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先识字”的真相

2018-01-25 03:40◇何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部编汉语拼音拼音

◇何 捷

2017年9月开始,全国小学起始年级统一使用部编语文教科书。教材受到热议的变化是“先识字,后学拼音”。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就是“识字”,共安排了五课,分别为:《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和《对韵歌》。第二单元,开始学习汉语拼音。

深入研读教材,体察编者意图,我们会发现:部编教材这一设计并不是简单的顺序更换。一年级上册的整体编撰体系是:先认识一些简单的独体字,再学拼音,之后进入阅读板块,之后又是识字,然后是阅读。这一编撰序列有着更为深刻的用意。倘若仅仅是简单调整顺序,那么有两个问题难以得到合理的解答,绕不开,说不通:其一,既然先识字,识字单元为什么要分离,第五单元依然是“识字”?按理说应紧跟第一单元之后,彻底做到“先识字”;教材却在第一单元后安排了“汉语拼音”与“课文”三个单元。这样的间断,不利于识字教学板块的完整性。其二,同样是识字,第一单元所识的字不太需要动用所谓的“识记”方法,或者说不太仰仗“教学施与”。第一单元中出现的字,基本能做到“不识已识”。小学生入学前,结合生活已经多次接触这些字,甚至已经能在各种形式的表达中使用这些字,不存在“零起点”教学。所以,这一单元中,除了《对韵歌》和《金木水火土》,都是“就字识字”或“借图识字”,教学目标纯粹;而第五单元的识字与之相比,有明显差异。如第6课《画》、第 7课《大小多少》、第 8课《小书包》、第 9课《日月明》、第10课《升国旗》,都是先读文,随文识字。很多教师操作时,分不清“读文”和“识字”哪个更重要。可见,先于汉语拼音的“识字”单元,并不是简单的“前置”,不是为“降低难度”而做出的顺序调整。这一改变的背后,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福州市于2016年9月已率先使用部编本一年级教材,经过一年实验,我们对使用学校学情进行跟踪调研与归纳梳理,发现这一调整蕴含了五个较为深远的意义:

第一,确保传统文化“先入为主”。儿童一入小学就识字,学习从接触汉字开始,这是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先入为主”。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魂,保存着祖先的智慧,延绵着中华文化气息。特别是先识的这些字中,如“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等象形字,保留着中华民族祖先的生活痕迹,透露着造字的智慧,是中华文化的“根”与“源”。一入学,就接触这些古老而活泼的汉字,意味着“一开始就拥抱传统”。如认识“日”,听关于“日”的传说,了解上古先民对“日”的崇拜,就会对祖先心生向往,就能迁移到对中华文化的虔诚信奉。学习语文,也就是传承文化。

说到传统的学习,识字无疑是“老传统”。《学记》追述西周的学制为“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绵延2000多年的私塾教育,正是从识字入手的。私塾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与“官学”相辅相成,共同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9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这个协会的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其间,还有多次“取消”和“巩固”之争。无疑,相对汉语拼音而言,对汉字的识认,更具传统文化传承意味。

第二,培养学习意识。老百姓口中的 “学习”,无非是“读书”与“写字”。曾经,会识字的人就叫“文化人”。叶圣陶先生也回忆说,当年在私塾被允许“开笔”时,其父欣喜不已。在福建农村,至今遇到红白事,“能写字”的都会被恭恭敬敬请到祠堂去执笔。儿童一入学就开始识字,符合民众对“学习”的认识,传递给小孩的是对“学习”的美妙感觉,“学习”的意识也于“第一时间”建立。入学就学中国汉字,接触中华文化,非常符合中国人对学习的心理预期——我是中国人,我要学中国字。同时,识字过程也适合大众对学习的审美——中华汉字真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小孩学了《对韵歌》中的“虫、云、山”,配合着朗朗上口的“对韵歌”诵读,很自然能联系生活,感受到自然界的奇趣。倘若先学以拉丁字母为基础设计的拼音,之前所说的“美感”就缺失了,只留下“弯曲的符号”“古怪的线条”。而且,拼音学习长达一个月,持续接触各种拼音字母,识记各种拼音方法,对小孩而言是枯燥且陌生的,即便配了图,设计为游戏,学习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也不如汉字。在中国娃的日常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汉字,汉字是构成其生活的常见元素,是亲切的学习环境。隔离汉字先学拼音,与每个中国娃深植于骨髓中的“读书”意识,自然渐行渐远了。

第三,养成良好的习惯。入学时的识字单元,部编教材对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即习惯养成”,通过识字特别适合养成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养成目标的达成。如,第一单元要求写的字虽然少,但每次写都要做到“三端正”:握笔姿势端正,书写坐姿端正,字体端正。又如,每个要求会写的字都有笔画笔顺的示范,多处涉及“认识竖中线的书写位置”“注意先横后竖”等书写技巧的指导,意在养成精益求精的实践态度。再如,配合图画认识“日、月、水、火、山”等象形文字,渗透了联想的学习方法,鼓励大胆猜测,提倡联系经验的学习策略等,都有助于儿童在初次接触语文这一学科时,在起步阶段就具备应有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些通过汉语拼音学习不能说不起效,但明显不如识字的效果更全面、集中、有效。

第四,把握语文学习脉络。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种文化。如,认识了“天”,就可以衍生出对“天象”的好奇与探索,对“古人敬天”的了解与继承等。识字就是识文化。儿童第一次接触语文学科的学习从汉字入手,无疑切中了语文学习的重点。对比而言,汉语拼音的工具属性更为凸显,人文含量明显不足,无法带来对“语文”内涵的体验。拼音本身就是“应急替代品”,是暂时性的学习内容,很少有人终身借助拼音阅读、写作的。而汉字,许多人是将其作为终身课题,长期浸淫其中的。此外,汉字在阅读、写作这两项重要的语文实践中,是实实在在用得上的“部件”。从实效性来看,优先识字,优化识字,也是读写同步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多识字,才能尽快阅读;阅读的需求,反过来会促进识字。所以,抓住“识字”,就是抓住语文的“脉络”。

第五,遵循儿童学习规律。太多小孩反映“拼音难”:难在“外形陌生”,相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拼音的造型是陌生的;难在“文化差异”,相对于中华文化,拼音带有异域色彩;难在“表达习惯”,儿童从会说话起就是直接说话,如今要转到“两拼”“三拼”“直呼”等,很不习惯。入学后集中进行拼音教学,还会让儿童以为“学拼音”就是目的,迷失了“为识字与读写而学”的方向,学了半天不知道干什么用。从学习汉字入手,符合儿童认知的规律。汉字是人们熟悉的,学习因熟悉而易于接受;汉字是有趣的,学习因趣味而充满活力;简单的汉字,学了就能认,就会写,就有用,学习因体验成功而更具动力。与长时间学习拼音不同,每一天的学习都能有所得,有新收获,儿童从开始就有可能爱上学语文。

部编教材“先识字”的真相,值得我们在实践中用心体会。编者匠心独运的设计,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好好落实。

猜你喜欢
部编汉语拼音拼音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课《不一样的你我他》第一课
例谈部编高中教材基于价值观立意的确定方法
部编教材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汉语拼音的教学方法
汉语拼音化的反思
大还是小?
快乐拼音
快乐拼音
汉语拼音综合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