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电影,生命的梦与真

2018-01-25 01:10李西西
教育 2017年42期
关键词:童书艺术品文学

李西西

我第一次见到童书与电影理论上的纸上谈兵变成了真实的、会行走、呼吸、跳跃的课堂,是在2004年的卡子小学。在那所位于大山深处的不完全小学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一方小小的屏幕能够给孩子们带去怎样的影响。十几年后,在淮安天津路小学,无论是几十人的教室投影仪小课堂,还是数百人的礼堂大银幕电影课,尽管人数和条件有了诸多不同,相同的仍然是置身其中那无比美好的欣喜与震撼。

让童书与电影互相融合,让梦与真和我们的生活交互,它或许会成为一种手段,成为把我们所有人联合起来的一种方式。让我们所有人都有更多的可能来找到我们生命中的一切的不可或缺。

电影意味着神秘的梦

很多时候,我会觉得,每观看一次电影,就是一次进入梦境,一次梦境的拥有。

所有生命的秘密与浩瀚、自由与幽微,全在一场短暂的影像世界里得到铺展。既不可思议,像梦一样难以捉摸,又无需解释,像生活本身一样真诚。

这神秘的梦,是只有我们才拥有吗?还是海鸥与野花,也都会有梦呢?我们还不知道。我们中的有些人在去尝试了解,有些人宁愿相信,有些人对此既无兴趣,也无力探求。

现实中,有些人和事,或许暂时无法达到,那么,试着去制造梦,让一切乘着想象的翅膀去完成。这一切如果有意义,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梦,神秘的,难以言说的梦啊!电影是梦吗?区别于其他的经典艺术样式(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文学〉和舞蹈),电影艺术用科技带来的声光影效果、用那些精准而辽阔、简单又神秘的電影专有语言所创造的世界,与我们梦的属性,何其相似!

梦,在哲学上的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庄周梦蝶,代表着自我的完整与循环,同时也意味着某种神秘的叩问与思辨——人,能否认识真实的真相?如果一场梦足够逼真,人有没有能力知道自己在做梦呢?

就像电影里那样,如果梦与现实、物与我的迷离与交织,缠绕,渗透,融合,又会如何?

我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无比坚信:梦是生命的圆满,人是由梦的推动才活着。有梦则活,无梦则死。每每令人想起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情节: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必死。梦之于我,同心之于人。

然而梦所具有的缥缈、无法捉摸的特性,又令它显得虚无与轻。具有梦的属性的电影,自然也就带有了一种标签:电影,等于娱乐品,等同于轻,很轻很轻。

电影不是纯粹的娱乐品

我们更该面对和认知的是:电影,是一种艺术样式,每部优秀的电影都是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那些不那么优秀、甚至那些糟糕的电影是失败的艺术品。

艺术品是什么呢?我觉得这是基于想象、基于梦和物质的基础上,将意识形态、精神生产物化的结果。是某种神秘的、理性与非理性兼而有之的情感表达,是伴随人类从远古走来的重要依存物,和阳光、水、空气一样不可或缺。

而什么样的电影才算是了不起的艺术品呢?

通常意义上,通过某种小众的权威学术团体所认可的电影,才堪称艺术品。但笔者认为这是偏颇的。

无论当下的电影用怎样烂俗的剧情、怎样过分的影音特效、怎样无孔不入、令人尴尬的广告植入,来进行病毒式的推广和介入我们的生活,每一部电影本身都值得我们每个渴望逐梦、渴望超越真实生活的人们了解它、鉴赏它,并把它当做珍贵的艺术来珍视。

那么,如何才能在真实的生活中,与电影这个带有强烈梦幻属性的艺术品更好地相处?如何才能看懂电影这件艺术品?

往功利方面说,同样看一部电影,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获取知识?更多地享受到深层次的愉悦?说通俗些,想要成为一个电影达人,一个有情趣的人,就需要对电影的故事内涵,艺术形式,拍摄手法……以及更多更多比如社会关系、人性、心理、生理等诸多方面有所探求并加以品析,才能有更多收获。如同我们鉴赏一个古物,某个古老朝代的宝贝,我们需要了解这件宝贝所处时代的信息,人文风貌,艺术风貌,科学工艺发展水平,甚至是皇帝的私生活(比如,从某些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典籍、甚至野史、戏说演义里找到相关线索,去推测这个皇帝为什么会格外喜欢某种风格、质地、颜色的瓷器),这样才能“真正”地,或说更多维度和层面“懂得”这个穿越了漫长的时间还“存活”的宝贝。

