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8-01-25 23:02郝红梅
山西青年 2018年16期
关键词:背景校园文化价值观

郝红梅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成为国家层面的一项战略举措。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一、“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环境,充斥着大学校园,它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快、内容多样化,超文本和超时空性等优势突出,改变了传统的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展示、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等,都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吸引力,师生之间互动增强,提高了教育效果;为高校管理和信息发布提供了平台,如学校官网、论坛、微信、微博平台的政策、就业等专栏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便利,互联网已被高校广泛应用。

(二)大学生在媒体使用习惯上更多习惯于手机

互联网和电子技术催生的各类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深得大学生的青睐。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性能也越来越稳定。人们日常生活的交际、信息的获取、娱乐等基本需求都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每一部智能手机事实上就是一部小型的电脑。其次,手机体积小,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和便携性,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及时获得当前国内外一切信息资源。最后,手机类型、款式多,各种价位不等,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手机已经与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信息多元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各种西方腐朽资本主义思想渗透于现实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辨别能力有限且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极易受到这些消极思想的影响。此外,“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搜索引擎、超链接的存在,使得学生对高科技的依赖性增强,有问题找百度,这无疑会减弱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使其产生消极学习的心态。再者,“互联网+”背景下,虚拟性与现实性并存,会使有些人陷入发展的困境中。正如郑永廷所说:“在虚拟和现实两个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的频繁转换,人们容易陷入一种虚实难辨、模棱两可的境地,造成其在虚拟与现实转换之间的行为规范的错位与矛盾。”

二、“互联网+”背景下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优良的信息资源丰富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先进的网络技术更是丰富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同时,“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交互主体性突出,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学生可以自主发表观点、选择信息,主体意识增强。政府、社会、学校可以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抽象的核心价值观理论转化为具体的信息传递给大家,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价值观。“互联网+”无疑已经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新手段。

(二)“互联网+”加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其接受、理解程度无从得知。“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参与,这种双向的交流可以使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程度,从而对教学方式做出适时调整,不断改进缺陷,提高效率。此外,“互联网+”模式下教育还具有超时空性,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实施。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互联网,可以实现核心价值观的高效传播。这无疑增强了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总的来说,“互联网+”拓展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创新了教育模式,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猜你喜欢
背景校园文化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黑洞背景知识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