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2018-01-25 23:02向亭玥
山西青年 2018年16期
关键词:环境传统大学生

向亭玥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文化自信的概述

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主席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①将文化自信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②具体来说,文化自信受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意志、文化行为四要素的影响,四者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又可随机组合形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③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越多情感的投入越深,认同感也就会油然而生,从而能够在意志上做到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在行为上做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知又在建立文化意志的过程中不断提供基础知识,在不断的文化积累中影响着文化行为。积极的文化情感促使更多的文化认知积累,文化意志也随之坚固,文化行为也在不断的受到情感和认知的不断影响。文化行为是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意志的表现形式,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体现,并且影响着周围人的文化行为,产生新的循环。因此,在四者不断交融结合的过程中,任何一个要素程度上的缺失都会对建立文化自信产生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打破了传统媒体在固定时间、固定媒介等限制,将互联网变成了一种连接世界与个体的附件工具,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微信、微博等手机软件接收消息,相关的公众号或者微博博主他们会每天自动推送最新消息,大数据会推送相关信息,使大学生能够更加便利的获得文化相关信息。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文化机构都已建立了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通过其每天发布的信息使公众能够更加便利、直观的了解他们,使人们更加愿意接受中国文化。

新媒体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递文字、图片性质的信息,短则几秒钟的视频、音频,多则几个小时的视频录音文化课程都可以互联网上找到,这要比文字和图片来得更加的直观、透彻,使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例如:故宫博物院制作了两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实录电影,使大众能够更加直观的接触到故宫的修理文物工作者,了解文物从出土到展出所经历的过程,使大学生对传统文物有了新的认识,这对于文化自信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消极影响

在新媒体环境下,没有管控自己的意识,没有学业的压力,互联网普及到学校的任何角落,给大学生沉迷于此提供了条件。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有些大学生即使知道手机上没有什么事情,但还是想要拿出手机“刷微博、朋友圈”,这种对手机依赖已经超过了大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热情。

文化忧患意识淡薄。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的互通性给予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一个发表言论的平台,利用其科技优势与网络的虚拟特性,不断的散布分化、西化我国的言论,输出拜金主义、普世价值等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的阶段,对于这种信息的传播没有较强的分辨能力,无法对真正优秀的外来文化和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正确分辨,再此之下人云亦云,盲目的推崇国外明星、影视作品,不能够正确对待国内文化产品。

缺乏文化行为。我国大学生普遍没有自主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只是在大学公共课上有相关接触,对传统文化的没有深入的了解。德国制造在世界受人追捧,其更致力于将人文融入到设计中,使商品更加美观、舒适。同样是制造大国,我国的制造没有创新,不能将文化精神延伸到制作中去,只是一味的仿造或者单纯加工,这对于我国的工业发展造成巨大阻碍。而最近有一个词语很流行叫做“工匠精神”,在机器大幅代替手工业的今天受大众追捧的是工匠传递的一种理念。大众追求工匠精神的实质就是在追求人类文化与生产制造业的完美融合。我国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建设者缺乏文化行为,没有真实的了解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融入生活与工作,只是不断模仿他人工艺,不管是对个人成长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存在隐患。

三、借助新媒体环境,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④既然科技能够推动人类生活发展,那么对大学生而言利用新媒体推动自身发展也是可行的,因此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推动我国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享受科技,发展科技。

首先,大学生进入大学需要了解大学生活,这是一个不断自我调节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必须尽快了解大学的学习模式,积极参与校园活动,通过相互交流提升个人能力,进而不断的完善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增强文化自信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原有传统媒体的缺点暴露,但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利用其这一特点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推动传统媒体优化传播方式,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大学生文化行为的践行。最后,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授课方式出现新媒体趋向,音频、视频的播放能够让学生对课堂上的文字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因此高校在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与应用的同时转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单一传授方式,利用辩论、竞赛等方式将学生转变为课堂主体,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进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使其对文化自信产生共鸣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也难以抵挡住新媒体的诱惑,它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无法改变这种现象,但是作为现代大学生,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自信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形象。

注 释:

①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J].理论导报,2016(08):7-9.

②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J].理论导报,2016(08):7-9.

③郑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猜你喜欢
环境传统大学生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环境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