在艺术的殿堂里,那些最古老的电影作品,不过才一百年。很难说是什么古物、古董。然而,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比之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文学)和舞蹈这几种有着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历史的艺术样式拥有着更大、更广阔和复杂的空间。它经过大量精确的计算、编排,以及更重要的,难以用数据衡量的神秘的情感与艺术的注入,可以说包容了几近无限的信息。作为一种视觉和听觉兼而有之的交流系统,电影语言的复杂程度,是没有受过专业电影技术训练的人难以想象的。

把电影描述成如此梦幻、又有极高专业壁垒的样子,绝非是想要令其拒人千里之外。不懂得电影语言语法,其实并不影响我们踏进电影的世界。

然而,如果只是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轻松地看着很轻很轻的电影的话,我们是很难得到更多的教益与乐趣的。

要知道,相当多的电影,背后都隐藏着一部或多部文学原著(不仅限于童书)的身影。从迪士尼早期令人耳目一新的,那些由安徒生、卡洛科洛迪等人的著作改编的童话电影,到令人瞠目结舌的《骇客帝国》背后那本莫测高深的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从《战争与和平》《日瓦戈医生》这样鸿篇巨制的史诗,再到普希金的童话诗改编的《渔夫和金鱼》以及那波戈莫洛夫那短短篇幅的《伊万的童年》,不胜枚举。

在飞速运转的消费社会里,我们在日复一日匆忙前行时,似乎已经淡忘了自己的很多本性。童书,以及童书所改编的电影,或许能够成为唤醒我们的纯真本性的最好媒介。

有一种声音,叫做读书无用论。这种理论是颇有杀伤力的,在每个时代的转角,每次巨大变革的前夜,大众对文明的消沉与迷惘尤甚。连读书上学都无用了,何况看那些始终被戴着“闲书”帽子的文学书、童书和看“娱乐”的电影呢?endprint

其实我们忽略了,人类能够演化成今天的样子,绝不是因为每次都在衡量一门学问是否有用,再去决定是否继续思考下去。看似没有实际用途、虚无缥缈的梦,实是人所以成为人的基本属相,不会也不能因为简单的所谓“有用”和“无用”而被取舍。

梦想与真实共存

中国人,哪怕只是对艺术有一丝丝的了解,大概也会听过这样一个无法不印象深刻的说法:艺术要讲究真善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陆风行一时的译制影片《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国人甚至直接就用《真善美》作为中文名。

然而这个世界上,终究又有着很多虚假的东西难以言说。

那种在风沙严重的北方都市俏立风中的由钢筋、水泥、塑料、荧光、化学、丝绢制成的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我们经常见到。这种东西在光天化日寒风凛冽中确实不无诡异之感,令我们不禁诟病城市管理者的粗鄙与虚荣。然而,当天还没亮的时候,月华洒满大地,给它镀上一层银亮色的像梦一样美丽神奇的光晕,那光景美得如此真实,又如此夺人心魄。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答案或许很简单,虚假有时会与真实交相辉映,一切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时间、背景,乃至心情。对于艺术来说,梦(尽管有时这梦是人工营造的虚假的梦)与真同时存在。

世上有很多无奈。正像我们都开始觉得文学阅读很重要,有些人却是因为残酷的应试教育才有如此认知。因为中考与高考都有阅读理解与作文,能否更好地得到这几十分,似乎关系到了大多数人一生的命运,这似乎成了压在我们心头与身上的重负。那么真,那么现实。这也许又成了另一种维度上的梦与真。

某種意义上来说,我们或许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梦”之中,同时也是每时每刻都活在“真”之中。人,说到底就是“梦与真”的存在。梦与真实,永远不会消亡。人,归根结底无法、也不能否定自己的本性。

退一步来说,如果一个人肯花时间亲近文学,亲近电影艺术,哪怕他没有什么灵魂爆发式的觉醒,他也必然会有一点思考、有一丝触动,这正是收获。童书与电影融合产生巨大能量的童书无疑是集合了美好与人类情感的一个宝贝。那种打开一本书就走进一个世界的感觉,瑰丽的、曼妙的、感伤的、简单清澈的,每个走进去的人,可以变得伟大或者神奇,也可以变得宁静与幸福。

