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8-01-25 05:29陈春燕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体悟品味意境

陈春燕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孔子说,“诗可以观、可以怨、可以兴、可以群”。优秀的古诗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给人以审美享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语言、领悟古诗词意象、体悟古诗词意境。

一、品味: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

苏轼评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古诗词的基本媒介是语言,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字字珠玑。通过语言,古诗词能够表现诗人心中的情、意、画。因此,对语言进行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应有之义。通过品味语言,学生能够感悟到古诗词的形式之美。

如,教学诗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的“黄”“翠”“白”“青”点缀成了一幅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这是“静态”的图景。“鸣”和“上”两个字,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鸟儿在婉转地叫、自由地飞翔,渲染出一派喜悦祥和的氛围。通过品味语言,教师唤醒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色彩美、声音美,能够体悟到诗人的丰富情感和细腻笔触。有学生认为,“翠”是一种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有学生认为,诗歌中第一联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衬托出早春的气息;还有学生认为,“上”字用得巧妙,表现了白鹭的自由、舒适,同时还体现了一种向上的奋发精神,等等。

萧统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古诗词中的语言是传达作者心灵而存在的,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就能找寻到通往诗词内在灵魂的捷径,就能找寻到通往诗人心灵的通道。《绝句》中一句一景,但又融合为一,联结景的正是诗人的心绪。在诗歌生机盎然的画面背后,在诗歌欢快明亮的景象背后,寄托着诗人杜甫的孤独和无聊。“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这正是诗歌的主旨所在。

二、想象:领悟古诗词的意象美

古诗词具有“精、雅、神”的特点,正所谓“尺幅千里”。古诗词通过简约凝练的语言,传达着丰富的意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借助想象领会古诗词的意象,建构古诗词的丰盈意蕴。有时候,古诗词的意象是跳跃性、概括性的,对意象的补白、完形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时机。在古诗词想象中,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超越古诗词言语的表层,和诗人展开超越时空的对话,触摸到古诗词内在的灵魂,聆听自我心灵的跳动,其情感得到升华,其认知得以深化。

如,教学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引导学生从词的意象入手,对词展开深入的解读。全词仅仅46个字,却浓缩了多幅富有动感的画面,勾勒出了一个个典型意象,如“茅檐”“青草”“ 小 溪”“翁 媪 ”“ 大 儿”“ 中 儿 ”“小儿”等等。与以悲壮苍凉为主调的辛词不同,这首词轻松活泼、意趣盎然。有的学生这样想象:在简陋低小的茅檐下,在青草如茵的清溪边,一对老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有的学生想象:一对白发老夫妻正在屋前小桌上喝米酒,已经稍有醉意,老人说江南吴语,互说着恩爱和关切;还有学生想象:两个儿子都在劳动,一个儿子在调皮地玩耍,一派逸乐的景象。在想象中,一个个意象被串接起来,形成了一幅幅富有立体感的生活场景图。

“诗无达诂”,古诗词教学不能走简单的文字诠释之路,而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提炼诗词中的意象,并且描绘出心中所想象的图画轮廓。只有这样,高度凝练的古诗词文字才能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生命。

三、揣摩:体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之美,不仅美在文字,更美在意境。清代著名词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意境的体悟是建立在对诗词形式和内容的双重把握基础之上的。解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就是走进诗词所营建的意境。意境是什么?意境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场景、一种气氛、一幅画面、一种情调,甚至只是一种朦胧感。当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时,往往能够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心领神会。

如,一位教师教学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二十首》之一的《鹿柴》,抓住诗眼“空”,引导学生揣摩诗的意境。诗歌前两句诉诸听觉,后两句诉诸视觉。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夕阳返照深林,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更触发人产生幽暗的感觉。可以这样说,前两句写幽静,后两句写幽深。在这种视听交互的背后,透露出的是一个“静”字。学生从“空”“静”之中,体悟到诗歌所营造的辋川的空寂与静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眼想象,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深山密林之中,想象那种峰峦高峻、峡谷幽深、山径曲折。这是一种神秘的、异常的感觉,不需要教师过多解说,不需要学生用语言表达,只需要学生静静地感受、体悟。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给了学生整体、和谐的诗歌韵致。

古诗词的意境通常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意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补白空间,赋予了学生解读古诗词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开掘学生古诗词解读的创造性潜能。通过对古诗词的感知、理解,借助对古诗词表现手法的掌握,学生能够与作者情念相通,心脉相连,能够步入诗词世界。

古诗词是一座发掘不尽的宝藏,能够滋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铸造学生的灵魂。对古诗词进行审美教学,品味古诗词的语言,领悟古诗词的意象,体悟古诗词的意境,能够培育学生良好的中华文化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人文熏陶、审美情趣、爱国情怀、道德教化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体悟品味意境
品味年画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悟成长——我与蜗牛宝宝共成长
品味桂峰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