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近代历史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以昙华林街区历史建筑为例

2018-01-25 05:38李馥杨王晓晗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期
关键词:华林武昌装饰

李馥杨 王晓晗

(华中科技大学)

1 前言

武汉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武昌作为历代州、府、县署所在地,是著名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拥有众多历史建筑。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汉口开埠,拉开了武汉近代史的帷幕,而近代时期的武昌,是包含今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江夏区等数个行政区域的统称。[1]因此,本文所指武昌近代历史建筑,是1861~1949年期间,在老武昌城内修建的具有一定建筑价值、能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物。

2 昙华林历史建筑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昙华林在历史上位于老武昌城东北角,现在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约1220m。

据记载,昙华林是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清政府曾在此设置地方军事衙门与戈甲营。1861年开埠以后,西方传教士涉足昙华林,在此居住、传教、办学、施医,兴建了一批有西方特色的建筑,与昙华林传统的庭院式民居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活动相继在昙华林举行,辛亥名人故居因此得以建造并保存至今。

2.2 街区现状

昙华林地理位置优越,物质环境良好,因此在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的浪潮里,街区历史建筑没有遭到过多破坏,仍保存着中西文化杂糅的历史风貌。在昙华林保护与更新并行的遗产保护工作中,政府对文化遗址、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并利用修复后的优秀历史建筑建立艺术名家工作室,带动商业,昙华林逐渐成为一个特色商业与多种文化共存的历史街区。

2.3 研究意义

昙华林街区见证了武汉近代历史建筑的建造、发展和保护历程,是人类遗产的实物表现和城市的凝固记忆。[2]从建筑学角度来说,昙华林的历史建筑杂糅中、西方建筑文化,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经文献研究发现,相关研究主要以建筑空间或建筑风格为主,针对装饰艺术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例证与分析的方式,挖掘当时建筑装饰对人们生活方式及审美意趣的影响,希望能让人们关注昙华林历史建筑的艺术内涵。

3 昙华林历史建筑中的西式建筑装饰艺术

昙华林近代西式建筑大多由传教士为满足日常起居、文化传播的需要所建,主要由熟悉西方建筑学的传教士或由教会聘请欧洲本土建筑师进行设计。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并不会对欧洲建筑照搬照抄,而往往会谨慎地与中国传统的建筑营造手法相结合,达到巧妙的效果。因此,这些建筑无论是在历史文化方面,还是设计艺术方面,都具有较高价值。

圣诞堂是美国圣公会在武汉兴建的第一座教堂,建于1870年12月25日,故得此名。建筑为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在保持西方特色的同时,以简约大气的线条突破了欧洲教堂十字形基座、钟楼及穹顶的传统样式。建筑入口设有门斗,门斗立面呈现的小三角形与建筑屋面坡度构成的大三角形相呼应,形成几何图形规整的形式感。建筑四面的外廊借鉴了古希腊围廊式神庙建筑风格,大气洗练,庄重肃穆;围廊的多立克立柱经简化更显修长,体现出教堂的典雅。

图1 宝瓶式栏杆和浮雕

仁济医院是文艺复兴式建筑,于1895年建成。建筑底层回廊由连续的罗马拱券构成,拱券的弧眉装饰锁石,显得沉稳庄重。一二层回廊均围有宝瓶式栏杆,运用融入了中式四方、整洁线条的方宝瓶,取代了欧洲文艺复兴建筑鼓腹细颈的圆宝瓶,避免了繁复的视觉感,显得更加修长端庄。墙面对称的浮雕以西式卷草纹结合中式回纹,造型典雅,雕刻细致,体现出中西合璧的设计艺术;植物意象装饰使建筑墙面显得不再单调冷硬,也让人产生绿叶、鲜花生生不息的愉悦联想(如图1)[3]。

4 总结

本文通过案例归纳整理了昙华林近代历史建筑独特的装饰艺术。经本人研究,其建筑装饰耐人寻味,融合中西式装饰元素,风格迥异,却又相互融合、交相辉映,体现出反映历史印记和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形成独具近代武昌建筑艺术特征。武汉历史建筑不止于此,中国历史建筑更不止于此,笔者希望能借本文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于历史建筑保护与研究的兴趣。

[1]胡榴明.武昌寻访古民居[J].武汉文史资料,2008(03):56~60.

[2]杨洋.浅论武汉近代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以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片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5(09):178~181.

[3]吴红梅,黄学军.武汉近代建筑装饰中的西式纹样研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3(04):103~107.

猜你喜欢
华林武昌装饰
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鲤鱼旗装饰坠
武昌理工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王亚南与武昌中华大学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夜登武昌封建亭(外二首)
华林 向爱而行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华林 一企千人助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