李婧楠

继2012年党的第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之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倡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重要精神[2]。云南省遗存有丰富的傣文档案文献遗产。这些档案文献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在承载傣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记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发掘利用问题尚未受到学界的深入关注。从发掘优秀民族文化的视角,探讨其开发利用问题,对展示傣族传统文化多元价值、发掘其信息资源、为傣族地区文化经济建设服务有现实意义。

一、云南傣文档案文献遗产发掘利用的现实性

(一)傣文档案文献遗产与傣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傣文档案文献遗产是指傣族先民以傣文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直接形成,反映傣族政治、历史、经济、军事、天文、医药、工艺、哲学、伦理、宗教和民俗等方面内容,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傣文档案文献类型丰富,主要有傣文贝叶经、绵纸经、文书、印章、石刻和金文等类型。黄方方等[3]认为,傣族文化的传承依托傣族宗教信仰,在小乘佛教传入过程中,傣族文化得到整合与重组,并通过傣文贝叶经等传承发展。傣族各村寨分布有大量佛寺,佛寺的和尚、佛爷以及还俗的“康朗”或“赞哈”等民间傣族知识分子都有搜集、整理民间传统文化的传统,并将其记录在贝叶经上,进行传承发展。段其儒[4]、罗平[5]等认为,傣文贝叶经除记录佛教经典外,还大量记载傣族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情民俗、医理医药、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是傣族大百科全书。除傣文贝叶经外,傣文碑刻、文书、印章和金文等都传承了丰富傣族历史文化,如傣文文公、家谱等文书记录了历代封建王朝在傣族地区的设治经营情况,傣族土司来源世系、任职袭替、历史业绩,傣族地区宗教信仰、经济生产,以及和缅、泰等邻邦关系等,是记录傣族社会发展历史、承载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媒介[6]。

(二)傣文档案文献遗产发掘与经济文化建设

其一,经济建设发掘价值。傣文科技档案文献记录了许多傣族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科技生产知识,内容涉及到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和工农业生产技术诸多领域。如最早记载傣族传统医药知识的是傣文佛经。其后,出现了专门记录医药知识经书《大医药书》和《医典》等。这类经书系统记录傣族民间各方面的医药知识,包括傣医对自然、人体的认识,以及诊断疾病、识药采集、加工炮炙、用药配方等方面。又如傣族农村流传有专门讲述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傣文经书《十二月歌》《栽树歌》《景洪地界水沟册》等,其中,《自然与生产技术经书》就是一部讲解自然常识和生产技术的经书,书中介绍怎样掌握热、雨、冷三个季节,抓住节令,并根据气候和土质特点,栽种不同农作物等方面的农业生产知识。仝艳锋等认为,开发傣族档案文献信息资源,可利用档案文献中记录的各种知识为农业、医药、建筑、服饰、旅游等行业服务,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7]。其二,文化建设发掘价值。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傣文贝叶经中有一类伦理说教经书,主要有《土司对百姓的训条》《祖父对孙子的教导》《教训儿子处事的道理》《教训妇女做媳妇的礼节》《妇人诫77则》等,经书中许多内容记录傣族先民形成的“热爱同胞、友爱兄弟民族;和睦家庭、互助邻里乡亲;积极劳动、勇于征服自然;广行善事、维护社会公德”等美德。赖卫明等认为,古傣文经书承载了丰富的傣族先民伦理道德方面的传统文化,其发掘利用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积极影响[8]。在生态保护方面,巫咏红认为,贝叶经中有大量关于爱护水源森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著述,这些环保观念根植于当地群众,其发掘对构建傣族地区生态文明有现实性[9]。

二、云南傣文档案文献遗产发掘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掘利用工作的失衡

一是开发失衡。就云南省档案馆傣文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而言,多数傣族地区的档案馆已经开展资源建设工作。如2015年,云南省档案局专门下发《关于开展傣族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的通知》,启动西双版纳、德宏州档案局,新平、元江、景谷、孟连、双江、耿马县等国家综合档案馆傣族档案文献遗产全面征集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如德宏州档案馆迄今已经收藏有《三藏经》32册,傣文经116册,印章5个,贝叶经250篇[10]。就其整理发掘而言,云南省民委古籍办、西双版纳州民族研究所等都进行了大量整理发掘工作,如2002年,承担州委、州政府重点文化工程项目《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的收集、整理、翻译工作。至2010年,《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全部翻译、出版。二是方式失衡。在利用方式上,保存傣文档案文献遗产资源最为丰富的档案馆也相对滞后,迄今仍然处于被动提供利用的状态。例如,西双版纳州档案馆的利用工作主要是馆藏傣文档案文献目录查询、室内阅览、借阅,以及部分傣文实物档案的展览等,提供利用方式单一,满足不了社会各界对其档案信息资源的广泛利用需求。

