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藻井图案色彩在色彩构成实验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2018-01-25 23:51吕少华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中国建材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藻井敦煌图案

吕少华(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1 色彩构成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色彩。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本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绚丽的色彩遍布于每一个角落,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譬如人们衣、食、住、行、用等处处都离不开色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常常会用美丽的色彩装扮自己。[1]色彩大师约翰内斯·伊顿曾说过:“色彩就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象死的一般”。[2]

其次,色彩是任何艺术和设计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视觉艺术最具表现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远看色彩近看花”,“七分颜色三分花”,显然人们对色彩的重要特征已经总结的很精辟,其具有“先声夺人”的视觉特征。中央美术学院的周至禹教授在他的著作《形式基础》中指出:“色彩是引起共同的审美愉快的形式要素,它所具有的表现力直接诉诸我们的感情,是视觉表现的重要语言。”[3]德拉克洛瓦也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色彩来创造美”。[4]设计艺术中,色彩能均衡画面构图,还承载着不同的色彩情感,能使受众与画面进行良好的沟通,起到传达与交流情感的作用。因此,对色彩原理和色彩规律的掌握程度是决定设计作品的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

根据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色彩构成的实验探究在设计类系列的基础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构成的实验教学通常是进行色彩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深入体验色彩属性,掌握色彩设计的内在规律,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抽象思维,实现与设计主题和设计意图相匹配的色彩表达。它是在对色彩的基本原理认识的基础上,对色彩的感悟、表现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5]

然而,以往的色彩构成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1)实践教学大多是开展色彩原理的色彩训练,对色彩理论的分析和实验探究表现的太过关注,却又忽视色彩应用和现象的感性分析,这无疑会阻碍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2)色彩构成训练内容陈旧,缺乏主题性设计的引入,学生作业千篇一律和程式化,缺乏新意;3)实践教学环节中通常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练习—作品点评”的方式,这种单一、重复的程式化教学,这一枯燥乏味教学过程是不能充分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其审美能力;4)实践教学中过于强调基本法则的训练,过分追求构成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缺乏专业设计和应用设计的导入,无法与后续的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5)实践教学中材料应用单一,多采用纸质材料作为创作的载体,限制了教与学的多样性表达。

显然,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围绕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实践环节探究的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敦煌藻井图案色彩的特征及配置规律

敦煌石窟艺术是一种由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紧密结合而成的综合体艺术。[6]它是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敦煌石窟中的藻井图案是敦煌壁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彩的色彩体系代表着中国传统装饰色彩的最高成就,更是整个敦煌石窟色彩文化中的精华。作为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杰出代表,敦煌藻井图案色彩也反映了我国传统色彩艺术发展的高度。其丰富的色彩配置和精美的色彩结构均表现出了传统色彩的高度表现力、感染力及其艺术审美价值。

敦煌藻井图案色彩以中国传统的五行色观的色彩体系为基础,构成了以“青、黄、赤、白、黑”五色为核心的色彩配置规律。图案创作中不受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不讲求写实绘画中色彩的冷暖变化和明暗转折,而追求色彩平面化的、色块化的对比与调和。不注重色彩的过度、笔触、空间感和立体感,而更注重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装饰性。这种色彩结构成就了敦煌藻井图案独特的艺术风格。

敦煌藻井图案色彩,也清晰的展现了我国从北魏到元朝十个朝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和时代特征。早期北凉、北魏的敦煌藻井图案色彩较为鲜明、单一,色调和谐统一。其中北凉时期壁画多以土红色为背景,其他色种较少,形成了单纯明快,浑厚朴实的暖色调。北魏时期的壁画而转向蓝绿黑色为主的冷色调,色彩显得较前丰富、沉凝、厚重。[7]隋朝壁画色彩浓重而有变化,多由前期的“单色”转向“复色”和“间色”,色彩对比鲜明,总体色调变得明朗,富丽而高雅。隋至唐代色泽彩趋于华丽。唐代是敦煌壁画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色调及其多样化,色彩瑰丽浓艳,热烈深厚,讲究“艳而不俗,淡而不薄”,唐以后敦煌壁画开始程式化,色彩趋于平淡、温和。

总体而论,敦煌藻井图案色彩反映了我国传统装饰图案色彩观念的民族性。即注重色彩的“和谐”,反对火气;注重淡雅,秀润,反对艳俗,轻浮;注重色彩沉着,反对浓艳炫目。[8]

3 敦煌藻井图案色彩的创新实验研究

3.1 明确实验教学理念

作为色彩设计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色彩构成是继写生色彩训练之后一个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的比较系统的基础科目,它是基于色彩的视知觉效应和科学分析方法,归纳还原复杂的色彩现象为色彩基本要素,再对其进行色彩组合重构,从而获得理想的色彩关系的训练系统。因此,应明确色彩构成实验不仅仅是对色彩理论的实验研究,也不是训练学生对颜料的使用技能,而是促使学生了解掌握色彩的特征、性能以及配置规律,增强学生的色彩感知、表现、分析、创新思维及其色彩设计应用等能力。

因此,单纯的色彩构成理论教学、停留于教条式的模仿、对形式法则的生搬硬套和仅从色彩原理入手展开的色彩训练等,不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改革。

3.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敦煌藻井图案色彩代表着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在色彩方面登峰造极的成就。色彩构成实验教学中引入敦煌藻井图案色彩的研究,是借鉴中国传统色彩艺术的表现形式来拓展色彩实验教学的思路之一。

实验教学中,以西方色彩理论体系为基础,研究敦煌藻井图案色彩的来源、种类、特征、体系、衍变和应用等,将敦煌藻井图案色彩与现代构成理念相结合,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中国传统装饰色彩和现代设计色彩之间在配置方法、设计理念和应用效果等方面的共性与区别,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敦煌藻井图案的色彩特征和配色规律,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装饰色彩,更重要的是能构架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与现代设计色彩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将这种根植于中国本土的色彩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从而指导学生运用中国传统色彩原理进行设计创新。

3.3 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基于敦煌藻井图案色彩的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多从色彩原理入手展开的单调、重复的色彩训练,采用了更为具体的、有趣的、能启迪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题性课题实验。

“敦煌藻井图案色彩”的主题性设计教学,不仅可以实现了对敦煌藻井图案色彩的弘扬与传承,而且可以很大程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通过课题练习亲身体会色彩设计的创作乐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色彩艺术的理解、吸收、接纳和再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色彩设计的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藻井敦煌图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传统经典藻井纹样——创意百变宝相团花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藻井”的文化特征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