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黑石号”打捞出来哪些宝藏?

2018-01-25 13:49季悦
旅游世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邢窑白釉黑石

季悦

误打误撞 发现宝藏

1998年的一个平常日子,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勿里洞岛(Belitung Island)的一些渔民,像平常一样潜水海底采集海参。那一片海域位于两岛之间,形状有点像漏斗,海中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是当地人生存的“饭碗”。不过,这一次渔民从16米深的海底打捞上来的,却不只是海参,还有一个混身长满了海藻和珊瑚的陶罐。从此,一个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精彩奥秘就此被打开。

闻讯赶来的是一家在印尼从事沉船文物打捞的德国公司。这家公司所雇的潜水员经调查发现,海中有一艘沉没的古船,船上载有大量瓷器和金银制品,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随着打捞的进展,6万多件珍贵文物从海底“浮出”,其中90%以上为陶瓷物品,以湖南长沙窑的瓷器为主,还有河北邢窑白瓷、河南巩县的白釉绿彩瓷和浙江越窑的青瓷等,种类非常丰富。另外,船上还有30多件铜镜、30件金银器和18件银锭。船上发现的金杯,是极为罕见的唐代珍贵金器,展现了精美高超的工艺水平。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后来评论称,这是一次千年前“中国制造”的集中展示。

这艘名为“黑石号”的船上载有大量长沙窑烧制的瓷碗,其中有一个瓷碗上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即公元826年)的印记。考古学家结合对其他器物的考证,确认沉船的年代为9世纪上半叶。也就是说,这艘商船在中国装载了大量的瓷器等物品后出发,在勿里洞附近海域触礁沉没,在海底已经沉寂了千年之久。

这一沉船的打捞被考古学家称为20世纪末最重要、年代最久远的深海考古发现之一。沉船系阿拉伯人在东非、阿拉伯、印度沿岸使用的双桅或三桅三角帆船,证实了早期阿拉伯世界与中国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珍贵文物无缘回国 落户狮城

“黑石号”沉船文物打捞消息立刻传遍世界。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几家博物馆曾先后向印尼方面提出购买意向,但当时印尼的开价高达4000万美元,而且打捞方提出必须整体购买,中国的博物馆最终不得不放弃。

随后,新加坡圣淘沙公司于2005年筹资3200万美元购得了这批贵重文物。据新加坡媒体报道,新加坡酒店业已故富商邱德拔的后人为此捐出巨款。购得的所有文物目前均为新加坡政府拥有。虽然这批重要文物未能被中国国内购藏,但最终落户于华人文化圈的新加坡仍属幸事。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加拿大多伦多阿迦汗博物馆(Aga Khan Museum)与新加坡合作推出《失去的独桅帆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现》文物展,通过数百件来自约1200年前沉没的一艘阿拉伯商船上的中国唐朝“货”,为世人讲述了“隐没”已久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故事。

那些沉寂千年的宝藏谜团重重

“黑石号”打捞文物陶瓷制品多达67000多件,其中98%是中国陶瓷。比较奇特的文物包括10件金器,金器之精美可媲美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金银器。其中八棱胡人伎乐金杯高10厘米,比何家村出土的两件八棱胡人金杯尺寸还略大些。另有24件银器、18枚银铤和30件铜镜,银铤单件重达2公斤。

其他零星文物可能为船上乘员的个人物品,其中包括2件玻璃瓶、一件漆盘(残)、象牙制游戏器具(似为游艺用的双陆)和砚、墨(残)。长沙窑瓷约56500件,器型以碗为主,其次为执壶。其他器型包括杯、盘、盂、盒、罐、熏炉、油灯和少量肖生瓷塑。有件瓷碗带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铭文,碗心图案接近阿拉伯“安拉”,宝历二年为唐敬宗年号(826年)。有的碗中写有“茶盏子”,明确标清了瓷碗的茶具用途,有瓷碗写有“湖南道草市石诸孟子有名樊家记”,说明产品来自长沙窑,带有广告语言性质,大量描绘有花叶、莲蓬、飞鸟、摩揭鱼纹,这些新发现的长沙窑产品大大丰富了长沙窑瓷的内涵和艺术装饰,也为确立长沙窑瓷的外销瓷器窑场地位提供了证据。

这些瓷器带有阿拉伯风格的图案和装饰,说明唐代长沙窑为了适应西亚市场需求而调整了自己的产品特色。打捞瓷器还包括200件浙江出产的越窑青瓷、350件北方白瓷、200件北方白釉绿彩陶瓷和700余件广东地方窑口烧造的粗糙青瓷。

关于沉船陶瓷的考证,“黑石号”上的谜团很多,以白釉绿彩瓷为例,打捞出水的白釉绿彩陶瓷器与河南巩县及河北烧造的同类产品风格近似,但“黑石号”打捞出高达1米的西亚风格长柄高足壶,造型修长而奇特,在国内同样造型的产品从未发现过,同船打捞出一件白釉绿彩的龙头形器与之尺寸匹配,似为壶盖。另外,这批白釉绿彩瓷中有两件碗盘在底足中央分别刻有“盈”字和“进奉”字样。

“盈”字款瓷器以往曾发现过多批,在河北内丘城关邢窑遗址曾发现过20余件刻“盈”字款的碗底标本,在西安大明宫遗址也出土过这类刻款碗底。在河北易县唐咸通五年(864年)孙少矩墓出土过“盈”字款白瓷注子;在唐长安西明寺、青龙寺等地出土过“盈”字款白瓷器。这些国内出土和传世“盈”字款瓷器均为白瓷,均刻款识于器物底部,时代为唐代中晚期,研究界普遍认为它们为河北邢窑产品,系为皇家大盈库所烧造。西安收藏家张国柱藏有一件唐代邢窑白瓷碗残件,碗底残存有刻款“大盈”二字,采集自西安津镐路建筑工地,验证了“盈”字款确为皇家大盈库瓷器。“黑石号”出水白釉绿彩瓷盘带有“盈”字和“进奉”刻款,说明它们与邢窑有密切关系,值得深入探究。

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大量金银器和“盈”字款、进奉款白釉绿彩瓷,似乎都在揭示这条阿拉伯商船的不平常之处:它很可能搭载了外交使节或兼有外交使命,返航途中携带了作为国礼的皇家大盈库所拨器具。黑石号沉船打捞瓷器包括唐青花盘、邢窑碟、白釉绿彩及越窑瓷和长沙窑瓷。最名贵的是3件唐青花瓷,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但值得探讨的是,这3件青花盘被考证为河南巩县窑产品,纹样与扬州发现的唐青花执壶、碗、枕等残件近似。从放大图片看,釉面剝蚀处青花绘画的线条均不存在。

清代民国青花瓷有一种釉上青花的工艺,是以钴料混合釉料在釉上绘画,烧造时钴料烧融在釉层中,“黑石号”是否也属于这种混合釉料绘制的青花瓷器,有待进一步探讨。

2003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文物研究所在河南巩义市黄冶窑址进行了新的发掘工作,出土产品中有白釉绿彩瓷和唐青花执壶残片,通过考古发掘解决了唐青花的产地问题。今后将“黑石号”上的产品与河南黄冶窑及河北邢窑产品作深入比较研究,将有助于解决“黑石号”部分陶瓷产品产地不明的疑问。

endprint

猜你喜欢
邢窑白釉黑石
邢窑及烧制技艺的发展研究
坐佛
“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课程建设的探索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宋吉州窑与定窑白釉类瓷器对比研究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浅析
再广1mm !Irix 11mm 黑石版本
邢窑唐代大陶缸的出土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