(二)傣文档案文献翻译整理困难

傣文档案文献翻译整理困难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傣文种类较多。现存傣文主要有西双版纳等地使用的傣泐文;德宏州大部分地区及景谷、沧源、双江、耿马、镇康等县的部分傣族地区使用的傣纳文;德宏瑞丽县及路西县遮放以南地区,和澜沧、耿马县部分地区使用的傣绷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等地傣族中使用的金平傣文。这些傣文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在字体结构上有差异。二是新老傣文并存。新中国成立后,对境内流通较广的傣泐文和傣纳文进行彻底改革,增加或删除了若干字母,对字母读音、附加符号使用等重新做规范,形成了新老傣文并存格局。三是傣文含义丰富。傣文是拼音文字,来源于印度巴利文,随着小乘佛教的传入和翻译佛经的需要而创建。巴利文词汇十分丰富,一个词汇有6—8个含义,翻译整理较为困难。对此,巫咏红等认为,傣语词汇复杂,口语与书面语有很大差异,即使能阅读书面语,也不一定能准确领会其涵义,给翻译整理工作带来了困难[11]。在实际工作中,档案馆保存的傣文档案文献大多未进行翻译,如西双版纳州档案保存的绵纸经和贝叶经只是进行了编目,而编目题名的翻译也是音译,无法对其内容进行检索。从翻译人员情况看,傣族地区许多从事贝叶经翻译的人员年龄老化,既精通傣语又精通汉语的翻译人才更是稀少,其翻译整理工作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局[12]。

(三)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日渐式微

傣文档案文献遗产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如傣族传统习俗认为,只有入寺当过和尚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从而获得社会地位。傣族各村寨都有佛寺,傣族男子在佛寺中除诵读经文、学习傣文,以及刻写贝叶经外,还学习天文、历法、地理、历史、算书、医药、文学等知识。这些和尚还俗后,或成为土司大臣、书记官、师爷等统治阶级管理者,或成为乡村中造纸、制茶、酿酒、行医、加工金银器等行业的工匠,有的则成了“康朗(智者)”“赞哈(歌者)”等。傣族群众有专门向佛寺敬献贝叶经的习俗“赕坦”,也就是将自己认为值得珍藏的文化知识请人刻写成贝叶经,专门向佛寺敬献。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不断影响,傣族地区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邱开金等对西双版纳州傣族孩子出家情况进行调研,在受调查的281位傣族妇女中,仅有23.4%的母亲真心送孩子出家为僧;有23.8%的母亲选择的是其他原因;还有部分母亲的回答是“说不清楚”。在已出家的234 名童僧中,有63.7%是自主决定的;30.3% 的则是按照父母意愿出家[13]。在傣族地区,会刻写贝叶经的老艺人大多已经辞世,加之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的赕坦习俗式微,赕坦贝叶经多使用复印品,已经失去收藏价值,赕坦仪式后就被佛爷烧毁[14]。

三、云南傣文档案文献遗产发掘利用的优化策略

(一)整合协调,保障发掘利用工作的开展

其一,协调发掘利用工作。就云南省傣文档案文献遗产发掘力量而言,民委古籍办、民族研究所、档案馆和博物馆等各有优势,民委古籍办和民族研究所有较强的傣文文献翻译整理力量;档案馆则保管有丰富资源,在提供档案文献原件、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有优势;而博物馆则在傣文实物档案的展示和虚拟展览等方面有特色。为此,笔者建议,由文化厅构建民族文献开发协调机制,协调各单位傣文档案文献发掘利用工作,既可避免工作的重复性,也便于组织大型开发项目,如特色数据库建设、大型文献汇编等项目。其二,解决翻译整理问题。一是加强人才培养。除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培养傣文翻译研究人才外,建议傣族地区的高校,如西双版纳州职业技术学院、德宏师专等开设“傣族语言文字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以满足当地傣文文献整理研究的需求。此外,还可通过专家师徒传带或定期举办专业培训班等方式,培养专业研究整理人才。二是推进傣语文标准化工作。笔者建议,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编审委员会,重新修订《傣汉词典》和《汉傣词典》,编制《傣泰掸词典》,对傣文传统词语、词条、外借词等加以确认、补充、剔除和更正;认真做好傣语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工作,成立“傣语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审定、统一新词术语[15],为傣文档案文献的整理发掘提供基础标准。

