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春晚序曲》之人文情怀

2018-01-25 10:34李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民族文化

李琳

摘 要:在對春晚的吐槽声、抱怨声、质疑声此起彼伏的新媒体时代里,人们对春晚的挑剔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春晚文艺工作者也表示春晚越来越难办。那到底春晚是什么?春晚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它需要彰显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它需要满足观众哪些方面的心理期待?马年春晚片头以人性化的方式考问并回答了“春晚是什么”这一陈旧却常谈常新的问题;羊年《春晚序曲》更以一种影像视听化的风格场面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与民族文化的融合,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人文情怀。

关键词:人文情怀 民族 文化

大年夜看春晚,是所有中国百姓的节日仪式。如今的网络时代,过年看春晚都是走微博、微信互动的路线。一时间,春晚吐槽成为时髦。一方面,对春晚的抱怨声、遗憾声一片;另一方面,对春晚新的寻找与追逐的迹象浮出水面。

春晚除了是一场大众文化娱乐式的全民狂欢外,亦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与家国同构的人文情怀。作为中国老百姓的一道精神生活大餐,20世纪80年代的春晚观众深情体会亲情乡情民族情,90年代的春晚观众与国家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进与美好;21世纪春晚体现社会和谐、人民欢乐、回家过年,契合百姓生活。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娱乐性在春晚中占了主导,而新媒体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大量普及,使得文化快餐化、碎片化问题加重,不断消解着春晚中的民族集体意识与家国同构。从前些年很火的春晚流行语“小样,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你真是太有才了”“我想死你们了”运用于生活中,到如今朋友圈晒图晒祝福秀恩爱秀团聚、微博吐槽春晚、大年夜微信群支付宝抢领红包所反映出的不可否认的时代性的春晚对于文化性的肢解、解构,让春晚的“年味”——中国人内心对美好明天向往的文化与信仰变得肤浅、随意,缺少了仪式性与文化的礼俗感。

究其原因,难道是因为没有刘晓庆当年的即兴主持了吗?是因为没有王景愚老师表演的吃鸡了吗?是因为没有《宇宙牌香烟》了吗?是因为没有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了吗?是因为没有了董文华《十五的月亮》了吗?是因为没有了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了吗?是因为没有倪萍和赵忠祥美妙的声音、激情的表达、动人的微笑、迷人的脸庞了吗?是因为没有本山大叔的小品了吗?还是因为新媒体时代大家都成为“手机控”?于是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些冷漠……

然而,时间记录着一切,经典向来经得住考验。

回首间,刻骨铭心的都是美好的经典。《回声嘹亮》回味经典间告诉了我们、不变的《难忘今宵》告诉了我们、《我要上春晚》的精彩节目告诉了我们,春晚几代代艺术家的作品与名字就是最好的答案。只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今天的春晚也应学会向经典致敬,并且找到经典之魂在当下时代与文化中的传承点,有所突破、创新。说到底,打动百姓内心的,就是经典。

其实,种种骂声、抱怨、游离、冷淡背后,更多的是百姓对于春晚的更进一步的更为深刻的思考与期待。思考,春晚究竟是什么?对于我们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的心灵归宿在哪里?为何我们期待?如何回应这份期待?我想,这不仅仅只是冯小刚、张艺谋、哈文等导演以及春晚节目组所有工作人员要寻找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需要思考、感悟、解答的情感归宿与文化坚守问题。

马年春晚片头以“春晚是什么”直击要害地回答了这个本质性的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把我们带入了春晚,带入了内心长久以来对春晚的情怀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们在观赏其间有了参与性,找到了某个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镜头风格的电影化呈现给予了我们影像化、视觉化、直观化的真诚传递与回答,其实答案就在民间,在你我,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情里、生活里……老人们说“春晚就是喜庆,就是热闹;春晚就是红火、吉祥”;全家老少齐聚一桌“春晚就是团圆”……华侨说“是思乡;喜欢看”;交警、医生、海军、火警的春晚对他们而言,是一份责任;春晚,是想你的365天。镜头以中国百姓不同的年龄、身份、职业口语即兴式地诠释表达了内心对春晚的渴望、对春晚可以达成的愿望的渴望、对幸福的定义。同时,我国民族文化中自古以来的天圆地方、月圆情结所形成的大团圆心理通过过年回家团聚共享春晚的仪式性得以缝合。

因繁忙紧张劳碌的工作、生活所压制的情感、期盼巧借一年一度的春晚得以释放、彰显,这便是春晚之于民族的人文关怀所在。不错,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春晚情怀。可以说,马年春晚片头序曲更多的是从人文层面思考了春晚是什么的命题,无论从采访式的问题、答案、语言的传递,还是电视画面里各种人文景观画面的组接:鞭炮、福字、窗花、大红灯笼、绚丽彩灯、春联、烟火、热气腾腾的饺子、热闹的场面、万家灯火……