童书的梦与真和电影的梦与真,交相辉映,童书与童书所改编的电影在一起,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它们在一起,产生的是强劲而持久的巨大能量。我们新教育电影课程项目组做过很多尝试,但始终把书本与电影融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我们筹划编纂许久即将正式推出的一系列《童书电影课》相关图书,堪称是我们在推广阅读道路上最重量级探索的结晶,是整合与传播文学和电影能量的便捷工具。

我们编撰的此套丛书,对电影从主题的确立、如何用情节和戏剧元素讲故事等内容表现手段,到视觉设计、摄影、视效、剪辑手法、色彩运用等,再到对白、音乐等声音元素的运用方式均有较为详实和独到的分析与思考。为读者全方位展现了电影在故事层面、社会层面以及教育抚养下一代层面的多重身份。

我们希望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教育生活之间,搭建一条从梦到真,再从真到梦的管道,探讨尽可能多的可能性。我们将选取的影片与文学作品统一置于我们的真实生活里来阐述与探讨。此外,我们还尽量选择大量当今读者看过的可能性较高的影片为例。为了让读者尽可能由自己所亲近熟悉的事物开始,顺畅地了解电影与文学充满魅力的世界。

纯粹的、真正美好的事物有很多,知晓是容易的,我们从童书、从电影里就可以看到很多,然而做到却难如登天。

童书电影课具体如何实践?每部电影与童书,我们均提供了精彩片段等相关信息,并针对每本童书、每部电影设计了两者异同、探讨赏析、共鸣共行、拓展活动等开放性环节。这样,相信即便是对电影与童书很少涉猎的老师和父母,也可按图索骥,轻松尝试。

我们选择了包括《哈利波特》等广为传播、但艺术水准也相当可观的所谓主流商业大片。同时也暂时放弃了格林兄弟和俄国诗歌的太阳、伟大的普希金都曾书写过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尽管该故事流传深远,但据此改编的影片过于稀罕小众,暂难寻觅)等影片。

我们不反对童书文学与电影艺术是好看的,好玩的,是拿来享受和欣赏的。但我们更坚决地认为艺术品绝不仅仅是这样的。它更具有难以描述的神秘力量与美。这力与美,可以从根本上感动人、改造人,进而改造世界。

我们需要文学与电影艺术的感觉。它们给人的感觉,就像清晨拉开窗帘,朝阳第一缕光线照在身上的光明与感动。我们需要纯真,美丽,孤独,悲情,忧愁,甚至焦虑等等这些人类拥有文明以来最具人性光辉的精神财富。唯有它们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感动和启示。无论世界怎样变化,爱,悲悯与同情,永恒不变。

我们需要文学与电影艺术里的故事,无比需要。

从数千年前的甲骨卜辞中,甚至更早的各种契刻符号图文遗迹中,我们都能感觉到叙事的片断,从洪荒的远古开始,我们就已经在需求故事了。在高速运转、充满嘈杂的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无疑更需要故事。我们需要电影与童书,我们需要这故事里的梦想,故事里的真诚,我们需要知道世界的神秘与辽阔,需要知道世界更多的是爱与理解,探索与发现,神秘与未知。这或许会令我们对自己坚定信心继续前行更有裨益。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跳出银幕之外来看待电影;跳出书本之外来看待文学。或许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这样更为合宜。这和功夫在诗外,是一样相通的道理。

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在小小的银幕之外,有着无数种可能性的延展。文学原著正是其中至为重要的部分——所谓小电影,大乾坤即为此意,反之亦然。作为观影者,如果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就能进入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境界。透过童书,透过电影,透过其中的梦与真的反复交织,我们甚至或许终将缓缓揭开我们的童年的秘密,我们家庭的秘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相信老师们能够在未来童书电影课程的继续实践中,能发现更多的方向与可能,再通过我们更多新的思路和相对系统的整理之后,我们会进入更深入的生活与学习境界,我们所阅读的每一本优秀的童书,都将开创新的情感记忆与格局,我们所观看的每一部电影,都将提供跨越以往的沉痼与藩篱的新的视野与梦幻。这些,终将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绚烂,乃至幸福。

(作者单位:新教育研究院新阅读研究所)endprint

猜你喜欢
童书艺术品文学
二手童书交换会
我们需要文学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AR童书热的冷思考
英文原版童书推荐(0~2岁)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