(二)务实创新,推动发掘利用工作的发展

1.传统宗教性开发。首先,寺院发掘利用。以云南省南勐景来佛寺为例,近年来,他们依据傣文贝叶经档案文献,积极对傣族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宣传。其一是创建“贝叶书院”。书院收藏傣文贝叶经等3000多册,这些贝叶经大多是傣族群众捐献的,有的是僧侣们在傣族村寨中收集到的,内容涵盖傣族文化、佛教文化、社会科学等方面,包括极其珍贵的傣文《三藏经》等。其二是宣讲传统文化。寺院僧侣以贝叶经五戒十善为基础,或在佛寺定期讲经,或走进村傣族村寨,向傣族群众宣讲佛法,教育群众知法守戒、尊老爱幼、洁身自好、拒绝赌博、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其三是学习贝叶经制作。开展贝叶经制作培训,教授如何制作和刻写贝叶经,以传承这一傣族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16]。其次,佛教协会发掘利用。其一,讲经说法。如德宏州瑞丽市佛协依托傣文经卷档案文献,长期讲经说法,弘扬佛教文化,传播傣族传统文化。其做法是佛协或是礼聘寺院高僧,或是成立“塔玛扎嘎团”(讲经团),深入傣族村寨讲经说法,普及宗教礼仪,传授傣族传统文化。其二,开展傣文教学。瑞丽市佛协从1996 年起,开始创办傣文夜校,每年利用寒暑假举办,由佛教僧人担任老师,对在校中小学生和傣族寨子的中青年进行傣文教学,教授傣文、傣族礼仪以及南传佛教基本教义等傣族传统文化。其三,加强对外交流。如2014 年6月,瑞丽市佛协举办了中缅边境佛教文化交流会,德宏州与缅甸南坎、木姐、腊戌的200多位僧侣交流佛法,研习贝叶经。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推进傣文档案文献发掘利用、维护中缅边境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现实作用[17]。

2.经济发展性开发。如在特色农业生产方面,刻在贝叶经上的《自然与生产知识经书》《十二月歌》等,记录了丰富的傣族地区水稻、茶叶、水果等特色农业生产知识,其发掘利用有助于促进特色农业生产的发展[18]。在傣医药发掘方面,西双版纳州长期开展傣文医药档案文献整理发掘工作,成立版纳药业、柬龙制药、佛鑫药业、雨林制药等傣药产业,生产龙血竭、傣药饮片等特色傣药。2015年,这四家傣族医药工业产值1.3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2.4倍[19]。在文化产品发掘方面,笔者建议,根据傣族文献中的传说、神话故事、舞蹈和音乐等原生态文化艺术,创造更多高质量文学、影视、舞蹈、音乐等文化产品,以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20]。此外,巫咏红[21]、赖卫明[22]等认为,从对外交流的作用来看,傣文贝叶经记载着几千年来傣族与老挝、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族源相同、习俗相通、通婚通贸、频繁交往的历史,其开发不仅可提升旅游业的民族特色,而且可增强商贸吸引力,对发展国家边贸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

3.数字化传播开发。在信息化背景下,借助网站平台、“互联网+”、大数据等方式,可实现傣文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资源的广泛发掘利用。其一是特色数据库建设。傣文档案文献遗产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历史、经济、军事、天文、医药、工艺、哲学、伦理、宗教和民俗等诸多方面,为此,可按专题进行特色数据库建设,进而建立傣文档案文献联合知识库,并通过互联网向国内外用户提供系统性、知识性、智能化的跨库信息服务[23]。其二是专业网站平台构建。如西双版纳报社与北大青鸟华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研发西双版纳新老傣文版面数字化技术、网页自定义字库技术、网站发布技术和多媒体新闻信息多渠道采集技术。2009年,我国第一个傣文网站“西双版纳傣文新闻网” 建成。该网站的建成为傣文档案文献遗产的传播提供了共享平台,并为实现多种开发方式提供了广阔空间[24]。其三是依托专业网站等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除傣文网等专业网站平台外,还可依托各保管单位的网站,以及国家或云南省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等,依托其数字化资源,采用提供查询目录及专题数据库、网上虚拟展览、网上教育等方式进行发掘利用,以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内,传播与弘扬这一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2]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直播全文)[EB/OL].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3]黄方方,陈孟云.佛教传播与傣族贝叶文学经典解读[J].云南社会科学,2015(5).

[4][14]段其儒.贝叶经刻在树叶上的记忆[J].今日民族,2013(1).

[5]罗平.资源描述与检索(RDA)与傣文贝叶经编目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8).

[6]华林.傣族历史档案研究[M].中国民族出版,2000:106-137.

[7][20]仝艳锋,杨博文.云南傣族文献遗产研究价值与开发利用探析[J].档案学研究,2008(6).

[8][22]赖卫明.德宏古傣文的价值[J].今日民族,2012(6).

[9][11][21]巫咏红.民族档案之瑰宝--傣族贝叶档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10][23]刘为,张若娴,张馨元,杜昕.傣族档案文献遗产传承保护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6(3).

[12]陈园园,段睿辉.论傣族贝叶经档案的发掘利用[J].云南档案,2011(5).

[13]刘晓巍.西双版纳南传佛教教育与傣族文化发展[J].教育学报,2016(2).

[15]陈岩西.傣语文传承困境及对策[J].今日民族,2012(12).

[16]云南勐景来佛寺 守护民族传统文化[J].中国宗教,2015(9).

[17]瑞丽市佛教协会:传承民族文化 推进文化建设[J].法音,2016(2).

[18]杜青.西双版纳佛寺——傣族档案史料的宝库[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

[19]我州傣药南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EB/OL].http://www.bndaily.com/c/2016-08-23/43504.shtml.

[24]抢占新闻宣传的制高点创建中国第一个傣文网[J].云南科技管理,2011(1).

猜你喜欢
傣族文献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年味里的“虎文化”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谁远谁近?
傣剧与德宏傣族的文化记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