而羊年春晚片头序曲对于春晚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释——对于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表达,对于中华传统年味情怀的影像化的书写传递——星空、窗花、腰鼓、年夜饭、烟火,对于中国特色文化的展现——热爱生活、崇尚生命奔放的活力、喜爱红火热闹的节庆欢腾。画面以日月星辰、斗转星移呈现山河辽阔,表达了天地之伟大神奇美丽,对自然宇宙的崇敬、敬畏与赞叹之情油然而生;从大河、雪山到黄土地上走来的壮汉们舞出了陕北安塞腰鼓,是生命对自然的礼赞,同时亦是生命活力的彰显;悠扬的民族乐器古筝以高山流水般的代入感拉开了拥有文明与历史积淀的人文画卷,随之而来的是小提琴、琵琶、唢呐和鼓的演奏,“福”字、鸟鸣、喜庆的东北秧歌、舞狮、东北雪林中戴毛帽吹唢呐的老汉、菜板上五颜六色的蔬菜、切菜的清脆声、有节奏感的切菜画面、各种烹饪手法的展示、美食、家庭成员的各司其职和脸庞洋溢的笑容、游走在神州大地山河美景间的吹唢呐者、红包……中华民族文化元素构建起浓郁的节庆场面,勾起每个中国人内心火热的年味情怀。热闹的场面越来越红火,伴随着《春节序曲》的音乐,将整个春节的浓郁气氛营造了出来,亦将每个观众内心那种火热难以言表的年味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激发了出来。

一方面,影像本身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其带来的美好景象,自然景色的美好在一定意义上也与人民热爱生活的美好相通透;另一方面,我们对民族的热爱有山河情怀,每个人又将自己对民族的热爱、对家的归属感通过壮丽山河得以释放寄托,从而备感骄傲自豪,也更爱自然。而全民对春晚的期待、情怀和春晚全体导演工作人员对春晚的真诚付出、努力进一步凸显了春晚本身所具有的浓烈的人文情怀。endprint

舒緩的民族化音乐带着对自然的崇敬带给观众以情感的释怀,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份天地的赠予、自然的馈赠与美丽,怀有憧憬与感恩之心,我们是这美丽的天地的子民,文化是我们对这份美好、赠予最好的纪念、崇拜。住在心里的信仰、书写于生活的文化让我们懂礼遵道,活得有信仰有力量。

羊年春晚片头能给予我们如此般温情感人的春晚情愫,春晚的真诚便可见一斑了。更为动人之处在于此次春晚片头全部采用实景拍摄。这份对春晚的真诚来自一个个个体所发出的但恰恰又是具有普遍性的对于自然的膜拜、尊敬,对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观照、情感的慰藉、人性的关怀,可谓“年之诚,年之真”中的“人之诚,人之真”,流淌在血脉里的真诚、文化。

这一个仅仅只有两分钟左右的开场视频却生动全面地展现出了中华大地浓浓的年味,可谓画有尽而意无穷,这是民族化的意境、中国式的情怀。

据《城市晚报》记者报道,两分钟的春晚序曲片头来源于足足70个小时的素材拍摄,而这是执导羊年《春晚序曲》的四川籍导演叶庭浒和他的团队近一个月的辛勤收获。他们在中华大地上空盘旋飞行了64094公里,对17个地方进行了取景,从0米海拔到海拔5000米的中国之巅,从30℃的西南跨越到零下40℃的东北……

当然,羊年《春晚序曲》在第一时间播出后,美轮美奂的景物镜头赢得的却是大家对实际环境风景的质疑与对特效运用完美的称赞。导演叶庭浒很坦然地澄清,两分多钟的片子里,没有任何特效,全部都是实景拍摄。可见,抒写华夏五湖四海壮丽山河、追求真实记录,这份对春晚的真诚敬意更见浓厚了。

为拍摄星空、日出,整个团队会熬夜进行拍摄,并且锐意追求真实记录。导演说:“有一个拍摄天坛星空的镜头,团队合计用后期制作加上去。但我说绝对不能,因为就算再真,那也是假的,所以必须拍摄天坛的实景星空。”还有,例如羊年《春晚序曲》结尾处的烟火镜头,在东北拍摄时,零下40℃的低温航拍机都一度飞不了,而且最后拍摄时,烟火全部打在航拍机上。面对各种无法估计的困难,整个团队绞尽脑汁想办法、竭尽全力献真诚。

导演叶庭浒说:“播出去是代表整个春晚团队,甚至是华人的一个作品。我必须要拼命做到最完美,我也始终认为,真实拍摄才是最好的影像作品。特效再好,也是假的。”这便是个体以团队的行动、以民族的信仰与力量,不畏艰难,真诚地用自己的努力表达着对春晚的情义,其中有对自然的敬意、对真实的追求、对春晚的真诚。这样的情义与努力也正凸显了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而当下全民对春晚创新的渴求、期待、努力、贡献、思考、关注,实质上是对灵魂、生命的拷问、对情感回归的寻找、对民族文化的呼唤。春晚是每个中国人不老的情怀,是全民的对往事的追忆、感动,对未来的期盼、惜福,是对己对人的关怀,是涌动在心的热烈,是离不开……感谢春晚、感谢生活!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MINORITY REPORT
谁远谁近?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